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2019-12-31李莎
李莎
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都是职业人对待职业时会产生的心理体验,代表着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能让职业人更加认同职业从而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而职业倦怠感责会让职业人对职业感到疲惫和失望,不愿意积极投入本职工作。中职幼儿教师是幼儿教师中数量较多的群体,是幼儿教育的中坚力量。对中职幼儿教师进行主观幸福感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将帮助幼儿教师找到心理上的最佳状态投入幼教工作。本文的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对幼儿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职业倦怠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找到职业倦怠对主观幸福感带来的影响,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高,让幼儿教师队伍更为稳定,引导幼儿教师以积极的状态和心态投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的幼儿教师群体作为研究的样本。
1 主观幸福感和职业倦怠的相关概念
1.1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1958年诞生的心理学理论,是对职业生涯有正面作用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就是个体对自我生活中情感的一种评价,主要是由个体从自我認知出发,基于自我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职业带来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身的标准对职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具有稳定性和整体性,个体的主观性比较突出。主观幸福感一般是由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类情感组成。幸福感不是单一的判断,而是对消极和积极的情感综合进行对比判断的结果,也就是说,当消极情绪小于积极情绪时,就会产生主观幸福感。国内引入心理学理论进行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没有太长的时间,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对幼儿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主观幸福感对工作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其对职业倦怠带来的缓解作用。
1.2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基于临床心理学的概念,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对从事的职业出现动机减弱、精力不足、责任感下降等现象,导致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出现一系列相对应的反映。职业倦怠是1974年作为心理学概念而诞生。学者们认为职业倦怠一般由三个状态组成,情绪衰减、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产生职业倦怠是职业人的常见心理情况,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幼儿教师发生职业倦怠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其他行业的职业倦怠相比具有一些共性上的起因,比如长期从事幼师职业,工作内容的简单重复,从而产生的疲倦心理和消极逃避心理等。主要是因为个人无法自我缓解工作压力和有效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带来的一种比较消极的身心状态。
1.3 研究目的
对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进行关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教师提高在职业中获得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程度;通过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帮助幼儿教师学习应用如何有效地减少职业倦怠的出现。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是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的幼儿教师,对该群体的研究,将有助于稳定现有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
2 中职学前教育毕业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2.1 中职学前教育毕业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在研究中发现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表现为中等水平。现状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较低的个人成就感。主要原因时中职毕业的幼儿教师虽然是幼儿园教学中的中坚力量,但是因为学历程度不高,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幼儿园和家长都更为重视和喜爱高学历的幼儿教师,对中职毕业的幼儿教师往往定位要求比较低,让幼儿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不大,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知随着工作时长处于降低或者原地踏步的状态,普遍认为个人没有什么职业进步空间。二是随着年龄增加会增加职业倦怠。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的工作,在年龄增大、工作时间增加的情况下,幼儿教师因为承担更多的家庭重担,从而感到职业工作的任务比较重,常有无力感。三是参加工作时间越长职业倦怠会随着增加。幼儿教学中幼儿教师往往因为工作的重复性,感到缺乏创新和激情,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四是职务责任越大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越重。这是因为担任重要骨干教师等职务的幼儿教师,需要承担幼儿的教学和日常安全、生活等多项任务,压力较大。
2.2 中职学前教育毕业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中职学前教育毕业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情况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主要特点是:第一,参加工作时间越短的教师,主观幸福感越强。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中职毕业参加工作,往往年龄比较小,还未成家,家庭负担和压力不大,刚参加工作对幼儿教育有着很大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多的期待,因此主观幸福感表现较好。第二,中职毕业的幼儿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主观幸福感较高。这是因为幼儿教师不像小学和中高级中学的老师,往往教学的压力大,还会有非常详细的升学指标,而幼儿教师教学考核不是非常严苛,因此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会比其他类型的教师高。第三,中职毕业的幼儿教师因为在学校受过专业的训练,对职业比较胜任,因此工作中不存在能力上的压力,工作中主观幸福感比较好。
2.3 中职学前教育毕业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从总体研究上看,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在职业倦怠较高的情况下,主观幸福感会下降。主观幸福感的增加能减少职业倦怠的程度。
3 减少职业倦怠,提高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职业倦怠是幼儿教师成长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状态,成因比较复杂。在调查研究后,本文从现象背后探索本质原因,提出了以下3个方面减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促进幼儿教师提高主观幸福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3.1 用良好的职业心态来对待幼儿教育工作
幼儿教师是教师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面对的是懵懂的幼儿,因此需要在生活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如果对幼儿教师职业没有良好的职业心态,就只能感受到幼儿教师的辛苦,而感受不到幼儿教师带来的幸福感,从而心理失衡导致职业倦怠。因此幼儿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不仅仅把幼儿教学作为职业,而应该是作为一项事业投入自己全身心的努力。能从日常的幼儿教学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学的价值。要学会从幼儿教学中发现生活的美好,感受工作乐趣。
3.2 用正确的专业理念来对待幼儿教学工作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专门培养应用型幼儿教师的学科。中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时,一定要加强专业理念的教育,不仅是单纯地传授幼儿教学中的基础知识,而应该从幼儿教学的专业角度出发,努力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寻找到自我成就感和工作成就感。引导幼儿教师能从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入手,走专业化教师之路,而不仅仅认为幼儿教师是一份获得薪酬的工作。
3.3 用心理学知识来缓解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职业生涯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行解决的问题。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提升幼儿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技巧。引导幼儿教师积极参加社会文体活动,从而改善幼儿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懈怠、压力等负面情绪,缓解职业倦怠出现的不适应的生理反应。要加强幼儿教师的认知管理,让幼儿教师客观认识期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找到行为和心理上的作用原因。从认知的根源上剖析出现心理倦怠的因素,树立积极乐观的精神,统筹安排工作、管理日常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提高主观幸福感是有效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本文从中职学前教育毕业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出发,提出了用良好的职业心态来对待幼儿教育工作、用正确的专业理念来对待幼儿教学工作、用心理学知识来缓解职业倦怠等对策,帮助幼儿教师有效克服职业倦怠,增强职业幸福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幼儿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宁夏中宁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