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2020-01-01钱春梅

文化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钱春梅

文化是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突出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有三大部分,其中一个主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智慧和神韵,能够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高校肩负着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需要将坚定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在高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层面的丰富内涵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反映的是人对自我、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社会等层面的基本认知和理念。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价值理念的认同,只有充分肯定中华优秀文化价值,才能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价值观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厚德载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主导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伦理性文化,道德教化是其本质属性。儒家主张厚德载物,从家人到社会到国家,形成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从孔子的“智、仁、勇”、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到宋儒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老爱亲、见利思义、谦和好礼、包容会通、扶危济困、天下为公等理念,都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不同层面德性的展现。厚德可以载物,厚德载物倡导柔和顺应、宽厚包容、立己达人,主张尊重他人的主体性和他人的人格、意愿,使我国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形成德治的政治思想和尚德文化传统。一方面,劝导人们养成道德情怀,过有尊严的道德生活;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孕育了我国对外友好包容、爱护和平的传统。

(二)和谐共生

“和”字在我国文献中早已出现,《尚书》中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等记载,《诗经》中有“兄弟既具,和乐且孺”等诗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重他人、重群体、重合作、重共存,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包容会通等理念乃至所有道德理念,要么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么倡导人与他人或人与人自身的和谐,中国传统中的“贵和”思想、“和文化”精神,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价值理念[3]。在中国文化中,“和”是事物的本原状态,是一种理想社会关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强调“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国“和”文化有益于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对实现人民的福祉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精忠报国

中国的爱国精神是传统忠德孕育出来的。从很早起,就有从“忠”发展而来的爱国思想。《左传》里说:“临患不忘国,忠也。”“忠”文化强调的是为社会尽责、为天下献身,它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视为至上。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每当国家遭遇外敌入侵或者其他危机,总有一种爱国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勇而起,为所效忠的王朝和深爱的祖国竭力奋战,死而后已。无论是范仲淹、王安石、林则徐等治世能臣,还是卫青、霍去病、岳飞等统军将帅,抑或是张骞、班超、郑和等对外交往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是为了谋求人民的利益,或为了保持民族的气节,或是抵抗外族的入侵、精忠报国,他们身上所彰显的精忠报国精神为当代爱国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四)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精神,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的上古神话与传说,如大禹治水。孔子用“敬事”来指“敬业”,提出了“执事敬”“事思敬”“敬事而信”等观点。荀子将敬业提高到关系事业成败的高度,认为“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朱熹对“敬业乐群”的解释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敬业”表达的是一种对待事物、职业的专一态度,“乐群”表达的是一种对待他人热忱融洽的相处之道。中国传统敬业思想,还体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如政德、商德、师德、医德等等。古代政德强调“为政以德”“居官无私”;古代尚德讲求“货真”“价实”“量足”“守义”;古代师德主张“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中国传统敬业乐群思想,为当今“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五)讲信修睦

讲信修睦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优良美德和思想传统。《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更是将“讲信修睦”视为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这也是“讲信修睦”的最早出处。“信”作为“五常”之一,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被视为“立人之道”。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言行一致,诚实不期。古人特别讲究诚信,孔子认为“信则人任焉”,提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管子·乘马》云:“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强调了诚信在工商业中的重要性,“修睦”就是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使之亲密和睦。修睦就是要对他人讲仁爱、正义、谦让和诚信。

二、建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形成文化自觉

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从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进而提升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最后将其应用于实践。

一要完善教育体系,丰富社会实践。全面了解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实际需求,开展主题班会、师生座谈会、爱国主题教育活动、主题团日活动、知识竞赛、文艺活动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在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公益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巧妙运用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形成常态化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在教学和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4]。

二要打造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保护好学校的历史人文景观,打造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文化环境;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科学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育人形式,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把中国传统的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融入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中,引领学生学习、把握中华美学和艺术等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其魅力所在,形成学习、崇尚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5];利用宣传栏、海报、广播站、学校网站等校园文化载体,同时注重运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育人;在校园内倡导爱国力行、敬业乐群、诚实守信等光荣传统,制定校园规章制度,引导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注重文化创新,坚持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

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时代要求,因而需要不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创新性发展,使其与时代发展和最新社会需求相适应。中华民族文化的主题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创新工作。当下需要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吸收我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结合时代发展,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将现代内涵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形成当代中国精神,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团结奋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深入领悟其内涵精髓,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需要结合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不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传播路径[6]。

三、结语

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时代任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只有学习借鉴其丰富的内涵和精华,同时注重创新与发展,才能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