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实证研究
2019-12-31吴文洁
吴文洁 刘 佩
(西安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5;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按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至2018年的59.58%,实现了突破性增长。而作为工业大国,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改革开放政策支撑下,我国工业得以飞速发展,逐步奠定了“世界工厂”地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形势严峻,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均衡工业内部分配,实现工业合理发展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维城镇化异质性背景下,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工业集聚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早日实现产城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工业集聚与城镇化作为工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理论研究方面,Marshall最早提出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此后不少学者基于此理论,相继验证了产业集聚过程是城镇形成的动力。吴丰林、方创林和罗良文、梁圣蓉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进一步阐述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的内在机理,一致认为产业集聚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1]1201-1208;[2]48-57在产业集聚影响城镇化的研究基础上,不少学者从反向出发,以城镇化为自变量,深入剖析城镇化发展对产业集聚的作用。[3]1454-1477关于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交互作用,巴顿认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可以相互促进。[4]67-84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通过引入不同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路径。[5]10-16+67;[6]115-160而关于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影响,目前的实证研究结果尚未达成一致,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双向促进。[7]118-121部分学者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但城镇化发展却反向抑制产业集聚。[8]18-24部分学者则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作用会发生变动。[9]60-71也有学者实证得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U”型或倒“U”型关系。[10]97-103
通过现有文献发现,研究工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研究在分析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时,仅分析两者的单向联系,而将二者纳入一个整体框架中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二是目前已有的衡量城镇化指标,只简单地以人口城镇化来反映城镇化水平,忽视了多维城镇化异质性的特性化事实,从而导致分析时产生偏差。为此,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来衡量城镇化水平,进而实证研究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交互影响,以揭示二者的交互影响作用。
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2.1 模型构建
2.1.1 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阐明,产业在聚集的过程中能够塑造产业竞争力,从而使得位于集群内部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8]18-24在某一行业内,新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衍生向该产业集聚区内转移发展的动机。新企业的不断涌入,一方面,在城市承载力的限制下,城市地理边界会继续向外延伸,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郊区扩散,加快农村地区向城市的转变;另一方面,新企业不断往城市聚集时,为保障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填补劳动力空缺,进而为城市人口创造了就业机会。
城市的形成往往起步于工业化,成本驱动下的传统工业集聚带来了城市的初步发展。工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在降低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同时,带动农村企业和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规模的扩大,加速产业集聚范围的拓宽,形成经济循环发展,逐步实现产城融合。深入拓展可总结出:(1)工业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在带动高技术人才流入的同时,为周边地区非农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人口的聚集,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11]106-115(2)工业集聚通过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逐步实现集聚经济,加快经济城镇化进程。(3)工业的集聚过程能够促进人口集聚,从而增加集聚区内消费需求,使该区域内公共服务制度得以健全,服务水平得以提升,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促进社会城镇化的发展。(4)随着产业结构渐近成熟,劳动力、设备等要素成本会逐步增加,为降低成本,企业会考虑将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将联动区域形成该产业更大的集聚圈,为周边地区提供产业基础,加速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具有相同产业结构的周边城镇在产业集聚辐射效应的作用下联系起来,形成城市群,使得空间城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12]124-132(5)工业集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加剧城市的环境问题,迫于环境压力,政府会全面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使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促进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总而言之,工业的繁荣发展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升了职工收入水平,进一步改善人们的消费需求,工业集聚过程能够带动人口的转移,进而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镇化发展对工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为追求城市更快发展,当地政府会引进更多的企业为本地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他们会选择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交流平台等以吸引外地企业进入,或通过完善本地工业基地、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为外地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促进工业的地区集中。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缓解城市环境压力迫在眉睫,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的环境规制力度会逐渐加大,并在引进企业时更加倾向于低排放、低污染的企业,同时,对本地产业的环保要求更加严格,尤其是对工业生产严重影响环境的企业征收污染税,而被征税企业为减少污染被迫高价引进环保技术,或选择向政府上缴污染税,由此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利润空间的缩小则迫使一部分企业从城市撤离,工业集聚从而受到影响。
2.1.2 模型设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工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不仅是单向影响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双向互动影响关系。基于此,选择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来揭示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交互影响。
在保证数据可获得性的条件下,借鉴纪玉俊、李志婷[8]18-24的研究方法,以构建工业集聚方程,并选取政府支持度、产业结构、投资水平作为工业集聚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而探讨这些变量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同时,在分析城镇化影响因素时,将经济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知识水平作为影响城镇化的前定变量,以考察各个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为此,建立的联立方程模型见(1)、(2)式:
(1)城镇化方程见(1)式:
Urbani,t=α0+α1Iaggli,t+α2Openi,t+α3Pgdpi,t+α4Lknowi,t+μi,t
(1)
(2)工业集聚方程见(2)式:
Iaggli,t=β0+β1Urbani,t+β2Govi,t+β3Istrui,t+β4FAIi,t+ξi,t
(2)
(1)、(2)式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Urbani,t表示城镇化水平,Iaggli,t表示工业集聚程度,μi,t和ζi,t代表残差项。工业集聚方程中的其他解释变量有政府支持度(Gov)、产业结构(Istru)、投资水平(FAI);城镇化方程中的前定变量分别为经济开放程度(Open)、经济发展水平(Pgdp)、知识水平(Lknow)。
2.2 变量设计
2.2.1 城镇化(Urban)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合指标,为全面衡量这一指标,在此参考刘望辉、张奋勤等[13]140-143采用复合指标法构建的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克服单一指标(如人口城镇化率)代表城镇化水平的弊端,进而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以及生态城镇化五个维度设定城镇化指标,城镇化综合评级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城镇化综合评级指标体系
为避免指标权重确定的随意性及主观评价等因素的影响,采用熵值法来测算各个指标的权重。[14]22首先,对选取的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计算公式见(3)、(4)式:
(3)正向指标计算公式:
(3)
(4)负向指标计算公式:
(4)
下面计算某一年第j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见(5)式:
(5)
(5)式中,m为个体截面数。
下面计算每个指标的信息熵,其计算公式见(6)式:
(6)
最后,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其计算公式见(7)式:
(7)
(7)式中,n为指标个数,通过加权计算得到我国部分省份城镇化综合指数,详见表2。
表2 我国部分省份城镇化综合指数
2.2.2 工业集聚(Iaggl)
目前,测算产业集聚度的方法多种多样,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系数等方法都较为常用,这些测算方法各有利弊。通过比较发现,区位熵指数主要利用某一区域内某一产业占有率和整体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率的比值来反映集聚水平,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15]72-79在此,作者选取工业集聚指标,故采用区位熵指数来测算工业集聚度。计算公式见(8)式:
(8)
(8)式中,Pig表示i省份的工业产值,Pi表示
i省份的国内生产总产值,Pjg表示我国工业产值,Pj表示我国国内生产总产值。在此,通过测算,得出2007—2017年我国工业集聚水平。2007—2017年我国工业集聚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变动情况见图1。
图1 2007—2017年我国工业集聚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变动情况
2.2.3 外生变量
政府干预度(Gov):政府的干预程度直接影响新企业的进入,进而影响该地区的工业集聚水平,下面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政府的干预度。
产业结构(Istru):工业化过程能够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工业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工业集聚水平自然也较高。这里使用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衡量产业结构。
投资水平(FAI):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工业集聚过程中离不开厂房、设备的购买,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经济开放程度(Open):经济开放程度关系着某一地区新企业的进入与原有企业的退出情况,经济开放程度的高低对城镇化发展会产生影响。下面以地区FDI与GDP的比值来反映经济开放程度,其中,FDI依据人民币市场汇率(年平均汇价)进行折算。
经济发展水平(Pgdp):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便越高,与周边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相比,明显的差距会带动周边劳动力向该地区转移,使得城镇化水平得以提高。在此,采用人均GDP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知识水平(Lknow):职工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紧密相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升职工工资水平,推动城镇化进程。在此,以每百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来衡量知识水平。
上述研究涉及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并经过加工整理得到。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
表3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联立方程识别与联立性检验
在对联立方程进行估计之前,需要对联立方程进行方程识别和联立性检验。在此,构建的计量模型包含两个内生变量以及两个方程,联立方程的秩条件和阶条件表明:该联立方程中的两个方程均是过度识别的。然后运用豪斯曼内生性检验方法检验联立方程的联立性。[8]18-24选取工业集聚Iaggl对方程(2)中的所有前定变量进行回归,再将回归结果中的残差项(Res)加入城镇化方程(1)中进行回归。其结果见(9)式:
Urban=-0.21+0.723Iaggl+0.02Open+0.10Pgdp+0.09Lknow-0.62Res
(9)
(t值) (-4.21) (11.29) (1.05) (2.88) (2.46)(-9.01)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1%的统计水平下,残差项Res的系数估计值为-0.62,表明该方程组通过联立性检验,并能够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工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交互影响。
3.2 实证结果分析
考虑到方程组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若直接采用OLS进行估计可能会使回归结果无法达成一致。为此,利用Stata/MP 14.0软件以OLS估计的结果作为参照,同时运用2SLS、3SLS与迭代3SLS方法进行模型估计,并整理各种估计方法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回归结果
注:*、**、***分别代表10%、5%、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t统计值。
由表4可以看出,2SLS、3SLS与迭代3SLS估计结果的系数符号始终保持一致,系数估计值也比较接近,说明3SLS估计通过稳健性检验,而在OLS估计下,城镇化方程中的知识水平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的估计结果同联立方程的估计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说明该方程组存在内生性问题。
下面以3SLS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工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确实存在交互作用。由城镇化方程可知,工业集聚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系数为0.057 5,说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能够推进城镇化进程,但目前影响较小。由于工业在集聚过程中,会造成大量职工岗位的空缺,为满足劳动力需求,企业会吸纳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会涌入城市,以填补部分劳动力空缺,周边及农村人口的流入推动了该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除此之外,工业集聚可以共享地区资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强生产能力,加速地区经济增长,进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从工业集聚方程可以看出,城镇化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系数为0.924,说明城镇化发展对工业聚集具有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公共体系较为健全,更容易吸引其他地区的工业企业向该地区转移。总体来看,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的影响目前要大于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
在城镇化方程中,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化进程有正向促进作用;知识水平在5%的统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估计值为0.064 2,说明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但影响较小;经济开放程度在10%的置信水平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目前经济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发展作用不明显。在工业集聚方程中,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和投资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政府干预程度系数为负,说明政府干预程度对工业集聚水平呈抑制作用,产业结构与投资系数为正,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和投资水平提高都能够促进工业集聚。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工业集聚推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水平同样作用于工业集聚。作为工业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工业集聚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此,选取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城镇化与工业集聚的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交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发展也可以推动工业集聚,二者之间形成循环发展的态势,但就目前来看,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的影响要大于工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都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但经济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尚不明显;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和投资对工业集聚都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政府干预程度会抑制工业集聚,产业结构和投资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业集聚。
4.2 启示
通过研究工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工业集聚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工业发展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要顺应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工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的统筹发展。以此为工业企业提高政策补贴或完善工业厂房等基础设施来鼓励工业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各地的工业集聚水平,以集聚进程来带动城镇化进程。
(2)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工业集聚。城镇化进程会带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推动工业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地区优势。在此过程中,要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均衡城镇化和工业集聚在地区间的发展。
(3)城镇化和工业集聚之间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来提高城镇化水平,以此来推动产业集聚,同时,也可以从产业结构和投资入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最佳产业配置,或加大投资力度加速产业转移,以促进工业集聚效应,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