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应用研究 *
——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为例
2020-01-01杨益宝莫雪妮丁昉罗婕唐梅文叶勇玲戴铭
★ 杨益宝 莫雪妮 * 丁昉 罗婕 唐梅文 叶勇玲 戴铭
(广西中医药大学 南宁 530200)
大学生毕业生质量通过就业跟踪调查分析,体现于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竞争力[1]。为贯彻“以就业质量促进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建立了广泛利益方参与的外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以配合我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来提升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地搜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就业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委托第三方(麦可思公司)对2016届中医学专业毕业进行就业质量评估、教学培养质量分析,从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等就业情况及教学满意度、核心课程有效性、学业影响等方面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价。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探索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出学生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融合不够,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不够,课程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价结合度不够等方面问题,进而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优化、金课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改进,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完整闭环,提高我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 第三方调查就业质量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标准,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月收入和就业现状满意度方面[2]。我校2016届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共273人,包含中医学、中医学(骨伤班)、中医学(传统班)、中医学(民族班)、中医学(运动班)、中医学(对外中医班)等6个方向。我校中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91.32%在区内院校中处于前列,就业质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1.1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中医学专业及方向学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97.5%,其中中医学为97%,中医学(民族班)100%,中医学(骨伤班)96%等,从以上数据看出,我校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很高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体现了毕业生作为知识的使用者,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否用到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学校教学的有效性[3]。
1.2 就业现状满意度 就业现状满意度指就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打分,毕业3个月时毕业生平均满意度为76.52%,各专业方向满意度见表1。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收入低”占75%,其次认为“发展空间不够”占45%,见图1。薪酬水平和就业现状满意度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以及毕业生对就业达成理想的期望值。
表1 中医学专业就业现状满意度表
2 第三方调查培养过程评价
2.1 教学满意度 本校2016届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83.8%。78%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次是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63%),毕业生认为“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43%)。有一半以上毕业生认为加强“临床实习”非常重要,见图2。
图1 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情况
图2 教学满意度涉及内容及比例
2.2 核心课程有效性 毕业生核心课程有效性通过课程的重要程度和课程的满足程度来体现。课程的重要程度由毕业生判断在校时所学的核心课程在工作或后继的学习中是否重要,是否满足工作学习的需要。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对《中医内科学》课程的重要程度和满足程度分别是95%、65%;《中医外科学》课程的重要程度和满足程度分别是95%、63%;《中西医儿科学》课程的重要程度和满足程度分别为90%、53%;《针灸学》课程的重要程度和满足程度分别为83%、89%,总体上说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核心课程重要度较高,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满足度较低,这说明核心课程的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将所学课程知识与工作结合得更紧密,从而提高课程满足度。
2.3 教学改进需求 经过调查,80%的毕业生认为教学改进的重点在实习与实践环节需要改进,47%的认为课程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64%的毕业生认为需要加强临床课程及见习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33%的同学认为可以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加强课堂上学生参与度及课程评价程度。
2.4 学业影响 我们分析了较好学业成绩是否对毕业生在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教学满意度方面是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将学业较好人群定位为在校平均成绩在86分(含)以上人群,学业较差人群为在校平均成绩在75分以下人群。我们通过调查学习成绩对专业相关度影响看到,学业较好人群认为,现在工作所需的知识与专业设置课程的相关度高(96%),教学满意度为79%,就业现况满意度为67%。学业较差人群认为工作所需的知识与专业设置课程的相关度为不够高76%,教学满意度为70%,就业现况满意度为63%。
3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
3.1 理论教学和实践融合不够 通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显示学校总体教学成效较好。中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况满意度达88%,说明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是认可的。在教学改进的方面,首先教学满意程度不够,学生反映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教师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够;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够,总结出来是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度不够。近一半的学生在调查中认为应加强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融合。表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第一,学生觉得认为早期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与医院工作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低年级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及医学基本技能的重视不够[4]。第二,学生反映部分临床师理论课教学过多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未能将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联动起来,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课程见习与理论课程关联对应不够及时。第三,有1/3的学生认为课程考核不够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够,未能很好的进行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应用,学生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加强实践,导致临床能力培养不足。
3.2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不够 经过调查,接近1/5的毕业生对就业现况不满意,认为职业期待吻合度不够高。学生不管学习付出如何、考试成绩如何,都认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水平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3的毕业生在教学改进中希望加强临床课程及见习中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1/3的同学认为需要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在学生课堂参与度上的作用,现行课程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改革方面融合不够。我们分析,医学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很强的学科,如外科学、妇产科学、五官科学等课程,随着高等院校的普遍扩招带来学生人数大量增长,同时临床手术教学需要的活体模型的紧缺,使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不断减少。如何加强医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及重视动手能力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手术操作等实践教学,迫切需要互联网背景下,加强信息技术及各种优质临床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如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应用、网上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临床手术视频教学资源探索及应用等,以增加学生课程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3.3 课堂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价结合不够 从学生在学校时学业成绩的好坏,讨论其与毕业生职业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教学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学业成绩好的同学认为专业课程设置是与工作后所需相关知识是高度对应的,从此可以看到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是较为符合广西地方卫生事业及健康服务岗位能力培养需求的。在教学满意度方面,学业成绩不同的毕业生认为还有9%差距,这个差距不大但满意度都不够高,说明学生不管自身学习投入程度如何,但对提高学校课程教学效果都报有较大的期待空间。其中1/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强调课堂质量评价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优化及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时,如何体现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保障?如何能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教学监控相结合,达到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优化、金课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建设,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完整闭环?是我们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4 反馈应用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方法
4.1 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加大“四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中医临床能力 我们以学生学习成果为中心,改进教学安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来优化课程设置,在2018级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加大“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加大量实验课程、临床见习及毕业实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中医临床能力。如(1)增加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及改革实验形式,在原来的《技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和《中医学基础实验》等实验平台中,增加大量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多动脑筋参与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2)增加临床课内见习机会,强调在各类临床课程安排的同时进行相应病种的见习,加强理论教学与见习病种在时间安排上的对应性。让学生在病种学习中将理论与临床见习有机结合。通过加强社会实践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利用暑假社会实践,在一年级时,学生进行“医学志愿者服务”,通过在医院做义工等培养学生体会医患关系,熟悉医院环境。二年级学生进行“感知杏林”,到社区医院见习,培养学生完成生源地疾病谱的调查,培养职业意识。三年级学生“模拟上岗”,深入县乡级基层医疗单位,熟悉临床医疗工作流程。以此来为学生创造力、就业力、创业力的培养提供支持。从而提高专业与就业工作相关度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2 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更为紧密,增强学生中医自信 解决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及职业期待吻合度的较好途径是加强学生中医自信的培养,不管是中医理论自信,还是中医实践自信,都建立在中医医疗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上[6]。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高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如在一年级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理论课的同时,给予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机会,让学生用第一年课程见习机会参观医疗流程,跟师导诊,结合国医大师等网络信息资源等线上课程,培养学生熟悉医院环境,体会医患关系,并从中医大师身上体会中医自信。在二年级学习《中药学》《方剂学》《药理学》《病理学》等理论课程后,结合现有网络课程知识,学生将理论学到的知识与生源地中草药资源调查、疾病谱调查及中医优势病种等方面结合在一起,培养中医职业意识。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内外妇儿科理论知识后,在课程见习中进行强化医学意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医疗技术及手术过程的指导学习,熟悉临床医疗工作。在四年级时利用网上实践教学平台和临床手术视频资源等,加强学生临床课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见习及中医名师的跟师学习,建立学生的中医实践自信。五年级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通过实习前培训考核与实习病种量化考核,强化学生临床医疗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覆盖,促进毕业生就业现况满意度的提升。通过给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训练,以强化学生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通过中医思维指导,熟练运用中医知识和技能,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在示范带教、临证跟师、基本功训练和中医思维培养四个方面强化提升[5],从而提高中医自信。
4.3 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促进金课建设,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学校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建立内部与外部相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将外部质量监控中收集并发现的问题体现在内部教育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与核心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把好课堂质量关,提升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及重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教学各环节质量工作的重点。促进金课建设,从课程质量标准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从课件到讲稿,从课前学习布置到课堂实施,从形成性评价到课程考核,从创新性到挑战度,建立适合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二级学院评估、教研室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手段为课程质量建设服务,促使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目标等进行深度思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保障作用[8]。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学生时刻本着良好的心态踏入职场[9],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外部质量监控服务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达到教学各环节质量建设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相互影响的闭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