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史观教学指导高考备考
——以《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为例

2020-01-01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19年36期
关键词:史观本课核心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 张 洵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校友谈及中学历史课堂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时,他概括为两点:课堂内与课堂外。课堂内,老师呈现史料,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课堂外,老师提供阅读资料,与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求真之识、同感之情。实际上,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的风向标。社会史观教学在历史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中有重要作用,具体到课程教学的落实上,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中的《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为例加以论述。西学东渐不仅影响并冲击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改良与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动,更细致入微地深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习俗上。从社会上层到普通百姓、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农村,社会生活习俗表现为新旧交替的特点。社会生活变动表象的背后是近代政治与经济革新的推动,而社会史观是探究问题的立足点。

一、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基本要求是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应是本课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联系本单元前面几课有关近代中西方经济发展的知识与必修(Ⅰ)中有关政治制度的改革与革命来综合分析。

与本册其他课程相比,本课的区别性在于社会生活这一学习主题的特殊性上。首先,在内容上,近代社会生活涉及衣食住行与社会习俗的方方面面,较为分散广博,趣味性强的同时易导致学生无法把握整体知识脉络。因此,在旁征博引的同时需要重新整合课本资源、强化知识框架。其次,在问题设计上,本课对情境创设的依赖性更强,需要创设具体的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指导着力开展课堂教学。

二、社会史观教学在历史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中的体现

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蔚然成风,但其中大多数流于一般经验的探讨,少见以具体课程为例探讨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文章。

上面所列举的这两则史料,就是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切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三、社会史观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教师就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思考。举例如下。

材料1 陈独秀除了服饰发生变化外,还变了什么?

材料2 清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

材料3

以上几则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创设的情境差别在于,材料的信息含量多,涉及清末民初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辨含量明显提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以《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为例加强社会史观的应用

重视社会史观教学势在必行,不仅在于符合新课标的指向,更在于立足于小人物有血有肉的社会史教育。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展开均立足于社会史观。社会史观相较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而言,因其历史关照侧重于芸芸众生的小事件历史,而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契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向。

猜你喜欢

史观本课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单(双)脚蹬地翻身上成支撑教学设计(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