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减课银铤之谜
2019-12-31彭安才
彭安才
闲来无事,看点杂书,从《钱币》书中发现一枚馆藏古代货币银铤。此物长26.6厘米,宽7.5厘米,重2010克。上面有文字,正面刻字铭文直书“岭南观察使并判官建中二年二月停减课料银五十两官称”,侧面铭文“匠百忠”。
从以上文字分析,银铤出产地“岭南”(现为广东);“观察使并判官”为负责上解银铤入库官员职务;“建中二年二月”为入库时间;“料银”是指银的成色或种类;“五十两官称”为官方法定重量;“匠百忠”是指负责铸造此铤工匠的名字;铭文中只有“建中”,“停减课”五字令人费解。建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停减课?是否发生过什么涉税事件?为解开谜团,翻开有关史书才知道,建中为唐朝的年号,这枚古代银铤居然还承载着唐代一次重要的税制改革信息。
唐朝大历十四年(公元七七九年),上皇逝世,太子李适即皇帝位为德宗。当时朝廷财政收支困难,赈灾,养兵,官俸等都需要钱,国库空虚难以支付。唐德宗将分管人事和财税的吏部尚书兼左仆射刘晏贬为忠州刺史,很想改革旧的财税体制,缺乏合适人选。宰相常衮对改革有畏难情绪,迟迟不敢贸然行动。这是为什么呢?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将全国田地平均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税收体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征收体制,税的征收对象不是田亩而是人丁,也就是按户簿籍,按丁收税了。《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为“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
由于朝庭对官僚富户的管理及对限制田地买卖逐年松懈,导致有钱有势的人钻税制的空子,强占和兼并农户的土地,迫使农户逃亡或成为官僚富户家的耕田种地的奴婢。“豪富兼并,贫者失业”,“天下户口十亡八九”,而官僚富户大多拥有良田百顷,美宅多处,避税生财,坐享富贵;各地藩镇官员拥兵自重“州县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庭”,致使朝庭“府库耗竭”。唐初建立的均田制经多年已逐渐瓦解,纳税人丁失业,以致税源枯竭。
中书舍人崔祐甫向皇帝推荐杨炎为相,唐德宗颁旨“以道州司马杨炎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史纲评要卷二三》有记载,杨炎这个道州闲职芝麻官一跃而为当朝宰相。建中元年(公元七八零年),刚上任的杨炎向皇上建议改革财税体制,推行两税法,唐德宗准旨推行。税制改革方案:取消租庸调制及各种杂税;“以大历十四年财政支出基数量出制入;只征户税和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户税是依据每户财产的多少按率征收货币或折算绢帛;地税则是按每户拥有田地亩数分优劣等级按率征收粮谷;无田地的商户除按财产征收户税外,另按经营收入额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十分之一)”。推行两税法以后,当年查出应纳税的田地亩数和应纳税收入额成倍增加。
由于杨炎制订和推行的两税法其税收征收对象是家庭财产和应税田地,触及了官僚和富户的既得利益,这时候朝中有些大臣的不满情绪也在增加。荆南节度使庾准,上奏遂宁王朱泚,忠州刺史刘晏上书反对税制改革。刘晏曾经担任过吏部尚书兼左仆射多年,官吏多出晏门,官场上颇有声望。当杨炎将他们的怨言上奏后,唐德宗下旨将刘晏赐死。朝庭很多大臣为刘晏鸣冤叫屈,地方官员也有人闹事。魏博节度使田悦举兵叛乱并引发“四镇之乱”,唐德宗在派兵平叛的同时,为平息众怨只得卸磨杀驴了。建中二年十月(公元七八零年),唐德宗下旨将推行两税法的杨炎赐死,同时颁旨“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旧唐书卷一二》表明,杨炎以死谢天下,而两税法继续推行并沿袭下来了。
课和税的含意是相同的。“凡赋人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庸,三曰调,四曰课”。查阅史料证实,停减课银铤应是唐德宗税制改革期间结算税款于建中二年二月补缴的税银。推行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及各种杂税,税官对各种课税的停征或减征都是要结算清理。可见,停征课银铤是唐代税制改革中的产物,见证了当时推行两税法的血雨腥风及改革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