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部新城:取舍之间 看一座新城规划的逻辑
2019-12-31尹沁彤
文/尹沁彤
当下,“未来城市”是个热词。它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和未来科技的憧憬,不断迸发出新鲜而遥远的词汇,比如目前还未有城市抵达的智慧城市、垂直城市、水下城市。
成都在7月19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也提出了一座“未来之城”——到本世纪中叶,东部新城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未来之城。
这座未来之城的最终模样是被期待的,期待它能比现在的城市更好,最好像科幻电影里一样智慧炫丽。但正如新加坡的规划大师刘太格所说,这些都是目的而非操作方式,城市发展首先需要有“明智化”的规划。而“明智化”背后,应是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与科学顺畅的逻辑。
由此,我们来看成都对于东部新城规划建设提出的要求:把握“五个关系”——全域与新城、筑城与留白、兴城与兴业、聚势与赋能、速度与质量。既然是需要“把握”的“关系”,便意味着二者之间有冲突甚至对立。
掰开揉碎,最终我们看到这本未来之城规划中的“取舍”二字。
新城的绿色空间底限:“很重要”
土地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生态用地的“不容挤占”,就意味着建设用地必须有所退让。这是艰难的取舍,而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成都在新城区域明确地选择了生态。
近年来,“新城”很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特大城市都把“新城”引入了总规。城市研究学者冯云廷总结,新城充满机会和选择自由,以新城和新市镇建设为支点走全域城市化之路,势必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成都的这座新城选择从龙泉山以东的土地上孕育出来。因为这片千年来被连绵的山峰阻断、少有城市资源流通的土地,拥有“白纸作画”的后发优势,也有面向成渝城市群、全面开放的地域优势。
这个新城会有多大?根据规划,未来东部新城将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规模将相当于一个大型城市,而这个规模是根据东部新城的终极城市规模来预测的。
“‘坚定引领未来,决心长远谋划’,东部新城的确规划得很长远。”刘鹏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作为东部新城办规划建设处负责人,他深度参与了此次规划制定。
那么新城要坚定什么?规划提出——锚固绿色空间底限,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以及维护城市安全的其他空间限制要素,充分考虑城市通风廊道和生态绿楔。这展现出了新城对“绿色空间”的高度重视,刘鹏也明确地表示:“守住我们新城的绿色空间底限,很重要。”
成都东都副中心——龙泉驿区皇冠湖片区
但土地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生态用地的“不容挤占”,就意味着建设用地必须有所退让。这是艰难的取舍,而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成都在新城区域明确地选择了生态。
“生态优先是新城建设的前提与底限,关于水系和绿地的蓝绿空间规划是东部新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鹏解释,东部新城既然是白纸作画,便不会再重蹈很多大城市甚至是自身走过的错误道路,牺牲上天遗留的资源去创造未来的财富。“我们可以去借鉴先进经验、深度挖掘单位用地产出率,可以构筑公园城市特色综合运营模式,提高生态价值转化,但绝不会牺牲生态来换取短期利益。”
筑城前的留白决心:“很坚定”
“虽然有些城市都提出了‘留白’,但还没有像成都这样明确落到如此细的数字上。这就是成都的坚定。”
关于东部新城规划,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取舍”,那就是“筑城”的同时要“留白”——规划明确提出,在东部新城规划建设初期强化土地预留。这意味着东部新城会有一部分土地不会被出让,这对于国内外很多靠卖地来充盈口袋、缓解缺钱“近忧”的城市来说,是难以割舍的。
成都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舍弃”?“这是考虑到未来城市功能发展的需要”,刘鹏说。
的确,留白是传统的中国美学,从老子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到齐白石画虾不见水、但见水汽淋漓,留白留的正是想象空间。“我们在50年前,怎会想到有350 公里时速的高铁呢?所以,我们谁也不预料50年后会有怎样的科技与业态,以及到那时城市需要承载哪些功能。”刘鹏告诉记者。
“规划留白”不是成都首创的,实际上国内外已有城市正在探索这样的规划艺术。国内更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城市对土地的规划必须要有“留白”——因为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一度随着土地的有偿使用、住房制度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而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和契机,但也伴生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城市建设“为之过当”,低水平重复建设时有发生,城市空间摊大饼式发展引发“城市病”;另一方面是规划对用地的控制过于明确,便会导致城市缺少余地来应对风险。
“初期的留白,就是东部新城迎接未来的韧性。”刘鹏阐述,具体来看成都东部新城的留白分为两部分:一是强化功能性预留,重点支撑东部新城未来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新需要,共规划2 处城市级预留用地、每处面积2.5 平方公里,8 处区级预留用地、每处面积1 平方公里;二是强化价值性预留,对各级城市中心、生态价值转化高等区域内的土地近期予以预留和控制,探索先租赁后出让等土地利用新模式。“虽然有些城市都提出了‘留白’,但还没有像成都这样明确落到如此细的数字上。这就是成都的坚定。”
速度与质量的排位:“重质量”
成都的东部新城提前锁定了49.5 平方公里用地作为重大设施建设空间,占东部新城中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为6.6%。这个数字,达到了现代化世界城市的水平
新城的取舍还在“速度与质量”之间。
10年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中明确指出,中国城镇化应从单纯追求速度型向着力提升质量型转变,以城市发展转型为核心,加快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到如今,中国迈入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城市发展中的速度与质量天平有了摇摆,有的喝下长远计划的“苦药”,但也不乏有的吃下短期利益的“糖果”。
而此次筑新城,成都的天平明确地倾向了“质量”。
城市质量如何体现?公服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是重要载体。而成都的东部新城提前锁定了49.5 平方公里用地作为重大设施建设空间,占东部新城中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为6.6%。这个数字,达到了现代化世界城市的水平。并且刘鹏告诉记者,目前这些重大设施已在空间上进行了落位,“不仅是6.6%这个数字高,我们规划的重大设施功能水平也相当靠前。这是吸取目前很多大城市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是保障城市服务水平,二是尽量避免之后的复拆复建和资源浪费。”
城市质量同样体现在“遵循经济规律、构建产业生态”与“突出综合效益、科学推进建设”中,新城的产业与规模都将在蓝图下不疾不徐、稳中有进,按照建设时序来筑一座尽善尽美的未来之城。
《汉书》讲,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
成都用新发展理念理顺了逻辑,做出了取舍,让这座新城的钢筋水泥背后涵盖更多更为重要的软性要义。就像骨骼与肌肉,相生成一座健壮的未来城市,给人民以宜居,让土地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