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电针火针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42例
2020-01-01席丽红姜云平王坤
★ 席丽红 姜云平 王坤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寻常型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影响患者的面容,具有损容性特点,好发于16~28岁的青少年群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寻常型痤疮的发病率为85.7%[1]。由于性别、生活习惯、激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男性好发于14~18岁,女性好发于12~18岁。本病经过常规治疗,一般临床疗效尚可,但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另外痤疮病发人群多处于青春期,外观症状影响个人容貌,给患者带来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针灸治疗痤疮疗效明确,并得到广泛应用。针灸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穴位埋线、针刺治疗、刺血疗法及火针疗法等[2]。火针具有疗效迅速、操作简便的特点,应用较广泛。我科室采用电针结合火针的方式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皮肤科就诊的痤疮患者84例,中医辨证分型属肺经风热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14~26岁,平均(22.9±3.6)岁;病程3~43个月,平均(35.3±14.2)月;痤疮Pillsbury分级:Ⅱ级18例,Ⅲ级13例,Ⅳ级1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15~30岁,平均(23.4±4.1)岁,病程4~47个月,平均(32.1±17)月;痤疮Pillsbury分级:Ⅱ级19例,Ⅲ级13例,Ⅳ级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病学》[3]关于寻常型痤疮的诊断标准拟定:多在青春期发病,病程缓慢,好发于面颊、胸部及后背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多呈对称分布。皮损主要表现为粉刺、黑头、毛囊性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及疤痕,并且伴随有皮脂溢出。(2)中医辨证标准(肺经风热证)。主症:皮损呈丘疹样,如粟米,挤压可见白色油状分泌物,以鼻周围多见,也可发于前额。次症:口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舌苔黄,脉滑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寻常型痤疮的诊断标准;②符合肺经风热证的辨证标准;③年龄在14~30岁;④痤疮Pillsbury分级在Ⅱ级及Ⅱ级以上;⑤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心、脑、肾、血液、肿瘤等系统性疾病者;②精神异常,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③疤痕体质及晕针者;④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5 中止试验标准 在患者治疗期间,如果出现疾病持续加重,可能伴随危险事件发生,或者导致严重的感染及严重不良反应者,根据临床医师判断,及时中止该患者的临床试验。
1.6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口服枇杷清肺饮加减。方药组成:黄芩10g,枇杷叶15g,黄连6g,生地15g,桑白皮15g,丹皮10g,酒大黄10g,车前草10g,栀子10g,生甘草10g。随症加减:皮损处脓疱明显者,加荆芥15g、皂刺10g;若囊肿、结节显著者,加三棱6g、昆布10g、夏枯草10g;大便溏者,去大黄,加炒白术20g。水煎煮,每日1剂。连续治疗2周为一疗程。(2)观察组:口服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电针、火针治疗。口服枇杷清肺饮加减同对照组。常用电针穴位:合谷、曲池、阳白、承浆、迎香、中脘、天枢、足三里。操作步骤:患者体位选择仰卧位。用75%酒精进行常规消毒。嘱患者平静呼吸,选择中研太和1.5寸针灸针(0.30mm×40mm),在患者呼气时刻将针迅速刺入,刺入深度为0.5~1.0寸,采用泻法。行针患者得气后,接通SDZ-Ⅲ电针仪,模式选择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时间为30min左右。火针刺法操作步骤:选择痤疮较重的结节、脓疱、囊肿等皮损部位,在电针治疗结束后,对上述部位进行火针治疗。在针刺部位涂抹万花油防止灼伤皮肤,将火针加热至发红为度,选择患处,迅速准确刺入,迅速拔针,火针不能滞留,刺入深度根据皮损位置肌肉的厚薄、患者的耐受程度及痤疮的深浅而定,控制在0.5cm以内。然后采用棉签挤压出痤疮皮损内的脓液分泌物,直到渗出液呈现清稀为度。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涂抹防止感染。每周治疗1次,治疗2周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
1.7 临床观察指标 (1)主要临床症状皮损积分:皮肤正常计“0分”;仅仅出现粉刺计“1分”;同时出现粉刺、丘疹计“2分”;皮损以脓疮为主,并且伴随有粉刺、结节及丘疹计“3分”。(2)皮损数量:皮肤正常,无痤疮计为“0分”;痤疮病灶数≤25个计为“1分”;病灶数在25~45个计为“2分”;病灶数≥45个计为“3分”。(3)皮损颜色积分:颜色正常计为“1分”;粉刺分布分散,粉刺顶端颜色为白色或者黑色计为“2分”;脓疱颜色为红色或黄绿色计为“3分”。(4)次要症状积分:颜面潮红:无计“0分”;经常出现计“1分”;比较明显、不消退计“2分”。大便秘结:无计“0分”;大便干,1~2天1次,计“1分”;大便干结难排,3天及3天以上1次,计“2分”。
1.8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相关标准拟定。痊愈:患者皮损消退率≥90%;显效:70%≤皮损消退率<90%;有效:40%≤皮损消退率<70%;无效:皮损消退率<40%,或者皮损增多。皮损消退率=(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积分、临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
2.2 两组疗效的比较 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4.8%,观察组为8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42) 例(%)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3例患者火针治疗后有轻微灼热感,外用药物后好转。其他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痤疮属于中医学“面疮”“酒刺”范畴。其病名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犯肌表,经络闭阻,气血凝聚而成痤疮。火针具有清热解毒、祛腐排脓、温通经络的作用,最早见于《素问·调经论》记载的“火郁发之”。痤疮病机为热毒内蕴,本为热病,采用火针治疗,属于中医学中的“逆治”之法,可以以热引热、发散、引气,从而达到通络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火针善于行气血,属性为阳,能够治疗痤疮之热邪。现代研究显示火针可以加速血流,能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同时可以提高白细胞的功能,增加其吞噬能力,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对于囊肿型痤疮疗效较明显[5]。电针配穴选择曲池、合谷、足三里,能通脏腑、通积热、祛瘀生新。电针模式采用疏密波,能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气血流通,调和经气,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方法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均有临床疗效,而联合火针、电针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比较临床主要症状积分、临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合火针、电针治疗痤疮更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火针可以迅速破坏痤疮囊壁、及时排出囊肿结节内的炎性物质、杀灭微生物,对于痤疮的治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电针、火针起作用所占的比例,需要进一步细化分组,进行更大样本的单因素分析。
中药联合火针、电针治疗痤疮起效时间优于单独使用中药,并且在后期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疤痕组织形成者,所以火针治疗面部痤疮安全有效。但是本研究观察样本较少,数据指标多为临床观察主观指标,为进一步研究其疗效,需要增加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从客观角度研究其疗效,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