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齐全面小康社会的乡村民生短板

2019-12-31

中国发展观察 2019年23期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农村

刘 奇

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大国三农 清华八讲》《乡村振兴:三农走进新时代》等十余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补齐乡村民生短板是关键,尤其在脱贫攻坚已进入尾声,全面小康决胜在即的紧要关头,筑牢民生底线,当务之急在于统筹城与乡,完善“十六有”。

寒有所衣、饥有所食。这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两个需求,也是保障民生的最基础的两个方面。经过举国上下历时几年脱贫攻坚的奋斗,我国基本实现了农村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农民居家生活可以衣食无忧。但有些进城务工人员因为找不到工作,口袋里的钱花完之后,只得露宿街头,忍饥挨饿的现象还偶有发生。对此应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做法,在城镇设立危困专项临时救济救助基金,设立临时救助站,让那些饥寒者不致挨饿受冻。如没有这样的救助,他们远离故土、衣食无靠,饥寒生盗心,免不了会去偷去抢。一个社会,如果有人偷汽车偷金银,那是他个人的耻辱;如有人为一块面包去偷抢,那就是社会的耻辱。

住有所居。有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8月全国危房存量为135.2万户,这些已全部纳入2019年中央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补助资金范围,并将于2020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但危房是个动态概念,旧房变危房随时都可能发生,有关部门应随时关注农村住房,建立一套危房动态监测鉴定机制,做到随时有危房及时再改造,确保农民住房基本安全。在“城乡两栖、居业分离”的大趋势下,关注乡居者,还要关注城居者。要保障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家庭为流动单元的农民工、新就业的农村大学生等实现住有所居。安居才能乐业。当前仍有不少进城务工人员住在工棚、地下室或城中村,居住条件“破、窄、挤”,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实亟待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需要采取“政府引导和推动、企业主导和建设、社会参与和支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地加以解决。

行有所乘。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5万公里,通硬化路的乡镇和建制村分别达到99.64%和99.47%。目前全国建制村通客车率已经达到98.02%,成绩斐然。但仍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道路建设达到4.5米才能会车,但是有些村庄道路只有3.5米,无法满足会车需求,节假日经常堵车;不少建制村通车也只是通到村部,并没有通到自然村;农村公交车还存在班次少、间隔时间长等问题。绝大多数地方只通生活的道路,生产的道路远没有通畅。

学有所教。学有所教首先是要办好公平优质的农村义务教育。虽然农村撤点并校在2012年被叫停,但农村学校已由原来的6 0 多万所减少到如今3 0 万所左右,农村孩子面临新的上学难。必须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小学生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单程不超过半小时;必须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增强乡村学校师资力量。农村学校越办越差,学生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学生都进城读书,脱离乡村环境,势必形成城市人的“三观”,如让这些孩子再回去建设乡村,那是一厢情愿,即便回去了,那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农村职业教育目前只为困难家庭培养能挣钱的技能人才,还应放宽视野,为家庭和家乡“两个家”服务,即选择当地有发展前景的一两个主导产业,围绕产业培育未来需要的人才,这才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互联网的发达,使农村管理者无会可开,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还有5.88亿人不上网,这个群体主要在乡村。针对农村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严重缺乏的现状,建议每个乡镇办一所开放性的农民学校,定期向社会公布讲课内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为农民讲解农业科技知识、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家庭教育理念以及法律维权和卫生保健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美国农民每年都为自己留出1-3个月时间到大学听课,不然明年就无法经营。

病有所医。村医奇缺,乡医不足,是当前农村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截至2018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30万人,而8亿多农民,只有百万村医。他们是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乡村医疗基础薄弱,导致一些农民常见病、慢性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待遇不高,设施匮乏,留不住青年医生,成为阻碍乡村卫生医疗体系发展的最大瓶颈,亟需通过政策性调整保障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稳定和结构优化。可以通过“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的人事制度,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缺乏问题;通过政府购买公共医疗服务等方式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的待遇;通过完善城市医疗卫生人才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建立医联体、医共体,让优质资源“下基层”,加大“流动”医疗服务力度。

老有所养。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5 亿,占总人口的17.9%。由于年轻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小孩被带至城里读书,农村原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正变成“一留守”。加上城市老年人为追求宜居的环境也到乡村寻找养生养老之地,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要远高于城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的“家庭照料难”问题,政府应提前做好农村养老问题的宏观规划:一是增加投入,在农村有计划地实施“敬老、安老、助老”工程,逐步建立老年公寓、幸福院、托老院等养老机构,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二是提倡孝道文化,探索实现居家养老的新举措、新方法,鼓励家庭养老;三是探索建立失能老人护理保险福利制度,我国目前失能半失能群体约达5 0 0 0万之众,应切实解决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并通过医养结合和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解决农村老人给家庭带来的后顾之忧。人在面临生与死两大关头时,是否在医院度过,是否有医疗人员陪护,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幼有所育。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而农村学前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全国还有4000个左右的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个别地方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在50%以下。农村幼儿园存在设施不全、幼儿活动范围狭小、公共卫生差、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奇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水平偏低、安居问题无法有效解决等外部原因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呈现出年龄大、公办教师少、非专业化等现象,严重制约着高水平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强幼师队伍培养刻不容缓。

业有所就。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提出三个优先,第一个就是就业优先。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实现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开展进城农民工免费职业培训,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打通农民工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通道;还要坚持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劳有所得。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关系到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农民工劳有所得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保障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地位平等、同工同酬,不得以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为借口故意压低农民工工资,逐步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另一方面要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资的企业,从制度和机制上杜绝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应看到农民外出打工背后,有着无数“等米下锅”的家庭期待。

产有所链。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衔接关键在于融入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让小农户享受到生产所需的各类现代化服务。同时,通过“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推动农产品进入多元市场。小农户的生产搭上现代农业产业链,产品联上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我国当前农业提高效益和农民快速增收的最佳途径。

弱有所扶。脱贫攻坚解决了原发性积累型绝对贫困,但次生性新增型相对贫困将永远存在。把社会中各类处于生活窘境的弱势群体纳入改善民生和帮扶救助的对象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应完善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实施就业帮扶、教育帮扶、技能帮扶、健康帮扶、生活帮扶等一系列帮扶政策;建立健全经济援助、法律援助、医疗援助等全面的扶助救助体系,稳步提升扶助保障水平。

困有所帮。对于因洪涝、地震、泥石流、交通事故、火灾等不可预测的突发性临时性灾害,造成家庭断崖式生活困难,应建立完备的施救制度。全面完善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探索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贫困救助和应急援助等社会救助机制,需要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的,给予及时救助。结合精准扶贫,着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困有所帮。

乐有所享。农民口袋富了,又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舞龙耍狮,剪纸、演戏等等,这些表象技艺需要传承,但更要发掘深层的本质传承,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维理念,天时地利人和的哲学思想,社会自我救助的各种民间制度等都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从更深层次上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可见乡村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价值、作用、影响。应充分激发农民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其在不断增进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建设乡村文化,农民既是消费者又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送电影、送图书等注入式的文化建设需要,但农民更需要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融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险有所保。有数据显示,农民工的五险一金的参保率不足20%。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而社保转移接续比较困难;二是企业为减少成本,想尽办法逃避缴纳农民工社保;三是农民工自身对社保不了解,参保意识不强。政府部门需要从政策层面用制度来保证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允许“保随人动”,严惩逃保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工社保没保障的弊病。除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更应大力发展面向农民的商业保险,通过财产保险、产业保险、大病保险与人身保险等险种的覆盖,为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系上一根安全绳、保险带。

心有所安。黑恶势力影响农村长治久安、阻碍百姓安居乐业;电信诈骗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网络谣言影响民众价值判断,引发社会焦虑恐慌。乡村开展扫黑除恶,农民拍手称快,应一追到底,最大限度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巩固农村基层建设成果;严厉打击犯罪分子,提高农民电信诈骗防范意识与谣言甄别能力,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动摇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熟人文化,引发“熟人社会”嬗变,破坏了基于血缘、地缘、亲缘关系的“人格化信任”,导致农民难以适应。应通过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制度化信任”机制,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猜你喜欢

农民工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