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相关性研究
2020-01-01吴文珍
吴文珍
(福州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1 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经济预算包括设计概算以及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是建设工程立项后,对工程整体所投入的成本进行测算,设计概算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材料的市场价格、机械台班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各项管理费用支出等,影响设计概算变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工艺等。设计概算指标可用于确定工程招标底价。而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单位有效控制施工成本需要参照执行的依据,它贯穿于工程建设施工全过程,与施工单位的各项施工与管理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另外,成本控制是施工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控制范畴主要涉及人、机、料以及施工工艺,如果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缺失,劳动调配和使用就会出现混乱现象,机械设备的作业效率就会降低,施工材料质量就会出现问题,施工工艺就会缺少创新性,导致施工成本呈现出直线上升态势,进而给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若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松懈,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丧失,甚至在施工当中出经常出现人为失误,而影响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对施工单位的良性发展极为不利[1]。
2 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参照定额过于老套
目前,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建设工程项目数量与规模远超于过去,这就给工程经济预算增加了难度与工作量,尤其对于预算编制人员来说,不仅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建设工程市场的经济动态信息,而且对编制人员的职业敏感度、洞察力与判断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预算编制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沿用过去的施工定额,定额当中涉及到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已经与现在实际发生的费用不相匹配,这就导致预算计划成本过低,进而增加了工程设计变更频次,对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随着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新型技术、新型工艺、新型材料应运而生,而预算编制人员却忽略了这一关键点,仍然采用过去的施工工艺技术或者施工材料。无形当中就增加了技术成本以及材料成本投入,因此,也给建设单位带来经济损失。
2.2 责任风险意识薄弱,成本控制成效微弱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成本控制不仅是提效增收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企业决胜千里的制胜法宝,但是,部分企业的主管领导却忽略了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施工当中,过度强调高大上,始终坚持品牌效应,以至于施工成本水涨船高,施工企业也将面临亏损的尴尬局面,生产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也成为一句空话。另外,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追求丰厚的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刻意压缩施工成本,或者引进不合格材料,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这也是造成企业经营亏损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与企业主管领导、各级管理人员以及现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息息相关[2]。
2.3 市场动态信息变化较快,预算计划与实际施工脱节
工程经济预算计划作为成本控制的参照依据,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预算内容与市场价格的动态信息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施工材料价格,由于施工地域的差别,材料价格上下浮动区间也有所不同,如果不及时调整预算计划,材料价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给工程进度与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比如水泥与钢筋是建筑工程的两大基础性材料,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如果当地的水泥与钢筋市场出现较大的价格波动,将会使工程经济预算计划的精准性受到影响,这对建设方与施工方来说,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
3 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创新举措
3.1 注重前期市场调研,减少经济预算误差
工程经济预算需要参照施工定额,为了减少工程经济预算误差,使预算计划能够正确指导和服务各项施工作业活动,为成本控制管理提供真实、确凿的数据信息,施工企业在制定预算计划前,需要对当地的材料、人工、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价格开展调研工作,以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动态信息,将施工定额误差降到最低点。由于工程经济预算计划的编制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施工企业应当指派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专业财务人员承担此项工作,并在企业内审部门的全程监督之下开展各项工作。如果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出现人为失误或者漏洞,内审人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以突显工程经济预算的实用价值[3]。
3.2 增强成本控制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成本控制的主体是施工现场的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因此,施工企业应当从管理源头抓起,在施工之前,首先做好成本控制的宣贯工作,将成本控制包括的主要内容逐一渗透到各级人员的脑海当中,使其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与大局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立节约意识,避免出现人为浪费现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根据企业内部的奖惩制度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另外,施工企业也可以利用教育培训的契机,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根据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强度,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并将专业技能、个人素养、成本控制涉及到的具体施工环节等内容纳入到培训计划当中。为了验证培训效果,应当以书面或者现场监督的方式,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如果考核成绩不合格,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给自律意识强、个人职业素养高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完善监督机制,实施精细管理
工程经济预算计划的实施与执行需要一个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的约束与监管,因此,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规模与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现场监督机制,理顺监督管理流程,对每一道施工工序进行严格检查。并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杜绝管理死角。比如在材料进场阶段,需要严把材料质量关,在现场施工中,对施工人员的浪费现象进行严格审查。在人力资源调配方面,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和优化,保证施工人员的配备与施工进度保持同步。为了确保收到理想的监督检查效果,施工企业可以实施责任追究制,在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时,应当以上级主管领导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为准,确保成本控制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3.4 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减少施工成本支出
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措施能够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实力。因此,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当围绕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实现降本增收的目的。在人工成本控制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合理调配现场施工人员的比例与数量,保证各个工种的施工人员数量相对均衡,并利用教育培训、技术交底、现场指导等方式,规范施工人员的个人行为。在材料成本控制方面,应从材料采购源头抓起,选择性价比高,信誉好的材料供应商,并对材料质量、材料运输、材料保管等工作进行严重审查与管理。在机械设备成本控制方面,如果需要租赁一些大型施工机械,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应当事先确认租赁方的资质与资信,在保证机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选择租赁价格优惠的合格租赁方,并提高机械设备的产出效益。
4 结束语
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各级领导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以转变现场施工人员的思想观念为着眼点,科学组织,精心筹划,在保证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美好愿景。
[ID:01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