APP下载

“如果”“一旦”辨

2020-01-02周伯莹

文化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虚词连词

周伯莹

一、研究背景

现代汉语中有诸多用于表示假设意义的虚词,包括假如、如果、假若、假使、如若、若是、要是、万一、一旦等。这些词语词义相近,在某些语境下可以自由替换,但并不能实现完全对等。它们之间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差异引起了学者的分析与研究。当前,学界关于假设义虚词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单独针对某个词语进行研究,主要从历时研究的角度探讨词义及用法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二是选出某几个词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汉语本体或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角度出发,讨论其中的异同之处;三是将词语置于句子当中,从句法结构或篇章语法方面进行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均具有意义较虚、过于抽象的特点,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来说,是难点也是重点。假设义虚词使用范围广、出现频率高、辨析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词语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为二语学习与教学提供帮助。本文篇幅有限,仅针对“如果”和“一旦”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希望帮助二语学习者清楚了解其内涵,熟练掌握其用法。

依照日常的用语习惯来看,“如果”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一旦”,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及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词条数据也能够证实这一点。在使用的正确率方面,“如果”的正确率也超过“一旦”。由此可见,汉语学习者对“如果”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一旦”,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对于“一旦”的分析上。

二、词源分析

从“如果”和“一旦”的起源来看,“如果”一词最早见于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敦煌变文》,是在“若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直至明代,“如果”才完成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过程,成为专门的假设连词,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频繁使用。而“一旦”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是由数词“一”与时间名词“旦”复合而成的表示时间的名词性短语,可表示时段或时点,其具体表义并不十分确定,可根据语境的不同理解为一个上午、一个白天或一整天。

可见,“如果”的出现晚于“一旦”。“如果”自产生之初即是表示假设意义的连词,而“一旦”最初并无假设之义,也不是虚词,现代汉语中使用的“一旦”的假设意义是由表示时间的名词性短语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盖由相知非一事一物,相尽非一旦一夕。”此例中,“一旦”可解作“一个白天”,是典型的表示时间的数名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战国时期,在特定的语境当中的“一旦”稍稍具有了抽象义,尤言时间之短。表示短时义的“一旦”在战国至明清时期用例颇多,且在形式上逐渐趋于固定,可将其视作类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短时义的“一旦”还可以由形容动作或变化发生之迅速,进一步引申出“突然,忽然”之意,进而更具抽象性,演变为表示短时义和突发义的时间副词。“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该句中的“一旦”不能理解为“一天之间”,而只能解作时间副词,表示事件发生之突然。

除了表示时间短,“一旦”还可表示不确定的某一天,义同现在所说的“有一天”。“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此句中的“一旦”便表示“有一天”,初步具备了假设的意义。

后经发展,“一旦”又可用于表示未然义的假设复句中,与其后小句构成假设条件和结果的逻辑关系。“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在本句中,“一旦”用于句首主语之前,使前句与后句之间构成了假设条件关系。这里的“一旦”可理解为“要是有一天”或“有朝一日”,此时的“一旦”兼具表时间义和假设义的功能,用于未然表不确定的时间,为现代汉语中“一旦”的多种用法奠定了基础。

从古代汉语中“如果”和“一旦”的缘起和发展来看,二者产生和使用的时间不同,不太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混淆。接下来,就两词的今义进行分析。

三、“如果”“一旦”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只给“如果”赋予了一个义项:连词,表示假设。“如果有困难,我就来帮你。”此句中,“如果”可作假设意义讲,亦可当作条件意义来理解,替换为“只要”或“一旦”均能说得通。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一旦”有两个义项:①名词,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毁于一旦”。②副词,指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a.用于已然,表示“忽然有一天”:“相处三年,一旦离别,怎么能不想念呢?”b.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只给“一旦”定义了名词和副词两种词性。其实,在从古至今的多条语料中不难发现,“一旦”在某些语境中是可以作为连词合理解释的。“阴阳之道,绝灭无后,为大凶。比若天地一旦毁,而无复有天地也。”“一旦”与“比若”同处于表示假设义的小句中,整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论述客观事物,“天地毁”具有未然性和不可预期性,由此假设义得以凸显,此处“一旦”可作“万一”“要是”解,可分析为假设连词[1]。

“若一旦废弃,遂同匹夫,纵有报恩之心,何缘自效。”此句中“一旦”与假设连词“若”连用,连文而义同,共同表示推测与假设。“今一旦出城,便有不测之变,焉能远及!”其中,“一旦”与时间词“今”连用,修饰功能和时间义明显弱化模糊,可替换为“如果”或“要是”,将其理解为表示假设意义的连词显然是合理的。

综上,“如果”和“一旦”均能用于表示假设意义或条件意义的句子中,且在某些情况下可相互替换使用。但二者间的差别也不容小觑,必须加以重视。

第一,用于表示质疑,即由某种假设导出某种疑问时,只能用“如果”。例如:

如果你那个车间完不成计划,理由是什么?

一旦你那个车间完不成计划,理由是什么?(×)

如果让他来当组长,有什么不好?

一旦让他来当组长,有什么不好?(×)

对“完不成计划”“让他当组长”这样的假设提出疑问,只能用假设连词“如果”,“一旦”在此语境下是说不通的。

第二,用于祈使,表示由某种假设引出某种祈求时,只能用“如果”。例如:

如果把故事写成小说,千万不要把它写成英雄。

一旦把故事写成小说,千万不要把它写成英雄。(×)

“把故事写成小说”,是对未来这种假设提出的祈求,因而只能用假设连词“如果”。

第三,用于证实,以便落实说话人的某种结论,即假设分句用于铺垫,起提醒作用,结果分句证实结论时,只能用“如果”。例如: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现在应该是十六岁五个月零三天了。[2](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如果诺贝尔文学奖将来有中国人能得,小波就是一个有这种潜力的人。[3](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类置于主句之前的假设分句,往往起到证实或提醒的作用,通常由“如果”和“……的话”连用,即“如果……的话”结构,不能替换为“一旦”。

第四,“如果”在假设复句中可省略结果分句单独出现,而“一旦”所在的假设复句之后不可省略结果分句。例如:

“如果我没有一张作品呢?”“那么,我们便要将你除名了。”[4](叶灵凤《永久的女性》)

“如果”在假设分句中可单独出现,表示某种假设的情况,而“一旦”所引导的假设分句之后必须连接结果分句,“一旦我没有一张作品呢?”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

第五,假设分句“如果……”有时可置于结果分句之后,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而“一旦”无此用法。例如:

她原是可以救活的,如果及时送到医院的话。[5](向明《一曲遥寄》)

“如果”引导的分句置于结果分句之后,能够突出结果分句的重要性,同时能很好地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而“一旦”所引导的假设分句必须置于结果分句之前,顺序不能颠倒。

第六,从语用角度来看,“一旦”所在语境多伴随非常态事件或情况,含有消极的语用色彩。例如:

向来所居为奇货者,一旦丧气失志,无所措手矣。[6](明《万历野获编》)

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用于非常态事件的假设中,语气强于“如果”,更具警告意味。

综上可以看出,“如果”更侧重于假设意义的表达,而“一旦”表示条件意义的意味更为突出。相较于“如果”,“一旦”的据实推理性更为明显。用于推断句中,“一旦”可使前后分句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具有较强的推断性因果联系,从而可运用于客观性较强的说明性语体中。此外,“一旦”含有强调警告之意味,语气较强,多用于警示句中。

四、结语

现代汉语中表示假设义的虚词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有细微差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也应重点关注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异,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语感,体会词语深层的语用差异,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虚词连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30年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