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摊经济的历史沿革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发展※

2020-01-01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营疫情经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最近,地摊经济火了,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新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基础民生陷入困境。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复苏,全国各地纷纷为地摊经济解禁松绑,并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广大老百姓的积极响应。一时间犹如燎原之火,迅速在全国蔓延,火热发展。

长期以来,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饱受争议。如今,地摊经济一夜之间从被打击的对象到受政府扶持和百姓的欢迎,是疫情影响的偶然,也是社会需求的必然。地摊经济的热度到底能持续多久、未来如何发展都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了解地摊经济发展的历史,客观、理性地认知地摊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它的优势和劣势,对探索地摊经济的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摊经济的历史沿革

(一)地摊经营的历史传承

一般讲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地摊经营由来已久,是中国经济最早的商业雏形。引车卖浆的地摊小贩自古就是正当职业。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便有《货殖列传》,其中有陶朱公(范蠡):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有人称商圣陶朱公是中国地摊鼻祖,他主张“薄利多销,不敢居贵”,选择交通便利的陶地,贩卖鱼、盐,“农末兼营”,从而积聚巨额资产;蜀汉先主刘备,也曾织席贩履,当过地摊小贩;水浒传里的武大郎,就是靠走街串巷卖炊饼维持生计。中国古代的农村集市、庙会基本都是以摆地摊的形式进行贸易。除了较大的城市里有规范固定的店铺外,在幅员辽阔的城乡大地,贩夫走卒,临街叫卖的地摊经济,是我国自古代沿袭至今的传统买卖方式,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地摊作为我国古代商业贸易的主要方式,在历史上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改革开放后地摊经济的兴衰

严格意义上讲,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应是地摊经营集聚化、市场化后发展形成的商业业态,伴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形成逐步发展壮大。自1979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地摊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思想全面解放,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地摊经济也随之得到空前、快速、大规模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并不发达,城乡居民消费大都处于低层次状态,地摊经济符合大众消费需求,十分红火,从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到沿街叫卖的小货郎;从打一抢换一个地方的“5元店”、“10元店”,到背包流走的推销商。城市里、火车上,到处可见装满编织袋的小商贩,流走在城乡的大街小巷。当时流传着“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的俗语。那个年代,只要是比较繁华的地段,人流量比较多的地段的人行道上,常有很多商贩聚集在那里摆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到处是一道繁荣热闹的景象。那时,没有城管限制,地摊经济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随着地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地摊经济脏乱差等一系列弊端逐渐显现,负面影响越来越大。1995年城市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拉开序幕。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写进党的《决议》;2003年9月,中央文明委正式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标准;2005年9月开展首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活动,标志着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地为了文明创建,逐渐加大对地摊的整治力度,把地摊经济视为城市管理的“毒瘤”加以打击。各地在文明建设细则中明确提出重点整治乱摆地摊、占道经营。地摊经济和城市文明建设的矛盾越来越大,商贩和城管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从此,地摊经济陷入低谷。

地摊经济的兴衰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地摊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置疑。首先,它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激活了市场,繁荣了经济,弥补了老百姓购物的一段空白,是我国商品市场的重要补充。其次,它冲破了中国长期以来重农抑商思想的禁锢,对树立全民商品经济意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摆地摊不再是低贱的职业,而是致富的重要途径,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地摊经济成为培养初级企业家的摇篮。许多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商贩,通过地摊挣到第一笔财富,把生意做大,逐渐摆脱了穷人的身份。地摊经济也给社会底层人士提供了一个上升的路径,让众多商家积累了原始资本,也才有了后来义乌乃至全国中小经济体的繁荣。练地摊、搞推销是当时许多有商业抱负的年轻人的选择。我国有很多企业大佬都是从地摊上走出来的。1987年,42岁的宗庆后还在杭州西湖推着小车卖冰棍。18年之后,他拥有640亿美元资产成为中国首富。还有柳传志、罗永浩、蔡文胜等企业大鳄,也都是地摊经济的牛人。可以说,地摊经济的灵活模式,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二、疫情背景下地摊经济的现状和利弊分析

(一)疫情背景下地摊经济发展现状

2020年的农历新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第一季度经济下滑6.8%。[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杨宝玲提出,在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以两代会代表提案为契机,地摊经济犹如燎原之火,迅速在全国蔓延。

2020年3月15日,成都市出台《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等,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等措施。

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2]

2020年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记者会时提到,“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总理亲自点赞地摊经济。[2]

2020年5月29日,阿里巴巴发布地摊经济扶持计划,在1688网站推出“地摊批发专区”。6月2日,苏宁也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扶持计划。6月2日,腾讯旗下微信支付宣布面向平台超5000万小微商家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

2020年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截至2020年6月4日,已经有南京、成都、杭州、厦门、济南、合肥、长春、南宁、郑州等27个主要大中城市先后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熟悉的叫卖声又回来了。全国各地地摊经济正在有序放开,城市里的人间烟火悄然兴起,不仅有助于疫情防控,也在扩大底层民众生存空间、释放经济活力,是善政、德政,是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体现。

(二)地摊经济的优劣分析

地摊经济一直饱受争议。它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1.地摊经济的优势。首先地摊经济具有“三低”优势:一是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不需太高技能要求;二是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三是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享受更多实惠。摊主经营费用低,投入成本小,没有装修费,无租金,流动经营,成本低,灵活性高,入职门槛低,无学历、专业要求,老少皆宜。其次,经营方式灵活,方便购买,特别是家庭生活中针头线脑的小商品,还有人情味,接地气,广受欢迎。第三,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帮助城市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进城的农民有了生活出路。第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一般摆地摊的街道都是客流量较大的地方,可以吸引消费者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可带动周边正规商铺的客流。

2.地摊经济的弊端。主要包括:(1)卫生环境差。遗留垃圾和油烟问题,造成街道脏乱,有火灾隐患,产品卫生质量也难以监控,影响市容市貌。(2)影响交通。路边的地摊、夜市,占道经营,杂乱无序,容易阻塞交通,影响城市秩序。(3)噪音扰民。游商满街,声音嘈杂,叫卖声此起彼伏,广告小喇叭不厌其烦、反复播放,居民不胜其扰。(4)商品质量难以保障。由于销售的产品及服务不受相关部门监督,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行为屡禁不止。(5)易发矛盾和犯罪。地摊因无固定地点,散乱经营、摊贩间之间争夺地盘,摊贩与城管之间矛盾不断,常发生暴力事件;因疏于管理,欺行霸市、偷窃和其它犯罪易发。(6)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地摊经济与固定店铺利益相悖。地摊的无序发展,也给门店经营带来巨大冲击。实体店高额的租金成本,在与地摊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必然挤占门店的生意,给实体店经营带来困难。

三、地摊经济对当前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发展地摊经济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目前国内疫情形式虽有好转,但世界疫情仍十分严峻,本土新冠病例时有爆发可能,疫情防控已成常态,防控意识不能放松。此时,地摊经济作为替身正发挥用武之地,既满足了当前疫情防控的要求,又解决了部分市民就业,促进了消费,不失为疫情条件下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作为流动的地摊经济,在户外交易,可以有效降低疫情传播的可能,也是当前做好“六稳”、落实“六保”政治任务的需要。

(二)启动消费,提升经济活力。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保民生、保就业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开启地摊经济,是加快经济社会复苏,提振中国经济活力的良策,是启动消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满足大众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缓解就业难题。疫情之后,成都放开地摊经营,“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成为热议新闻。地摊经济吸纳了庞大的就业人口,直接、高效促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城镇失业率为6.0%,为近年高峰。[3]在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保就业位列首位。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放开地摊经济,对于促进灵活就业意义尤为重要,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认为,我国放开地摊经济,至少可促进5000万人就业。

(四)方便市民生活。地摊经济深入居民小区、街道两旁,便利市民就近购物,为市民提供便利、普惠,方便快捷,接地气的消费方式。上班路上,在街角有热腾腾的早点摊;加班的深夜,有香气四溢的夜宵。此外,进入社区的小摊点,便利人们的生活,为市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生活服务,承担着“社会润滑剂”的功能。

(五)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地摊经济本身就是拾遗补缺,是门店经济的重要补充。比如一些在大型商场、超市等买不到的产品,一些商店不愿经营的价低利少的商品,生活中的小修小补,针头线脑的小商品,地摊上都能找到。地摊经济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帮手,发挥着其他经济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摊大火,除了有政策支持外,还有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受大众消费者欢迎,是基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消费方式。

(六)给底层群众生活出路、给年轻人发展空间。重启地摊经济,无疑是为了给底层群众一个避风港,尤其对一些无稳定工作、无专业技能的城市低收入群体来说,是个较好的选择。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练摊锻炼的好机会,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培养未来商业精英的摇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为人们积累资本、积累经验,练习胆量奠定基础,为低阶层人士逆袭提供舞台。

四、地摊经济的发展对策和发展趋势

疫情背景下地摊经济的发展有其必要性,但也不能无序发展、自由放任。为有效发挥地摊经济的积极作用,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改变歧视观念

首先要为地摊正名,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小商小贩。城市管理部门要扭转观念,要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地摊经济。一座现代文明城市,有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也应该容得下小小的一个摊点;一座繁荣有魅力的城市,不仅有阳春白雪的高楼大厦,也应有下里巴人的地摊经济。只有更加包容,城市才有更好的发展,变得更有活力。贸易经济实际上是一个生态链,各种经济要和谐共存。一味打压、严控,虽可以杜绝地摊经济带来的脏乱差,但也可能“连孩子也一起倒掉了”。这次疫情其实是倒逼纠正过去一刀切的做法,改变歧视观念,包容地摊发展。要以增加城市市井生活的温度为宗旨,推进柔性执法,适应新时代城市管理的需求,构建和谐、有序、共赢的经营和生活环境。

(二)优化管理

一方面要让地摊经济有合理的存在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实现经营有序、环境整洁、市民方便、消费活跃、市井气息浓厚的有机统一。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要规范设置。优化占道经营区域设置,因势利导,在城市支次道路、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及小区游园广场等公共区域或路段的适当位置,引导季节性农产品、小百货等各类流动商贩集中经营;合理规划经营区域,方便市民购买;限定夜市排档经营时间,处理好与门店、集中市场的关系,错峰经营,兼顾各方利益。

其次要规范管理。本着便民利民不扰民的原则,不得危及消防安全、不得影响交通秩序、不得污染环境卫生、不得侵害他人利益。实现地摊规模化集聚,进行统一的集中管理。指导商场、摊贩、夜市排档经营户做好日常保洁,配备相应的卫生容器,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保持公共环境清洁干净。加强对各类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的日常巡查,督促商贩签订卫生承诺书。

第三,推出更多常态化、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比如:1.颁发“准入许可证”制度。规范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2.实施“摊点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地摊经营行为。3.推广“十二分制”管理法。即流动摊贩在区域内经营,每人获得12分。一旦有超时经营、卫生差和影响交通等情况,采取扣分制度,扣完12分则失去经营资格,从而约束经营者自觉遵纪守法。

(三)改善服务

对地摊经济松绑,更要实行帮扶。倡导城管由“驱赶型”向“服务型”理念转变。各地政府多行创新之事、务实之举,一方面加强管理维护,一方面做好优质的、人性化服务。管理部门要真正帮助弱势,为民纾困,要给从业者提供有生意有流量的地方,不能作秀式地划一块闲置空地出来摆摊。应该积极地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社区可根据掌握的人员情况,扶持拥有一技之长的市民摆摊创业。尤其是彰显社区、城市特色的本地小吃、民间传统文创、手工艺品、家庭作坊等,给市民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其次是为方便经营提供便利化服务。比如提供亮化服务设施,配置垃圾处理设备,餐饮密集处多加强卫生力量;商品销售点提供治安巡查,城管进行夜班值守,维持市场经营秩序,打击不法犯罪,共同营造和呵护好地摊经济的经营环境,有效保障地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四)兼顾城市文明和市民生活需要

过去打击地摊经济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地摊经济和现代化文明城市格格不入,担心地摊经济对文明城市创建产生负面影响。在以往的城市治理思维中,地摊经济确有“脏乱差”的负面标签。但实际上,人们反对的并不是地摊经济本身,而是其失序、混乱的状态。城市应该是市民共同参与的共同体,在共和理念下,城市管理必须回到以人民为中心上来。经济重启下的地摊经济要更符合时代的特征,让“干净、安全、有序”成为地摊经济的新注脚。2016年,李克强总理曾经谈到有的城市禁止西瓜小贩进城时表示,“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观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环境整洁’,牺牲了许多小商铺。这样的城市其实是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4]作为市民的家园,现代都市最重要的是便利、舒适的宜居性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整齐划一、高冷无个性的城市面貌,并不增加现代都市的美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工作,更应该让“保民生”优先于一些管理因素的考量。要改善城管与市民之间的关系,树立城管新现象。

(五)强化监督,维护市场秩序

随着地摊经济热潮蔓延,一定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针对食品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更需要严格的监管。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加强对摊主的失信、不道德和欺诈行为进行惩戒,处罚缺斤短两、以次充好、造成卫生和火灾隐患的摊主,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的摊主。促使经营者遵纪守法、规范运行,也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同时也要保护固定商户的利益,规划摊点地址避免与固定商户正面竞争,合理安排地摊营业时间,实现错峰经营,维护市场有序发展。

(六)提升经营层次,倡导新的消费方式

地摊经济也有提升发展的空间。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夜生活都非常丰富和发达,地摊、夜市将购物、美食、娱乐融为一体,并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实现高层次发展是必然趋势。去过台湾的人都知道,台湾的夜市很发达,逛夜市是旅游的一个热点项目,热闹而有序,值得借鉴学习。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示范性,树立现代消费观念,倡导新的的消费方式来刺激消费。比如,有些地方市民晚上睡觉太早了,要鼓励大家,走出家门,出去坐下人力三轮车,吃些烧烤、火锅,逛逛夜市,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另外,我国传统的闲暇消费还存在知识化程度低、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甚至有许多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费活动和消费方式,[5]如通宵达旦地打麻将、赌博,人情关系动不动就请客吃饭,室内活动多,室外活动少,都需要加以积极的引导。由此促发形成的夜市经济和夜生活消费方式,应该是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应得到政府的长期支持。夜生活消费方式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较普遍,但在中国的中小城市并不热火。此次地摊经济发展可能是个契机,促进城市消费经济升级发展,和旅游经济融合发展,前途十分广阔。

地摊经济的火热发展,有偶然也有必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我国经济急需复苏的情况下,短期来讲确实能激发社会底层人士的劳动欲望,地摊经济所具备的活力,确实能有效拉动内需,是消费多元化的客观需要。但随着疫情形势彻底好转,经济全面恢复,政府对地摊经济的扶持和倾斜政策逐渐减少,必然回归适度、理性发展轨道,否则会造成新的不平衡,对其他业态造成重大冲击,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地摊作为一个副业存在,是实体经济的补充,不能作为经济支撑,不能厚此薄彼。地摊既不会消失,也不会成为主流。它将和门店、电商多种营销业态长期存在,共生共存。它的地位和原生秉性决定了地摊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在更高层次上的长期、规范、适度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经营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