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可行性研究
2020-01-01杨至德刘云思张力元
杨至德,刘云思,张力元,夏 添
(1.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西青300380;2. 河北沧州师范学院,河北 沧州061000)
近年来,我国有些城市冬季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交通出行等许多方面,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面对这种严峻的空气污染情况,国内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通风廊道”的设想[1]。据报导,北京市计划规划建设5 条通风廊道,主要由公园和绿地组成。第1 条西北部的廊道涉及昆明湖、昆玉河、紫竹院公园、玉渊潭等地区;第2 条西部的廊道起点设在植物园,延伸至西五环及两侧绿化带;第3 条廊道沿中轴线地区,由北向南将太平郊野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后海、北海、天坛公园等空间连成一线;第4 条、第5 条涉及清河郊野公园、朝阳公园等地区。规划指出,在未来通风廊道规划范围内,建筑物的高度、密度等都将严格控制。并且强调,具体的量化标准的制定十分复杂,需要综合考虑避灾、景观、生态、游憩、排污、降噪以及空气流动等多方面的因素[2]。2018年8月,济南市提出了“济南市通风廊道构建及规划策略研究(社会公示与征求意见稿)”[3]。国内其它城市,如广州、西安、南京、福州等,都提出了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的设想[3]。香港等城市也有类似提议[4]。
在大气污染物总量不降低、天气条件不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城市通风廊道究竟能否起到通风的作用? 通风廊道规划建设方案,一旦通过并付诸设施,会对整座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单单是雾霾的问题了[5]。根据国内主要城市已发布的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初步规划,有可能使现有的城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相应地带来大拆大建,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建造城市通风廊道,究竟有什么理论做支撑? 是否采用了严谨的科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气中污染物数量恒定的情况下,雾霾的形成与城市中空气团运动情况密切相关。空气团运动速度快,雾霾就轻;空气团运动速度慢,雾霾就严重。那么,城市中空气团运动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下面进行分析研究。
1 城市中空气团运动受力情况
在地球表面,包括城市空间,空气团的运动受到4 个力的控制。这4 个力分别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总摩擦力。
1.1 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要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差,就会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见图1),从而形成风。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不均,是空气团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太阳辐射所引起的热量变化,是大气中气压分布不均的直接动力。从根本上说,对风的产生和运动,如果要进行人工干预,还是要从太阳辐射着手。太阳辐射引起近地大气和其它下垫面温度的变化,进而引起气压的变化[6]。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气团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出现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不一致的情况。
1.2 水平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自转,引起空气团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地平面绕垂直轴旋转,产生水平地转偏向力。水平地转偏向力,不能改变风速,但它能改变风向。水平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空气团运动方向垂直,在北半球偏向空气运动右方[7]。也就是说,在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空气团离开原来的方向向右偏移。水平地转偏向力,与风速成正比。风速越大,偏向力越高,风向偏移越大[7]。
A=2Ωv cos φ
A-水平地转偏向力;
v-空气团运动速度;
Ω-地球自转角速度;
φ-空气团所处的纬度;
水平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发挥作用时,空气团运动情况(见图2)。
以济南市为例,春末夏初,主导风向—西风、西南风,向南偏移,更接近西南风和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东风、东北风,向北偏移,更接近东北风和北风。冬季另一主导风向—北风、西北风,向西偏移,更接近西北风和西风。
1.3 惯性离心力
惯性离心力,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曲率中心指向外缘。大小与空气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8]。
C-惯性离心力;
v-空气运动速度;
r-曲率半径。
当空气运动速度很大,曲率半径很小时,惯性离心力的数值会很高,使风向发生急剧变化。城市中“丁字”形街道,使风向发生急剧改变,就属于此种现象(见图3)。空气运动路径接近于直线时,惯性离心力可忽略不计。
城市中,街道纵横,有时街道非常狭窄。此时,惯性离心力的作用非常明显,是城市通风廊道构建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水平气压梯度力(PGF)、水平地转偏向力(CF)和惯性离心力(CE)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空气团受力情况见图4。
气压梯度风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PGF)+ 水平地转偏向力(CF)+ 惯性离心力(CE)
1.4 摩擦力
空气运动时,气层与地面之间,气层与气层之间相互摩擦,对空气运动产生阻力,包括内摩擦力和外摩擦力两种。粗糙地面对空气运动所产生的阻力,为外摩擦力。外摩擦力的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与空气运动速度成正比。
外摩擦力:R1=-k1V
V-风速;
k1-外摩擦系数,大小由地面粗糙程度决定,负号表示外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外摩擦力的作用,在近地层最为显著,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弱,距离地面1-2 公里以上,作用就很小了,可忽略不计。
当空气内部运动速度不一致或运动方向不同时,上下各层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摩擦现象,即内部摩擦力。内摩擦力的方向与下层风速向量差的方向一致,大小与下层风速向量差成正比。
内摩擦力:R2=-k2△V
R2——内摩擦力;
k2——内摩擦系数,大小与乱流交换程度有关;
△V——上下风速向量差;
总摩擦力:空气所受到的摩擦力,是外摩擦力与内摩擦力的合力,即总摩擦力。
R总=R外+R内
总摩擦力的方向偏向于空气运动反方向的右方,所偏的角度在陆地上为30 度左右,海上为15度左右,大小为外摩擦力与内摩擦力向量之和。总摩擦力使低层空气运动速度减小,方向向右偏转[9]。空气所受到的摩擦力,就数量级来说,比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小得多,一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近地层,也就是在距离地表2 km 以内的大气层内,摩擦力还是具有一定影响的。特别是在城区,由于建筑物的存在,地表粗糙程度增加,外摩擦力具有增强的趋势。
总摩擦力存在时,空气团水平运动方程如下式:
PGF-水平气压梯度力,CE-地球自转偏向力,FF-摩擦力
有些城市规划设想的通风廊道,如果说有点理论依据、能够起点作用的话,可能就在于外摩擦力了。直观上说,建设通风廊道,可以降低外摩擦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通风效果。但是,如果再考虑到内摩擦力和总摩擦力、外摩擦力与内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使总摩擦力减小,或者趋近于零的情况下,这种通风廊道就不起作用了。
在近地层中,摩擦力的影响比较明显。风速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风向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高层建筑,包括住宅和办公等其它类型的建筑,风速上层比下层大[10]。如果再对顶层采取加温措施,气团受热上升,风速加大更明显,从而产生通风效果。(楼顶可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使局部温度升高)。如果对建筑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楼顶升温引起大气流动的综合效应,就有可能构成一种“通风廊道”。
空气团运动是上述四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可用下式表示:
Gn-水平气压梯度;
A-水平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R-总摩擦力。
1.5 热力环流
对于地面上的两个地点A 和B,假设在某一高度上气压和温度都相等,那么,等压面等温面重合,成水平状态。
此时,各高度上没有水平气压梯度,没有风。由于太阳辐射等原因,A、B 两地受热不等。A 地上空的气压高于B 地,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自A 地上空流向B 地流动。由于上层空气的流动,B地空空气质量增加,地面气压升高。A 地上空空气质量减少,地面气压下降,于是在空气下层地面产生水平气压梯度,自B 地指向A 地,空所自B 地流向A 地。
上层空气自暖地流向冷地,下层地面自冷地流向暖地,形成环流,即热力环流。
地面水平温度梯度愈大,由暖地指向冷地上空的水平气压梯度愈大,热力环流愈强,风速越大。反之,水平温度梯度越小,热力环流强度越弱,风速越小。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空气团的运动主要受热力环流的影响。热力环流强度越大,风速越大[11]。那么,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城市热流环流的形成,并且使之达到最大值呢?首先就要看一下影响水平气压梯度的因素:即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性质。下垫面包括: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建筑、建筑顶层、建筑立面、建筑高度(加生态国际会议获奖论文)、建筑排列组合方式、水体、植被、街道布局[2]。地面水平温度梯度愈大,由暖地指向冷地上空的水平气压梯度愈大,热力环流愈强,风速越大。反之,水平温度梯度越小,热力环流强度越弱,风速越小[12]。对于一座城市,规划建设通风廊道,促进城区空气流动,最根本的就是要使热力环流达到最大值。
2 城市空气团运动改善策略
针对前面的分析,虽然在城区规划建设通风廊道,通风效果不明显,意义不大。但是,根据空气团受力情况和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可以采取一些其它措施,以便改善城市的通风状况,减少雾霾的发生,降低雾霾的严重程度。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近城区建造森林
森林的降温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以停车场为例。汽车车内平均温度:有树木遮荫的,与无遮荫的,相差26 ℃。下午13:00-16:00,太平洋标准时间。
在中心城区周边,根据地形地势和主导风向,选择合适的位置,建造小面积片林。由于片林的存在,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散射不同,温度差增大,从而形成水平气压梯度,产生风,进而形成热力环流[13]。中心城区暖空气上升,外城片林区冷空气从近地层向城区补充,形成环流和风。城区上空的污染物自然会被强烈的空气带走,从而起到降低雾霾强度的作用。
在森林降温区,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转为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包括幼林抚育、间伐、疏伐、主伐、以及伐后更新等[14]。由粮农变成林农,单从经济收益来说,15年后,总收益高于单纯农业生产。初期,森林降温区粮食需求,可由政府协调解决。不过3-4个县的面积,当地的粮食需求,可从产粮区调运。
森林降温区规划实例之一:北京地区
北京城区西面、北面、东北面,主要为山地,对风具有阻挡作用[15]。只有南面和东面,可以建设森林降温区。森林降温区规划实例之二:济南地区
2018年8月,《济南市通风廊道构建及规划策略研究(社会公示与征求意见稿)》,对拟建的通风廊道进行了规划。根据该规划,济南市要建设南北向、东西向两组通风廊道,并提出了具体要求[3]。南北向通风廊道的间距控制在5—10 km 范围内,通风廊道平均间距约8 km。通风廊道总宽度3 km,一级风廊2 条,每条宽度约1 km,总计宽度2 km;二级风廊8 条,每条约120 m,总计1 km。
根据城市中空气团运动受力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大气环流特征,这种通风廊道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更不用说再考虑具体的街道和建筑物等情况了。仿照北京,建设森林降温区是比较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下面是森林降温区初步选址规划(见图12)。
2.2 在近城区建造阳光地带
阳光地带,就是没有植被覆盖的地带。地表层为沙子、水泥、沥青或其它易于吸收太阳辐射的材料[2]。与周边温度相比,在阳光地带,温度高5.7-22℃。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昼夜温差大。能够与城区形成温度差,进而产生水平气压梯度,最后形成风和热力环流,改善城区空气运动情况。森林地带与阳光地带交替配置,效果会更好。
2.3 在近城区建造“人工海”
利用海陆风原理,建造“人工海”。在沿海地区,静稳天气条件下,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并且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化。这种风,称之为海陆风[16]。海陆风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实现水汽和热量的输送与交换。对内陆城市来说,“人工海”具有类似的海陆风作用,从而能够促进城区的空气流动。人工海的面积越大,海陆风效果越明显。
以北京和济南为例。北京中心城区北方向,虽然具有密云水库,但是,距离较远,再加上山体的阻隔,难以体现海陆风效果。可以与南水北调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永定河水,在中心城区东向和南向,建造人工海。北京“人工海”选址(见图13)。
济南黄河北岸处,已经建造了一座小型水库[3]。但是面积太小,无法创造海陆风效果。根据济南的地形地势和水源情况,可以引黄河水,在城区北向和西向建造人工海。济南“人工海”选址(见图14)。
2.4 城市建筑与街道格局
建筑能使局部温度升高,增热效应极为明显。一座建筑物,就是一座小火炉。一座高度为60 m 的大楼,占地面积为2400 m2米时,外表太阳辐射吸收面积为10800 m2,是占地面积的4.5倍。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外表吸热面积增大。建筑高度为100 m 时,面积放大系数达到6.83[2]。吸热面积的增大,可能会引起城区局部温度的升高,成为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贡献因子。但是在冬季,太阳辐射强度下降,照射时间变短,温度升高效应相对较弱,“热岛效应”不足以与周边地带形成水平气压梯度,进而对空气的运动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建筑对空气运动的影响,主要在于摩擦阻力。通过合理地布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区空气运动摩擦阻力,从而促进空气的运动。
谢宾斯基地毯(Sierpinski),作为一种分形结构,在用地面积相同、建筑占地面积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开放空间[17]。这些开放空间,一方面可以改善地面吸热情况,造成局部温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在小范围内创造热力环流,促进风的形成,提高风速。另一方面,能够减少摩擦力对风的影响,提高风速。
许多城市建筑布局多采用正方网格式 (见图15)。在这种布局下,分形维数D=2。
将一个实心正方形划分为9 个小正方形,去掉中间的小正方形,再对余下的小正方形重复这一操作,便得到一次迭代谢宾斯基地毯(见图16,图17)。
D= Ln (b2-n2) / Ln b=1.8928
正方网格式均衡布局,空气团运动能力最差。谢宾斯基地毯一次迭代布局,能使建筑相对集中,同时又能创造出更多开放空间,对空气团运动最有利,促进城区空气流动的效果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