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故障分析及提升配电网电缆线路运维水平策略
2020-01-01林师玄
林师玄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
0 引言
配电线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障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内容,对人民群众的用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配电线路运维水平日益向现代化、先进化发展,具体成果表现在跳闸情况少、线路损坏、损耗情况少、线路能量消耗水平低等方面,大幅提升了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奠定夯实基础。
1 电缆故障分析
1.1 线路故障
电缆在传输电能过程中,由于具有电力供应距离长、传输时间持续、超荷载工作、线路传输复杂等特性,将增大线路故障的发生几率。第一,线缆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电力网络覆盖体系、线缆自身质量等问题,当不同线路的电缆同时发生故障时,此时主变电站将面临着跨级开闸的现象。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故障在同一时间发生时,电力系统内的继电保护装置响应时间存在延时性,进而导致保护电流未能及时传输到分级供电装置中,进而造成主变电站开闸的现象。第二,过流保护装置不灵敏。当线缆在对电能进行传输时,如传输电流值大于线缆终端的保护电流参数时,此时荷载电流将产出线缆接受范围,进而降低保护装置的灵敏性。
1.2 环境原因导致的故障
环境原因分为自然环境与施工环境两种。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是雨水侵蚀、雷电感应等。例如,在雨水环境下,线缆经过长时间雨水、黏土的侵蚀,将令线缆外部的绝缘层受到侵蚀,如未对此类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将加大线缆污闪事故发生的几率;在雷电感应影响下,直击雷产生的感应电流将是电缆故障产生的主要因素,同时加大线缆连接器与放电器之间的响应时间,严重降低线缆的运行效率。
在施工环境方面,主要以线缆运输形式与安装形式为故障产生的主要因素。例如,在线缆运输过程中,由于外径较大,在运输中将增加外部保护层破损的概率,工作人员未能对线缆进行细部检查,将令线缆中的金属体裸露在外部环境中,进而增加事故产生的几率;在线缆安装过程中,如工作人员未能依据线缆的工作特性来进行基准化操作,将增加线缆涡流现象产生的概率。
2 提升配电网电缆线路运维水平策略
2.1 敷设安装形式调整
配电网电缆线路在安装过程中,主要是以地下敷设为主,此种安装形式可有效节省空间,但由于地下运营环境属于不透明工作特性,当线缆出现故障时,将增加故障诊修难度,同时间接增加电力企业的资源损耗。在传统诊断技术维修下,并未针对隐性问题给予出科学性的解决方案。为最大程度的减少线缆设备故障发生几率,可从敷设形式入手,针对线缆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来进行现场解决。为此,在线缆敷设前期,应对工作区域进行全局分析,例如,建筑物分布情况、电缆敷设长度、地理位置、环境变化趋势、电缆数量等。通过详细的数据信息调查,以选取出合理的布线路径,为后期线路的维护提供基础保障。例如,电缆应避免在强磁区域、腐蚀区域、人口密集区域等地方进行安装。
2.2 电缆设计调整
电缆布置线路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电缆的传输形式、自身特性等问题,为提升线缆的传输质量与传输效率,线路布置路径应尽量以地形变化趋势为主,且线路设计形式应满足电缆的弯曲半径的最大限度值。与此同时,在公路、铁路等沿线布置电缆时,还应考虑到线缆的防爆需求。
2.3 材料选取调整
辅助材料作为电缆与电力装置连接的重要设施,其质量与性能决定着后期电缆的运行效率。为此,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电缆的连接形式,例如,在进行高压极、接地极进行材料选取时,由于此项电力传输环节需要承受较大的电力负荷,为此,可选用无机材料来对设施进行绝缘设置,在极端与装置相连接时,也可对线路起到保护作用。
2.4 管理模式调整
对于管理模式来讲,其工作模式贯穿于整体电缆施工过程中,在施工前期对各项基准参数进行核对,以确保线路施工的基准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进行分析,确保施工工艺满足线路敷设需求,在后期维护过程中,则是对区域内线路工程进行质量监管。在运维管理体系中,电缆线路由于属于隐蔽性施工模式,为进一步对线路施工体系进行核对,管理人员应以文件参数为基准,来对每一项工作环节进行核对。例如,对线缆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依据附件材料的损耗情况,对地下电缆的运营模式进行大概了解,然后对线缆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期分析,并做好安全基准划分,以此来为后期维修管理提供科学性数据保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缆故障是影响人民群众、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相关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准确分析导致电缆故障的原因,继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电路线路的稳定运行和有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