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年级学生作文从“无米”到“有米”
2020-01-01江苏省盐城小学
江苏省盐城小学 杨 丽
古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便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性。其实,积累写作素材并不难,放眼生活,处处是素材。
一、结合课文,提高指导实效
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写文章。但作文起步很重要,先得学会“临贴”,才能学会创作。所以,学生的写作要从仿写开始。其实,无数文学大家的写作也是从读他人文章,模仿并内化开始的。因此指导刚接触写作的学生,不能总想着创新,要让学生仿写。
教学《哪吒闹海》时,我在讲解时就会告诉学生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北大荒秋天的。针对第三自然段,首先找出中心句,然后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原野的热闹,为后面的写作训练做铺垫。其实,很多文章的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关键词是什么。《石头书》是以人物对话串联整篇文章的,我带着学生反复读人物对话,告诉他们:“想写好作文,让人物开口说话很重要。”语言是人物性格的体现,对刻画人物形象十分重要,人物形象饱满,文章才能生动形象,让人百读不厌。然后给学生布置小练笔,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作。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真实是作文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还指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且,“课标”在第一学段写话目标里提出“留心周围事物”,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里提出“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习作目标里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接触,认真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反映现实生活,赞美正能量的人和事,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学生懂得外在美固然重要,但内在美更值得称颂。
三、 注重从“说”到“写”的衔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作文教学不能舍本逐末,饮水忘源,应当兼顾并重。”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但也最重要,因为“说”是其他三种能力的基础,“说”的功夫进步了,“听”“读”“写”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说”到“写”,做到“说”“写”结合。小学语文教科书将“口语交际”穿插在相应的单元版块中,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尤其是中年级,口语交际内容与单元作文紧密相连,为写作教学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口语交际课结束,教师可以让学生和父母交流课堂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倾听成年人的看法,看看与自己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让父母评价;也可将课堂上的感悟、感触,用日记或者书信的方式与父母、好友分享。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具有操作性的作文题目,然后让学生回家去做,再把过程写下来。一般我会在周末布置这样的写作任务,如让学生和家人一起包饺子、买菜、缝纽扣、学烧一道菜等。
可以先从比较简单的记叙文写起,以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指导三(上)第一单元的小作文时,我让学生回家洗红领巾,再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当然,要告诉他们先向长辈请教注意事项,然后再动手。陈思诚写道:“因为洗衣液放的有点多,产生了很多肥皂泡,到处乱飞,我这才发现自己成小花猫了。”王志豪写道:“我发现我的红领巾褪色了,突然想起奶奶的话,对了,加点盐就不会褪色,我赶紧捏了点盐放盆里,果然好了很多。”……就连班里一向内向的王婧也写了两百多字。毕竟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根本没有创新的能力,能够仿写并完成任务已经相当不错了。又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跃跃欲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改编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真情实感。学生尝到了写作的乐趣,知道自己也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久而久之就会从“我要写”变成“我乐写”。教学中,要让学生用铅笔打草稿,写一行空一行,完成草稿,先让学生自读自改,看看是否符合写作要求。并在反复阅读中把错字、不恰当的标点和病句修改过来,对不具体的地方进行补充,把多余的字、词、语句或段落删去。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教师没有头绪,不知从何处下手,笔者经过摸索和实践,认为解决“无米下锅”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想从“无米”到“有米”,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乐知者”,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及时记录,勤于表达,长期坚持,“无米”自然变成“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