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青少年自杀风险干预的理论研究
2020-01-01姜钰
姜 钰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成都 610100)
1 研究背景
自杀是15-29岁人群第二大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带来的后果是诸多心理卫生问题中最为惨烈的,对个人来说意味着致残甚至生命的丧失,对社会来说也造成卫生、福利、司法部门的巨额支出[1]。因此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精神卫生行动计划》确立将自杀率减少10%作为自杀干预的目标。
在完善的筛查和干预机制下,自杀是可防可控的,越早采取多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就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少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发生的几率。因此,自杀预防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普遍关注的议题。青少年时期是许多危险(或保护性)行为开始形成或巩固的时期,对成年后的心理卫生状况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国内外对于自杀风险的筛查和干预主要的对象就是青少年[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微信朋友圈和qq心情,微博发言更是每日心情的晴雨表。因此,通过网络对青少年个体自杀风险进行筛查成为一个新颖并且重要的研究课题。
2 “互联网+”视阈下青少年自杀风险干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网络自杀风险干预研究现状
由于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很多青少年对于寻求心理干预具有羞耻感,对家长和老师也难以敞开心扉,在产生自杀意念的时候难以寻求到有效的帮助。因此如何让青少年能够简便的得到帮助是玩过自杀风险干预的重大优势。Constance Guille等(2015)通过ICBT,即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干预,网络干预组相比对照组自杀意念大幅减少[3]。Robins等(2016)通过ICBT对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网络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自杀意念大幅减少[4]。李晨等(2017)对ICBT技术在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5]。任志洪等(2016)使用抑郁症网络资助程序化干预软件(对国外MoodGYM软件直接翻译汉化)对大学生抑郁症患者进行在线干预,取得显著效果[6]。上述研究表明,通过网络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
2.2 网络自杀风险干预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青少年自杀风险干预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干预策略多以生命教育和团体干预为主,不利于解决个体自杀风险的深度问题。
(2)主要是消极的解决青少年的自杀风险,将自杀看为是病态的,缺乏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3)研究设计大多缺乏追踪后测,不利于评估干预的长期效果。
(4)干预手段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尽管认知行为疗法的程序化和理性化使其最适宜作为网络心理干预方法,但是其他心理干预方法,如存在主义疗法、叙事疗法都可以为高自杀风险者的心理干预提供有效的借鉴,不应当被忽视,但如何通过网络干预程序来实现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5)大多数干预研究只评价干预的统计显著性,而缺乏对效果量和临床显著性的报告。
3 “互联网+”在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和干预研究的展望
3.1 开发普适性自杀预防教育资源
针对全体学生的自杀预防教育,一方面可以让青少年对身边高自杀风险者提高警惕,协助专业心理卫生工作者发现高自杀风险者并及时介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命教育、死亡教育、适应性教育,让心理工作和青少年经常、全面的接触,为高自杀风险者提供心理支持渠道,有效的“防患于未然”,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3.2 开发囊括多种心理疗法的网络自杀干预程序
自杀和突发心理危机性事件、人际关系压力、抑郁等因素关系密切,并且自杀风险因为私密性和羞耻感,对于寻求现实中的心理帮助存在困难。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网络的形式对高自杀风险者进行干预。并且将存在主义疗法、叙事疗法进行程序分解和有效因子提取,为高自杀风险者的心理干预提供更加有效的借鉴。
4 结束语
自杀是可防可控的,对于自杀风险及时干预是降低自杀危害最重要的手段。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干预也被逐渐证明是有效的。构建自杀干预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提供网络心理干预可以帮助高风险自杀者能够最有效的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