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猷能:CERNET 得道多助

2020-01-01张彤王世新朴艺娜

中国教育网络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家信息化建设

文/本刊记者 张彤 王世新 朴艺娜

从1969 年ARPANET 诞生到1994 年美国全面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将人类从工业文明带入信息社会仅用了25 年。其后,从1994 年中国第一个覆盖全国的TCP/IP 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建设完成至今,中国互联网也已走过25 年。

当我们聚焦中国互联网的25 年,探寻当初CERNET 是如何起步的,是靠什么力量取得如此傲人成绩的,又是怎样推动中国互联网核心技术发展的答案时,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曾经担任CERNET 第一届管委会主任10年的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梁猷能。

初心:国家战略即为使命

《中国教育网络》:CERNET 建设之初的背景和当时决策的过程是怎样的?

梁猷能:启动CERNET,是我国建设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更宏大的背景看,不是偶然的。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领域。上世纪90 年代初,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1993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拉开了全球范围内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热潮。

当时在中国,除了部分科研机构和高校,也有政府部门意识到了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价值。

1994 年1 月,原国家计委科技司司长姜均露主动找到国家教委,提出支持国家教委建设一个示范网络,得到了当时国家教委主管科技工作的韦钰副主任的热情回应。

1994 年3 月底,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6所高校通过国家教委向国家计委提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项目建议书》。同年11 月,计委以特急文件的形式正式批复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当时规划的建设时间是两年,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95 年11月,CERNET 提前一年建设完成,通过专家组的验收。

国家在批复中将CERNET 确定为“示范网”,就给CERNET 确立了明确的定位,这是一个服务于国家信息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网络,是中国信息社会的试验场和推进器。这是国家建设CERNET 的目的,也是CERNET 与生俱来的初心与使命。

《中国教育网络》:国家确定由清华大学牵头CERNET 建设是出于什么考虑?

梁猷能:关于这个问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应该更有发言权。

我个人理解,之所以选择清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清华大学较早就建设了校园网,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和建设经验;二是清华较早就建议国家计委结合“211 工程”支持建设全国性计算机网络。后来,CERNET 的发展证明教育部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同心:团结协作能办大事

第一届CERNET 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

《中国教育网络》:CERNET 建设过程中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梁猷能:建设CERNET 这样一个国家级大工程,解决协同问题是最大的难题。CERNET 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和科研学术网,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个高校的通力合作。

例如建设初期通信线路难题的解决。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对传统电信业务垄断局面的冲击和制衡,电信部门当时对高校互联网的部署和应用表现不积极,不但线路租赁价格昂贵,而且审批流程长效率低。为此,教育部领导通过“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远程教育项目,支持CERNET 建设了30000 多公里的光纤高速主干网,彻底解决了限制CERNET 发展的线路传输问题,为CERNET 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如,CERNET 运营经费问题的解决。CERNET立项之初,国家投入的8000 万元经费主要用于购置设备,而网络建成后的运营费用是更加关乎CERNET 生死存亡的长期投入。在CERNET 第一届管委会的推动下,通过创新性的通信费用分担,解决了CERNET 的日常运行经费问题。

第一届管委会的成员主要是各高校主管信息化的校长,按照国家计委提出的“建设靠国家,运行靠自己”的要求,管委会与专家委员会充分协商后,最终决定各接入学校根据使用流量的多少分担通讯成本。这笔费用在当时对于各个高校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如果没有管委会每位校长的认可与支持,就不会有CERNET 今天的成功局面。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CERNET 是否完成了既定目标?取得了那些成就?

梁猷能:今天看,CERNET 已经远远超出了立项时的既定目标,不但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更发挥了开创和引领的作用。总的来说,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

第一,建成CERNET,服务教育信息化,加速了教育现代化。

在CERNET 基础上,第一批100 所高校校园网建设完成,有效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全面快速提升。让高校师生可以大规模上网,今天不觉得有什么,但在25 年前,一般人连电话都没有资格安装的背景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我们现在很难想象的。基于CERNET,我们还大规模开展了很多教育信息化应用。高考网上招生录取工作,是CERNET 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应用之一。在开展网上录取前,高招工作需要由各高校安排专人组建招生组,赶赴全国各省市人工录取考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工作量大、周期长。现在,全国近2000 所高校均通过CERNET完成网上招生录取,每年数百万考生的资料信息通过CERNET 交换到各高校,在充分保障录取公正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高校节省了大量经费。迄今为止,CERNET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最稳定可靠的招生录取网络平台。

除了教育信息化领域,我们还在早期启动了一些互联网关键技术的攻关,从硬件设施到应用都做了广泛研究与实验,对国家信息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ERNET 没有停留在成果示范和研究试验的层面上,而是不断向实际应用推进,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CERNET 促进了中国互联网高端人才的规模培养。

25 年来,伴随CERNET 建设,大批高校完成了互联网工程技术学科建设,形成了高校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和科研环境,为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一线人才。

CERNET 是一张大网,运行管理是很复杂的,从建设开始,CERNET 就在不断摸索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网络管理办法与运行管理办法。更重要的是,基于这张现实的大网,我们培养了大批一线的网络技术人才与建设者、研究者。据不完全统计,仅CERNET 节点学校网络中心直接培养的硕士、博士等具备高信息素养的人才就达上万名,广泛服务于各级电信部门、科研机构以及百度、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CERNET 是中国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黄埔军校”。

第三,CERNET 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科研提供了研究与创新平台。

互联网是不断发展演进的网络,具有实验物理学的特点。没有试验环境,很多关键技术没有办法进行研究和创新。建设之初,CERNET 就承担起了开拓中国互联网技术研究与建设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的互联网科研提供实验床和技术实践的基础环境。相继产生了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搜索引擎、远程教育等一大批互联网关键技术应用,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多项空白。

1994 年3 月,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右)、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梁猷能与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左)一起探讨发展大计。

CERNET 在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研究方面,更是时机抓得早,研究题目广,科研投入强度和规模大,形成的自主产权多,摸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道路,为我国下一阶段推动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提供了关键支撑。

2003 年,在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和教育部的组织下,CERNET 联合上百所高校,承担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 核心网CERNET2 的建设。CERNET2 在两代网过渡技术以及真实源地址认证等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国内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截至目前,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CERNET2 建设单位已经获得国际互联网标准RFC20 余项,大幅超越了我们在第一代互联网建设时期只有一个RFC 的窘迫局面。目前CERNET2 主干网41 个核心节点,覆盖了全国,带宽达到100G,IPv6 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00 万。

事业心:拼搏奉献方能成功

《中国网络教育》:CERNET 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梁猷能:25 年来,CERNET 在中国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离不开相关领导、高校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我作为管委会的负责人,主要参与了前10 年的工作,只能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可能不全面,供大家参考。

第一,科研题目选得好。

互联网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当代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很容易受到教育部、国家计委、学校各级领导的特别关注和大力支持。因为题目好,所以生命力强,继示范网之后,陆续又有多个建设项目跟进。CERNET 相继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联合研究项目“中国高速互连研究实验网NSFCNET”,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可信任互联网”和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6IX 等一系列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推动国家互联网科技进步的同时,使CERNET 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CERNET 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应运而生”,是时代发展和历史的必然,更与科技强国、网络强国的国家战略不谋而合。CERNET 建设抓住了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的主题,把握住了发展互联网科技的大方向,得到了国家各个部门与高校的通力支持与配合,“得道多助”终成大器。

第二,发展路线选得好。

首先是选择了强强联合的路线。

互联网本身就需要大联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之初,国家教委决定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10 所高校共同承担这项任务并组建了CERNET 管委会。正是这个强强联合,确保了教育网稳步建康地发展。当初,有些人并不看好这种联合,说,“这是把10 只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你们互相去咬吧,长久不了”。CERNET 后来的实践打破了这种悲观的预言。CERNET 管委会在加强联合、共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选择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路线。

2000 年末,在教育部党组的批准与支持下,在保留CERNET 作为高校科研联合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把服务的功能企业化,建立了赛尔网络有限公司。赛尔网络有限公司受委托负责CERNET的运营服务工作,并开展网络增值服务,反哺科研。

赛尔网络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科研与创新形成“反哺”。将大量的资金投入CERNET 网络升级和规模扩张,尤其是利用灵活的企业机制,完成了30000 多公里光纤传输网的建设,彻底解决了CERNET长期发展的瓶颈问题。

CERNET 与赛尔网络两者分工而不分家,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CERNET 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创新的体制保障,实践证明教育部党组当初的决策是非常英明正确的。

第三,建设队伍选得好。

CERNET 另一个重要的成功要素是大胆启用了年轻专家,组建了一支踏实肯干,不慕虚名,注重实效的专家队伍。

在国家教委的支持下,CERNET 建立了以吴建平为首的CERNET 专家委员会,李星、张凌等一大批刚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专家学者成为专家委员会的领导和骨干。25 年来,CERNET 在技术路线上基本没有走过弯路,主要的原因就是有这批年轻有为的专家。事实证明,他们把握住了国际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从而保证了CERNET 在每一次更新换代的重要节点上,技术路线的选择没有发生失误。这样的成功绝非侥幸,而是源于这些年轻专家们长期在一线深入研究而对趋势方向的洞悉。

以吴建平为首的这支专家队伍,年纪轻、业务好、干劲大。由于他们的团结拼搏,CERNET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技术方向没走过弯路,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国家任务都能很好地、甚至是超额地完成,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肯定和信任。

《中国网络教育》:您如何评价您在CERNET 管委会的工作?

梁猷能:我很敬佩的清华老书记李传信同志说过:老梁这个人干事一是不贪、二是肯干。我觉得这是老书记对我在CERNET 管委会工作很高的评价。我经常告诫自己:不要图虚名,要多干实事;做事不要过多计较个人得失,最重要的是把事做成做好。

这不只是我个人的认识,也是清华的传统,更是25 年来所有参与CERNET 建设的高校和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准则。CERNET 的成功,是所有参与高校以国家需要为使命,践行责任,勇于担当的结果。CERNET,得道者多助!

猜你喜欢

国家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