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清EOS和sIgE水平应用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 *
2020-01-01周蓝飞吴慧万志超欧嘉霖邓琤琤洪静
★ 周蓝飞 吴慧 万志超 欧嘉霖 邓琤琤 洪静*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6)
鼻鼽病[1]为中医病名,主要以鼻腔瘙痒、流清水样涕、喷嚏不断等为典型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鼻黏膜肿胀充血,鼻腔内刺激异常,属于I型变态反应。本病是全球性常见鼻部慢性炎症疾病。随着环境污染、人类群体素质下降,对外界的耐受度下降,其发病率逐年提升,易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中医将本病归为正气不足、外邪侵袭的病机范畴,属于本虚标实的疾病。临床上治疗本病方法较多。中医穴位注射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典型应用[2]。本课题主要基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EOS)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信号通路与鼻部慢性炎症反应的内在相关联系,通过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鼻鼽的前后血清EOS及sIgE相关观察指标的变化,评价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鼻鼽病的疗效及对血清EOS和sIgE信号通路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按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制定。中医参考全国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四版,刘蓬主编)制定。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在18~65岁,连续病程3个月以上或总病程1年以上;(3)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者;(4)无鼻部手术史者;(5)患者近1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及未服用任何可影响过敏原及鼻部症状的药物;(6)血清EOS或者sIgE升高者。
1.3 排除标准 (1)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65周岁以上者,或妊娠、哺乳期妇女。(2)连续病程小于3个月或总病程小于1年者。(3)已知晕针晕血者。(4)近1月内服用过其他与本病相关的药物,或接受过其他与本病有关的治疗者。(5)严重鼻中隔偏曲者。(6)既往鼻部手术者,既往大型手术史及输血史。(7)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血管病变、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血液学病变、肺脏疾病、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8)精神或法律上的残疾患者。(9)其他鼻部疾病影响疗效者。如鼻息肉、鼻窦炎、鼻腔肿瘤等。(10)符合纳入标准,但未按时治疗,影响疗效及安全性判断者。
1.4 治疗方法 (1)观察组: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1次/日。具体操作如下:以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2mL后刺入足三里穴(定位参照国际标准),待患者局部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回抽无血后推入药液2mL。1次/d。每次取单侧足三里,交替注射,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连续治疗30d。(2)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次/2d,睡前口服,10mg/次。连续服用30d,共15次。
1.5 观察指标 (1)EOS计数:静脉血涂片进行常规计数。(2)sIgE计数: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UniCAP测定sIgE。血清sIgE≥0.35kU/L为1级,最高6级(≥100kU/L)。(3)症状评分。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症状分级计分标准
1.6 观察节点 初诊首日,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30天,各观察记录1次。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用疗效指数量化分析,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级别。综合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治疗1个月后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疗效指数N≥90%。(2)显效: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较前明显好转,3个月内无复发,疗效指数66.67%≤N<90%。(3)有效: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较前减轻,疗效指数33.3%≤N<66.67%。(4)无效: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较前改善不明显,疗效指数N<33.33%。注:疗效指数N=(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30d后疗效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30d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对照组为8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24<0.05,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治疗30d后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14d后EOS及sIgE比较 见表3。治疗14d后对照组EOS及sIgE与观察组比较发现,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38,P=0.041,均<0.05),说明在治疗早期,口服氯雷他定片对控制鼻腔内环境的效果要优于穴位注射。分析可知,氯雷他定片能直接作用于受体,抑制腺体分泌,故在短时间内控制鼻腔内环境的效果优于穴位注射。
表3 两组治疗14d后EOS及sIgE比较
2.3 两组治疗30d后EOS及sIgE比较 见表4。治疗30d后,两组EOS及sIgE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04,P=000.3,均<0.05),说明从长期疗效来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分析可知,口服氯雷他定片一定时间后药效降低,控制鼻腔内环境能力减弱。
表4 两组治疗30d后EOS及sIgE比较
2.4 两组治疗14d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5。两组治疗14d后,从鼻塞、喷嚏、清涕、鼻痒等症状评分比较,P值均>0.05,说明两组从症状上均能控制变应性鼻炎。
表5 两组治疗14d后症状评分比较(n=30) 例
2.5 两组治疗30d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6。治疗30d后,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从长期疗效控制来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表6 两组治疗30d后症状评分比较(n=30) 例
3 讨论
鼻鼽病为中医病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1-2]:“秋季行夏令……民多鼽嚏。”本病在历代均有论述,病因病机总结日趋完善。如:《素问·五脏别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鼻门》:“鼻流清涕,至于不止,以肺脏感寒,寒气上达,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指出:“又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出肺经受寒而成也。”总体来说,古代医家认为鼻鼽的病机主要有火热致病、寒邪在肺、寒邪在脑、寒邪客肝、肺脏虚、外寒里热、肾气不足、经脉失调学说,等等。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病机基本总结为三点:阳虚、郁热、本虚标实。虽在病机的认识上有所不同,但对疾病的发病症状认识一致:喷嚏频频,鼻塞,流涕,以水样清涕为主,鼻痒等。本病对应于西医的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耳鼻喉科高发的疾病。本病发作无性别、年龄区别,可全年发作,可以某季节短时间发作,地域上存在细小区别[3]。据现代流行性病学研究显示,近20年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人数上升了4倍,发病率达25%~35%,且呈持续性上升趋势。目前常认为变应性鼻炎为鼻腔高分泌性变态反应的一种慢性非感染炎症反应[4]。发病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质量。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尚无确切研究能明确其发病机制[5]。目前的共识是因为过敏原反应,鼻黏膜充血肿胀,鼻腔内腺体分泌旺盛,在sIgE的介导下,释放组胺类物质,嗜酸性粒细胞(EOS)、T细胞、肥大细胞等聚集,形成鼻腔内慢性炎性状态。过敏原通过特异性IgE抗体并诱导与相关受体的特异性结合释放白三烯、组胺和各种细胞因子,从而增加鼻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浸润炎性细胞[6-9]。它可引起临床症状,如鼻痒、流鼻涕、打喷嚏、嗅觉障碍和鼻黏膜水肿。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如EOS,是过敏性鼻黏膜的重要炎症介质,抑制这些炎症介质的表达,减少过敏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相关因素。这是许多药物的作用机制之一。sIgE与肥大细胞的结合介导过敏原诱导的肥大细胞脱粒和过敏性炎症中的组织炎症[12-14]。因此,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sIgE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病的严重程度。
EOS是过敏性炎症中的重要反应细胞,也是检测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手段。基础医学研究表明,大量EOS聚集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病期的鼻黏膜内。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释放阳离子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各种炎症介质[9-11]。肥大细胞的破坏、黏液细胞增殖、间质的水肿、上皮细胞脱落和鼻黏膜基底膜增厚是过敏性炎症发生、发展和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鼻腔嗜酸性粒细胞分泌计数可以反映鼻黏膜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用于检测鼻腔过敏性状态的疾病病情程度[12-16]。
穴位注射疗法是基于中医的基本理论[5],将液体药物注入相关的穴位或特定部位,利用针灸和药物协同作用治疗疾病的中医外治法。它是通过各种治疗因素对身体起作用,并产生治疗效果。其中,既有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又有现代药理学的治疗效果。此法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将经络、穴位和药物作用有机结合,直接注射穴位,通过经络和穴位的作用,放大药物作用,仅用少许的药物即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穴位注射疗法的机制是通过针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来调节身体的功能,改善病理状态。它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穴位注射疗法是一种通过多种因素影响身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和药理学。中医治疗包括调和阴阳、强化正气、疏通经络。药物的作用不仅包括中医辨证论治,还包括现代药物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血液成分的影响,操作简便,起效快,效果显着,用药剂量小,使用安全,减少或消除药物过量引起的副作用[17]。
黄芪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组织细胞代谢,抗氧化,调节体内局部激素水平等功用,是日常大量应用的药食同源的补益剂。其应用范围广,虚寒性疾病皆宜使用。黄芪注射液是黄芪的中药提取物。在应用于变应性鼻炎中,具有补益肺脾肾三脏之气,温三脏之阳,且具有收敛阴液、固涩鼻窍的功效,拥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良好效果。在短期内,口服氯雷他定片控制鼻腔内炎性环境更为迅速,穴位注射虽然具有疗效,但是鼻腔内环境控制不及口服氯雷他定片。但从长期疗效来看,穴位注射优于口服氯雷他定片,主要考虑为氯雷他定耐药性,且穴位注射更为稳定,故建议临床可两者结合使用,从短效及长效共同发挥控制鼻腔内环境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