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9-12-31田永凤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3期
关键词:跨学科习作教学实践探索

田永凤,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淮安市首批至第四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盱眙县“淮水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淮安市优秀教师,并获淮安市“五一劳动奖章”。曾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评比和江苏省教研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

[摘   要]跨学科写作有利于融通不同学科的教学。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写作任务、融通学科价值来拓展写作情境,打破学科界限,以丰富的写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关键词]跨学科;习作教学;实践探索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跨学科写作理论(Writ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认为,写作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或学习内容,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跨学科写作能有效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由此可知,写作不应只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还应是融通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之一。如数学课的研学小论文、科学课的实验报告等,均需要通过写作完成。因此,在分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写”,并从学生的“写”中提炼出本学科教学的素材。为此,笔者尝试从多方位、多层面进行习作教学与不同学科的结合,开展了跨学科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巧设写作任务,融通学科价值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记录、反思和验证思考过程,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规范性及思维的严谨性,实现学科价值的融通。

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若教师能引导学生用写作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理解数学问题的过程,就会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更有条理。如以下的题目:笼子里有鸡和兔两种动物,共有8个头,20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三次探讨解决问题策略的写作辅助完成教学。

1.审题立意,用写作厘清思路

首先,教师让学生尝试用低年级时曾学过的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画图法和凑数法)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对方法进行评价,结论是:虽形象直观,但耗时低效,数字越大越难以操作。接着教师出示了两种假设,请学生从这两种假设出发描述推理过程:一是假设笼中8只都是鸡,那么(  );二是假设笼中8只都是兔,那么(  )。以此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写一写,写出两个假设情景下的推理思路。

(1)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8×2=16只脚,这就少了20-16=4只脚,而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只脚,也就是有4÷2=2只兔,所以笼子里就有6只鸡、2只兔。

(2)假设笼子里都是兔,那么就应该有8×4=32只脚,就会多出32-20=12只脚,而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2÷2=6只鸡,所以笼子里就有6只鸡、2只兔。

2.抽丝剥茧,用写作明晰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解题过程时,通常是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陈述,有些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生搬硬套现有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表1的形式,列出各种假设,引导学生一边解答问题,一边写出思考的过程,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图表属于非连续文本写作。表1通过列出线索,更便于学生整理和思考在每一种假设情况下进行推理的步骤,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其中,要求学生对数学符号(算式)所表达的意义进行陈述,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理顺自己的思考过程,可帮助学生建立严谨、准确、规范的思维和语言体系。

3.举一反三,用写作培养学习力

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和答案一般都是统一的,学生完成后得到的评价反馈往往非对即错。但是在一个个的“√”和“×”中,教师感受不到学生学习时的情绪,也看不到学生成长的足迹和心路历程。数学的人文性被压缩成枯燥的数字和符号,导致一部分学生怕做或不想做数学作业。这时,教师可以尝试换一种作业形式。如设计写作性练笔: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同类问题,编一编题目,写一写编题或解题的过程、收获和感想。这样,教师就能从中了解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惑和顿悟,进而发现典型问题及典型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

例如,针对鸡兔同笼的问题,课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尝试用假设法解答一组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并写清思考过程,完成表格(同表1)的制作填写。例题如下:

(1)小强进行投篮练习,共进了10个球,得25分,请问有几个是三分球,几个是二分球?

(2)李老师带24名学生去公园划船,每只大船可坐5人,每只小船可坐3人,共租了7只船,問大小船各几只?

学生记述对“鸡免同笼”和类似问题思考过程的习作片段如下。

【习作片段1】最近,我迷上了“鸡兔同笼”的问题。我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很多,以这道题为例:鸡兔同笼共8个头,20只脚,问鸡兔各多少只?首先可用凑数法。先从鸡是8只,兔是0只开始,鸡的只数逐渐减少,兔的只数逐渐增多,直到猜对为止。我认为,用凑数法虽可解决问题,但过程繁琐,只适合小数据,不适合大数据,实用性较差。其次可用假设法。如果假设全是鸡,根据鸡、兔总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情况下共有多少只脚,再把得到的脚数与实际脚数相比较,看相差几只。因为这是把兔子也看成了鸡,故每只兔子就少了两只脚,然后看相差的里面有几个2就有几只兔子,最后求出鸡的只数。假设全是兔,其思路也是如此。不过要注意的是,若假设全是兔时,先求的就是鸡的只数;若假设全是鸡时,先求的就是兔的只数。

【习作片段2】学习了“鸡兔同笼”的解题方法后,我还尝试着编一编这样的题目,在编的过程中我发现,脚的只数必须是“2”的倍数,不然就要出现“残疾”鸡兔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像“鸡兔同笼”一样的问题,如上面列出的题(1),我只要假设都是三分球或都是二分球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解决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从非连续文本写作到连续文本写作, 就是三次写作任务有效落实的过程,也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的作用,感受到了写作在解答数学问题时的价值,进一步认识了写作的功能。

二、拓展写作情境,突破学科界限

将习作情境化,能赋予习作真情实感,让学生想写、会写。跨学科写作可将写作实践与生活有效对接,拓展习作的空间和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积淀应用型习作知识,并在现实场景中实现自动迁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生活化和情境性是该学科的特质。如《我们的民风民俗》一章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传统节日、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传统的文娱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因涉及内容多而广,因此学生常常凭经验而谈,或照本宣科,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为了使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更加充实而生动,教师可围绕生活案例,创设特定的情景,提出调查与写作的任务,通过以下步骤有效引导学生跨学科写作。

首先,设计民风、民俗调查方案。课前根据学习内容明确调查目的,将全班学生根据居住地段分成若干小组,由组长牵头编写采访提纲、设计记录表等,教师则予以适当指导。其次,完成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在课堂外的调查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调查笔记。最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份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并展示。

这次调查活动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学生们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明白了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街头还是社区,都可以学习写作。同时,学生们还认识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是写作,记录、整理他人的观点和看法也是写作。

这次调查活动对小学生而言也是一次真切的研学经历。同样的事件,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笔者还尝试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开放式的练习,将写作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更多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练笔拓展活动。其一:这一次的调查活动,大家一起参与经历,一起走上街头,第一次学习采访,第一次室外写作,第一次……你能把这次活动最难忘的经历与感受写下来吗?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二: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文化习俗,你认为我们都应该保留吗?有没有需要改革或废除的?请采访你身边的伙伴、老师和亲友,或留心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然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小文章。学生的习作版段如下。

【习作片段3】在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年人总觉得什么风俗都是好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对一些习俗很赞成,也会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很多年轻人觉得,我们盱眙“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个习俗封建思想太浓,没必要再保留,我也赞成他们的意见。

【习作片段4】在统计调查数据时,我发现盱眙人特别喜欢烧纸钱,如过年、清明上坟都烧纸钱,这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空气,所以我建议换一种方式祭奠祖先,如献一束鲜花、放一段哀乐等。这样,我们既缅怀了祖先,又保护了我们的生存环境。

本次跨学科写作尝试,是一次基于真实情境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文化的习得。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很多,如通过采访交谈获取了关于调查对象的信息、提高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丰富写作形式,培养学科思维

跨学科写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强调以写促学、边写边学,可以助推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跨学科写作可指导学生通过采访笔记、实验报告和过程性报告书等形式多样的学科实践练习,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有效解决学生除了会写记叙文以外几乎不会写其他文体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创意编程“了不起的家居”单元中“黑夜里的感应灯”一课时,语文教师与科任教师一起设计了过程性报告书。

课前,学生要凭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自主完成思维导图和设计方案(初写),包括角色设计、背景设计和脚本设计。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自我反思和整合,对设计进行再优化(再写)。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提出了课后的练笔话题(三写):在想象的同时,大家付诸了实践,并及时记录下了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你们通过反思后的再优化,最终完成了设计项目;相信你们一定也可以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写出一篇研究报告、小论文或随感。以下是学生的习作片段。

【习作片段5】开始编程时,我发现之前设计想象的颜色并不好看,角色库里的灯样式也很陈旧。于是,我调整了设计方案,自己动手画了灯,涂了背景色。紧接着,我发现之前脚本里各编了一个背景和角色,实践操作时也可简化合并成一个。程序编好了,可我觉得太普通,没有创意。于是,我便想了一个办法——把初级创客实验箱利用起来,变虚为实,让创客初级实验箱上的LED灯也亮起来。我还设计了一个风扇角色,配合马达,让马达带动小风扇转动。小风扇的脚本编写并不容易,我尝试着先设置当绿旗点击时隐藏,当人体红外传感器测试到有人时就显示,并旋转,同时亮灯。可运行脚本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转得歪歪扭扭呢?我想了一会儿,发现造型中心点没设置。我又赶紧修改,最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从课前准备到课中实践再到课后延伸,教师都在引导学生用对比、分析、反思的思维方式写作,引导学生探究由组织思维到生成作品的具体化措施。这种综合实践的过程,已经跨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边界,将写作视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在实践、反思、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思维。跨学科写作教学,可以有效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多种文体、多学科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想象、思维与学过的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与表达,将写作过程作为展示知识、加深理解、促进反思、巩固提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同化、綜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的有效渠道。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总之,跨学科写作从不同文本、不同学科和不同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跨学科写作教学扩大了写作教学的语境,丰富了写作素材与写作任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跨学科习作教学实践探索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