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模式研究
2020-01-01艾冰翊张大鹏
艾冰翊,张大鹏
(1.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学员二大队,天津 300161;2.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投送装备保障系,天津 300161)
1 引言
2015年12月31日,习主席在陆军成立大会上的训词中指出:“陆军建设要从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全域机动作战是对部队转型的新要求,使得部队既可在战区内进行机动攻防,也可跨区甚至越境展开攻击。而在现代战争全新作战样式打击下,军用车辆作为武器装备主要投送平台毁伤严重。车辆器材保障呈现出保障总量倍数增长、保障强度急剧增大、保障内容更趋复杂、安全防护问题更加突出等新特点,现代战争条件下全域机动作战对车辆器材保障需求较高与军队车辆器材保障能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强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能力建设,优化发展路径,推动器材保障要素重组、流程再造、模式重塑。
2 新时期部队全域机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2.1 部队全域机动的必然性
全域机动能力适应了质量建军的时代要求,是“能打仗、打胜仗”的迫切需要。围绕实现强军目标,此次军改对全军部队做出了新的体系设计。陆军部队由现阶段区域防卫型转变,向着新的全域作战型发展,必然要求基本的机动能力跟上新的发展势头。既能够确保相应作战机动功能的稳定,又要实现战略通道、公民财产安全得到最佳保护,这对军事机动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这种现代军事行动保障时空跨度的快速膨胀,造成军事行动任务特征的急剧变化,需要考虑的问题激增,这就要求多维一体保障系统必须尽快确立。全域机动,成为实现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必然战略选择。
2.2 部队全域机动的可行性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跨跃,以及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部队实行全域机动的理论指导、物质基础、技术水平等环境条件已初步具备。其次投送组织方法的灵活多样为全域机动保障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为适应全域机动作战要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都能够直接将其应用到各自系统中,海陆空能获得有机结合空间,建立多维立体机动投送方式,保证部队行动顺利安全。交通运输行业技术领域快速进展,为车辆装备规模提供快速机动的重要发展途径。以作战指挥平台为核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也为部队全域机动组织提供了无限可能。
3 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部队全域机动在理论上和物质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车辆作为装备和物资的主要运输平台、其完好率直接关系到部队全域机动成败,器材作为车辆装备的基础保障物资,能否适应全域机动的车辆装备保障需求是重中之重。当前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时间紧迫的准备反应环境
时间紧迫的准备反应环境考验部队快速反应能力。战争节奏随着军事变革、科技发展逐步加快,对装备损毁程度急速提升,使得部队从受领任务到集结出发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就要求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要在抢占先机的同时做到预先准备、快速反应。无论是对保障任务的判断,还是保障力量的部署、车辆器材的调运等,都要做到迅速反应,高效实施。
3.2 连续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领土广阔,自东向西跨越多个地形环境,气候差异巨大。全域机动作战任务的执行有可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进行,沙漠、草原、山地、高原、平原、湿地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地貌特征。虽然说自然环境可以适度隐蔽军队行动,但如果处于全域机动作战状态,频繁变化的地理环境会造成车辆装备性能的损耗,正常作用无法发挥。尤其是遭遇极端气候条件时,保障性装备性能甚至无法起作用,车辆易发生故障,器材消耗量增大,同时多变的地理环境使得器材保障难度大幅提升。
3.3 风俗迥异的复杂社会环境
风俗迥异且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带给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安全防护与持续保障双重阻力。首先,中国经济环境发展并不统一,少数民族有传统宗教信仰,且生活习俗差异很大,国内边境线长,与多个国家接壤,甚至部分地区还处于领土争端情形下。防范难度大,需要制定周密的保障计划。
其次,资源状况影响支援保障程度。经济水平较高地区本身具有丰富战略资源,特别是车辆器材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但经济水平一般的欠发达地区,本身资源储备有限,甚至部分地区还处于匮乏状态,地方支援并不能作为后备力量进行调动。如果出现战备状态,作战时间、器材消耗都会给地区经济造成极大压力,持续保障能力不足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3.4 对抗激烈的电磁网络环境
现代信息化战争重要性愈发明显,作战双方重点围绕在信息控制权,电磁网络战场就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重要形式。虽然这种战场是无形、不可视的,但其客观性、全局性、摧毁性是非常明显的。当敌方通过电磁网络来攻击我方时,我方重要信息就会被截取、更改,装备保障指挥系统会完全陷入瘫痪状态,导致保障中断。
由于装备机动途中信息安全防护缺乏强有力的保护屏障,很难对车辆器材保障提供动态指挥功能。但对于现代全域机动作战部队的基本环境就是“机动”,有线电等通信手段不如无线电覆盖面广,很多时候都将无线电通讯作为唯一方式,要确保信息联络通畅,我方必须能控制无线电静默水平。但敌方通过全程电磁干扰等技术手段,影响我方保障指挥信息传递,使我方车辆装备器材保障陷入困境,指挥调控难。
3.5 量多类杂的器材筹措环境
长期以来,车辆器材保障一般都是以实物供应为主、经费为辅的保障模式,车辆维修、保养,器材更新、升级等,都要以申请、计划的方式来实施。但新型车辆加入战斗序列后,存在车型多且复杂、器材品种多元、消耗规律不统一等问题,都是造成部队车辆装备维修困难的重要原因。
车辆器材所需品种多、数量大给筹措计划的制订带来较大困难。在全域机动任务背景下,制订车辆器材筹措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在陌生地域车辆保证完好性能状况所必需的器材,还要考虑车辆在机动途中消耗的一般器材,再加上有些部队车辆生产厂家多、车辆器材通用性差等特点,除通用物资保障需求外,还有因地而异的特殊保障需求。
4 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模式的基本原则
4.1 预先准备,快速保障
预先准备,快速保障是争取时间,顺利完成全域机动的基本前提。部队全域机动准备时间紧迫,这就说明,车辆器材保障部门能获得的准备时间非常少,当部队出现各类任务要求时,必须快速制定出合理预案,并对器材使用及后续供给有一定预见性。全域机动器材保障任务形成后,部队车辆器材保障力量要迅速展开,快速遂行各种车辆器材保障活动。
4.2 统一筹划,全面保障
统一筹划,全面保障是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并获取整体合力的重要核心。从具体行动模式来说,车辆器材保障本身涉及到的主体并不固定,且保障环境非常广泛,具体形式也愈发多元。要求部队在保障力量使用和保障行动控制方面,实施周密细致的统一指挥,集中使用装备保障资源,对作战部队实施全面保障。
4.3 突出重点,灵活保障
突出重点,灵活保障,是部队全域机动广域性、复杂性对车辆器材保障的客观要求。抓住重点,是指根据全域机动任务中不同环境、不同距离,正确区分器材保障工作的重心。比如温区部队向高寒区机动的器材保障,重点是车辆的发动机、蓄电池等装备器材的筹措保障。灵活保障,是指根据全域机动的不同特点、不同规模,灵活部署保障力量,综合运用定点保障、伴随保障、巡回保障、建制保障和联合保障等多种保障方法,有效遂行器材保障任务。
4.4 军地合力,高效保障
军地合力,高效保障,是指在器材保障过程中充分发挥军队和地方在全域机动中的主体作用,将两者的保障人员、保障器材、保障信息等资源融合于特定的区域,实施一体保障,充分发挥车辆器材军地通用性强、社会保障资源丰富的优势。部队全域机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军队自身运力和技术能力,并不能百分百确保器材需求得以满足。要将器材需求、保障力量间冲突问题合理解决,需要将军地共同力量发掘出来,才能对保障能力提升有积极意义。
5 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的对策
5.1 超前准备,提高器材保障快速反应能力
车辆器材保障准备时间较短,要求车辆器材保障有较高的应急保障能力,做到车辆随时“开得动”“行得远”。为适应部队遂行全域机动时间紧迫这一显著特点,车辆器材保障必须做到平战结合。必须加大战备车辆器材储备,全面提高车辆器材保障能力。相关业务部门要结合部队实际行动方案来筹备车辆装备,将任务、对象、方向、目标等作为综合预定项目,由此来制定相应保障预案形式。
部队在确定战备方案后,对车辆、器材等的种类、数量、规格都要有明确要求。按照需求加大储备标准。在品种储备上,要以总成部件为主;就数量储备来说,应该通过长短期作战形式的融合,保障短期作战装备所需充足,长期作战有长效坚实的储备力量。
5.2 掌握规律,熟悉不同环境器材保障特点
全域机动任务要求车辆装备离开驻地机动到陌生地域,这使得在机动前必须熟知机动目的地的环境对车辆器材装备性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器材磨损、消耗。车辆装备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使用,对车辆损坏的影响不同,与之配套的器材、零配件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要注重车辆器材保障的灵活性[1]。比如高寒地区部队机动到沿海地区,从气候干燥、常年积雪易造成启动困难,变成气候湿热、雨水含盐量大易引发橡胶元件腐蚀老化,车辆的主要保障器材要从起动机、防滑链等变成橡胶制品,需要车辆器材保障有较强的途中补给能力。以车辆技术状态、器材消耗规律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自身预先准备,同时保持与地方保障机构的信息沟通,有利于及时补充保障物资,为车辆装备“行得远”提供基本保障。
5.3 军民融合,联合军地力量满足保障需求
军民融合是现代车辆装备保障的重要方式[2]。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布局相衔接、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提升相协调、军队建设发展方式与经济方式转变相适应,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车辆器材保障需要与汽车生产厂家有良好沟通,这是对车辆装备提供完整维护检修的重要前提。发掘定点抢修力量,对机动途中的车辆装备进行定点保障;将地方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增强保障补给强度,减少后续补给次数。增强军内各级的互通与军地双方的联络,使车辆器材可以基本形成军队自我保障、地方机构灵活补充的保障模式。走车辆器材军民融合保障的路子,不仅是新军事革命对我军车辆器材保障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形势、提高我军车辆器材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3]。
5.4 专攻精练,模拟各种电磁环境组织训练
专攻模拟战场电磁环境,通过器材保障信息系统适应性的定期检查,可以总结不同种类器材在模拟战场中应对电磁环境的基本功能。这是确定部队现有器材保障系统功能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实现对战场地理电磁环境的熟悉,可以尽量摸清实际战场具体电磁环境,并即时体验不同抗干扰、排除故障等新型器材保障方式。
实际战场电磁环境的模拟,目的就是实现作战方对抗击方式的了解和学习,能通过建立抗电磁器材保障信息系统的方式,寻找最佳对抗模式,尽可能真实地模拟电磁对抗训练环境。达到既能够实现模拟战场电磁环境干扰情形的训练,又能够研究出摧毁敌方电磁环境的方式,这对于增强战场器材供应保障人员应对复杂电磁环境能力有重要意义[4]。
5.5 多措并举,创新优化车辆器材保障方式
多种保障方式同时展开,优化器材保障模式。按照不同部队机动方式,可以通过伴随保障形式在修理分队中形成多个保障小组,通过便携式单兵野战维修工具的携带,为部队提供实时车辆装备保障。如果配备有抢修车、便携式修理器材,可以采取巡回保障形式,形成以车代库的移动仓库模式,为行军梯队或作战区域中的部队车辆装备提供巡回检修。如派出野战车材仓库,可以采用定点保障的方式,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固定休息区,能同步完成大批量器材补给、装卸、集结等,是“抵近保障”的基本形式,为作战部队提供重要的综合集中保障[5]。当然除了地面保障以外,要通过新的空中、海面运输形式,向车辆提供垂直形式的保障后盾,这都对车辆器材全域机动供应效益提升有积极意义[6]。
6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部队全域机动车辆器材保障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现代战争对器材保障行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适应未来我军发展的车辆器材保障原则、对策方法,可为部队遂行全域机动作战任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