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形成与对策研究
2020-01-02邹烨刘星
邹烨,刘星
(1.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2.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
工科历来被视作“男性学科”[1],身处其中的女大学生通常数量较少,但较少的数量却与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呈鲜明对比。“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专题研究报告,86.6%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2],而“工科女大学生的受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3];且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当前,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已凸显,亟待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用人单位等协力应对和破解。
1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
通过“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结合相关文献数据检索发现,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呈现出性别差异大、择业周期长、求职通道窄等特点。
1.1 性别差异大,就业质与量均低于男生
调查结果显示,工科女大学生无论是就业数量,还是就业质量,都要比男生差很多。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多数工科类专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优先选择男生,女生招聘比例较低;甚至,部分单位为了规避触犯劳动法的风险,而在招聘简章中标明了“性别不限”,实则完全不录取女生。调查中,近40.0%的工科女生透露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工科类用人单位会根据性别进行岗位分配,一般男生会被安排在工作强度较大、出差办公较多,但薪资收入较高、晋升通道较多的重要岗位;而女生则通常被安置在偏文职类的辅助岗位上,如车间值班员、行政人员等,这些岗位虽工作环境较舒适、工作强度较小,但同时薪资偏低、晋升较难、专业成长有限。
1.2 择业周期长,应届女生初次就业率低
首先,工科女大学生的择业周期较长,集中在大三至毕业后的1~2年内,通常同专业的大部分男生早已找好了心仪的工作,而女生却仍在打就业“持久战”。其次,与同一阶段的工科男生相比,应届女生的初次就业率很低。关于初次就业率的差异,教育蓝皮书曾经开展过专门调查:“2014年对中国21 个省份30 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7.30%,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5.90%,男性比女性高11.40%”;而“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调查结果也显示应届工科女生的就业率很低,仅为35.70%,还不到往届同期女生就业率的一半左右。
1.3 求职通道窄,以学校推荐就业为主途
针对工科女大学生的求职途径开展的专项调查发现:“多达69.0%的工科女大学生是通过学校推荐获得当前工作的,可见,学校推荐是工科女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最主要途径”[4]。高等院校现有的就业推荐平台主要有学校就业网、 微信公众号、QQ 群等,并建立了校院二级领导牵头、就业指导教师主抓,囊括辅导员、班主任、班委在内的就业工作队伍,这些平台和就业队伍在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推荐中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工科女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工科女生,缺乏基本的求职信息搜索和鉴别能力,不能有效利用广阔的网络求职信息资源,过分依赖学校的就业推荐,求职通道窄。
2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形成
除了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 女生身心特殊性及女职工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共性因素外,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形成还有其特殊因素。
2.1 工科职业环境及特殊要求使然
同等条件下,工科类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男生,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工科类企业的工作环境较特殊,多为设备厂房、密闭型操作间或实验室、作业车间、机房等,这些工作区域通常空气流通性较差、舒适度有限、工作强度不小,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且部分工作岗位还需长期野外、高空或出差作业等,而这不太符合女性的身心特点。其二,工科类企业会有一些特殊的岗位要求,如有的要求职工全程穿着特制的连体防静电工作服、 有的对连续值勤时间有要求,中途不能轻易离开等,而这些特殊要求与女性的生理习惯有些许相悖。其三,工科类企业大多采用的是项目式任务模式,在项目内部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职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然而,女职工若因怀孕、产假、生理期等情况需要请假,企业虽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准予假期,但该女性负责的工作任务却被暂时中断了,重新选人又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的任务完成进度。因而为了保障岗位任务的平顺衔接,用人单位一般不愿聘用女生。其四,工科类企业希望招聘的职工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好是多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如同批次的应聘者若专业水平比较接近,则那些同时还掌握了驾驶技术、 维修技术或参加了技能竞赛等的应聘者则能被优先录取,而具有这样特点的大学毕业生又以男性为多。
2.2 工科无性别差异教育模式使然
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仍是无性别差异的,具体体现在专业教育、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三方面。其一,专业教育无性别差异。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工科专业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形成了“男性场域”,大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设计、实训室的建设,小到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皆是默认以男生为主要教育对象来设计的。在此种“男性场域”之下,男生占据着专业教育的主导和优先地位,而女生则居于从属地位,仅是学习资源的次要享有者,这影响了女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发展。其二,职业指导无性别差异。高等院校均开设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然而,这种课程也只是结合专业背景笼统开展的,更多倾向于男性主体的就业市场,而缺乏针对女生的专项补充指导,因而女生也只能跟同专业的其他男生一样扎进求职市场,经历更多的求职挫折。其三,心理指导无性别差异。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已被纳入各个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但现有的课程是面向所有年级的学生统一开设的,并无实质性的性别区分。
2.3 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独特性使然
不同于一般的大学女生,工科女大学生有其自身独特性:其一,面临的学业和科研压力更重。从客观角度而言,工科专业的学习科目多、 重要知识点多,对科目间的衔接度和以前的学习基础要求也更高,有时甚至需要重新复习前几年学过的科目;且工科有较多的实验和实习实训环节,对科研的要求也更高,因而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习强度和难度都更大。从主观角度而言,工科专业更为强调空间想象、数理逻辑、 辩证思维等能力,而从男女性的认知差异分析,男性在这些方面更占优势,故其从生理上更为擅长工科专业的学习,且工科专业本身就以男生为主,因而工科专业成绩优异的男生居多,而这又给天性好强的工科女大学生造成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其二,女性气质不突出。据调查发现,“工科女生认为着装打扮重要的比例为63.16%,明显低于文科女生(82.00%),甚至略低于工科男生(65.74%)”[5],他们全神贯注于专业学习,而相对忽略外表的修饰,然职场仪表亦是影响面试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工科女大学生学习之余的生活相对单调、静态,人际交往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场发展。
3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工科女大学就业困境局面的改善,既需要国家优化宏观管理,以为女性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用人单位、女性群体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职场性别分工合理化发展。
3.1 探索性别差异教育模式,关注女生特性
高等教育界探索性别差异化的教育模式,做到“因性施教”,是关注女大学生独特性、促进男女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1)增加专业教育的女性元素。一是,专业实习实训场地的设计应考虑女生的生理特点,如操作台位的设计应有高有低、场地通风性良好、设置适当的休息区域等;二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应关注女生的学习心理,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兼顾男女生特点,充分调动女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女性参与度; 又如教学进度的安排应合理考虑女生在工科逻辑思维方面的局限性,尽量均衡男女生的掌握程度等。(2)增加职业指导的女性元素。高等院校在完善现有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上,应该增加针对女生的专门内容,如女性职业法律法规、女性职场安全教育、女性职场着装和仪表礼仪、女性职场心理、女性求职技巧、女性就业形势、 女性模拟招聘等; 开展形式可以是辅修课、讲座、竞赛、视频宣讲等形式,最好是能形成系列活动,如此产生的效果会更集中。(3)增加心理指导的女性元素。较之男生,大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思更为细腻敏感、心理压力更大、竞争意识更强,因而高等院校在普适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讲座之外,还应关注女性的心理独特性,增加心理指导的针对性。
3.2 引导用人单位合理招聘,关注女生优势
国家及高等院校均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用人单位合理招聘,积极挖掘女生优势。(1)采取强而有力的鼓励措施。国家相关部门应从宏观层面优化企事业单位的考核制度,对于积极引进女职工的用人单位,可从政策、资金、税收、资质、场地等方面给予适度优惠;并完善企事业单位的监管模式,健全信息反馈接收渠道,有效监督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2)组织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高等学校的就业工作队伍应分工合作,全面收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招聘需求情况,整理形成数据库,并根据招聘数据开展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让他们有一个专属的展现“舞台”;且专场招聘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现场供需见面会、网络招聘在线活动、线上线下联动招聘等。(3)优化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引进更多优质的用人单位,是改善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举措之一,而企业选择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共享校企合作的成果,实现双方共赢。因而高等院校应积极优化和深化校企合作,如全面开展人才供需活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标准、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活动等,以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受益面,从而他们也更愿意在合作院校中选拔优秀女生。
3.3 鼓励女生不断突破自我,挖掘自身优势
高等院校应科学引导和鼓励女生不断突破自我,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1)丰富课余生活,增加生活的“动”。在闲暇之余,工科女大学生应多参加一些放松身心的课余活动,如唱歌、跳舞、趣味游戏等,增加人际交往,给心灵一个放松期,以调剂过重的学习和研究任务,保持身心健康发展。(2)掌控仪表礼仪,增加自外而内的美。工科女大学生对于外在仪表的修饰不够重视,这也是其就业困境的形成因素之一。他们一方面可通过观摩专业的视频、参加礼仪课程、或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等方式,学习仪表礼仪的相关规范;另一方面可通过练习、竞赛等方式,巩固职场仪表礼仪的要领。(3)学会心理调适,增加抗压抗挫能力。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女生首先应摆正心态,勇于承认自身在“工科场域”中的“短板”,坦然面对就业弱势地位和挑战,积极应对,化逆境为顺境;且当前的就业形势本就不容乐观,无论男女,求职压力和挫折都是无处不在的,故女生应有适当的心理准备;另外,女生还应有一定的变通性,当某条职业通道确实走不通时,还是应该及时分析,适时调整求职方向,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