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胃消痤汤联合针刺治疗痤疮脾虚湿蕴证的临床观察
2019-12-31付海霞
付海霞
(山东省单县中医医院,山东 菏泽274300)
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多在面部对称发生,以粉刺、囊肿及瘢痕等为主要皮肤损伤形式。痤疮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及抑郁情绪[1-2]。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为肾阴不足、肺胃血热、痰瘀互结、脾虚湿蕴,可通过内服汤药、针灸等措施进行治疗。本研究观察滋胃消痤汤联合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在单县中医医院就诊的痤疮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20~45岁,平均(31.42±5.3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6年,平均(2.15±0.95)年。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1~46岁,平均(31.95±5.43)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平均(2.36±0.7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粉刺(痤疮)中医诊治专家共识》中痤疮的诊断标准[3];参考《中医外科学》中脾虚湿蕴证的诊断标准[4];入院后均接受血尿常规等检查;入组前未接受痤疮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有精神系统疾病,依从性较差;患有凝血障碍、传染性疾病、严重内科及外科疾病;哺乳期、月经期及妊娠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针刺治疗。针刺方案:取大椎、脾俞、胃俞、肺俞、肝俞、合谷、三阴交等穴,大椎穴三棱针点刺出血,脾俞、胃俞、肺俞、肝俞等穴直刺补法留针5 min,合谷、三阴交直刺泻法留针5 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12周。
2.2 观察组 采用滋胃消痤汤联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及治疗同对照组。滋胃消痤汤处方:生地黄30 g,茯苓20 g,牡丹皮、附片(先煎)、香附、藿香(后下)各12 g,淫羊藿、白术各15 g,砂仁(后下)、黄连片各6 g,甘草片9 g。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次150 m L,每日2次,连续治疗1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①皮损评分:按照皮损的性质和数量综合计分,每个丘疹(或粉刺)、脓疱、结节及囊肿分别计0.5、1、1.5分(若直径≥1.0 cm,计为2分),统计分析总积分。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分越高,提示焦虑及抑郁程度越严重。③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皮损基本消失,其消退面积≥80%;有效:破损部分消失,30%≤消退面积<8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痤疮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皮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皮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皮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皮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痤疮患者皮损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痤疮患者皮损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7 29.03±5.36 8.65±4.05△▲对照组 47 29.16±6.82 11.74±4.49△
(3)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痤疮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痤疮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HA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HAMD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7 17.35±2.95 7.21±1.68△▲18.57±3.01 9.52±1.43△▲对照组 47 17.74±2.48 11.28±1.97△ 18.25±2.97 12.35±1.93△
4 讨论
《黄帝内经》记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痤疮属于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西医认为,青春期人体雄激素分泌旺盛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大量角质层皮质脱落与油脂及尘垢混合,堵塞皮肤毛孔,皮脂腺分泌受阻,加上痤疮丙酸杆菌和其他细菌的侵袭、繁殖,引起毛囊红肿,继而发炎,若治疗不当,部分患者可残留面部瘢痕,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5-6]。中医治疗可以遏制病情进展,减少皮损及其他全身症状,缓解患者紧张及焦躁等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中医治疗痤疮以皮损辨证为基础,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兼症等,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整体辨证,遣方用药,临床常见肺经风热、湿热内蕴等证型[7]。脾虚湿蕴证患者系个人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饮食不节而伤及脾胃,或劳倦过度,久则脾肾阳虚,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无以濡养面部经脉,外感湿邪,或虚火上延引发面部经络瘀阻,闭塞毛窍,郁闭为痤。皮者,人之大腑,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因虚因实,无不关乎表皮,故治表当先安内,五脏安和,皮肤之疾自愈[8]。故治疗痤疮脾虚湿蕴证应以健脾、调肝、补肾为宜,法用健运中焦、化湿清热、疏肝解郁,兼以温阳补肾,引虚火归元。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滋胃消痤汤联合针刺治疗。滋胃消痤汤中生地黄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入血分而清热凉血,为君药;牡丹皮、黄连、茯苓、白术、砂仁、藿香、附子、淫羊藿为臣药,其中牡丹皮、黄连清热解毒散瘀,茯苓、白术健脾和胃,附子、淫羊藿温阳补肾,佐以香附疏肝解郁;诸药合用,共奏养阴凉血、清热化湿、健脾和胃、疏肝解郁、温阳化气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地黄、牡丹皮、黄连有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茯苓、白术、砂仁、藿香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附子、淫羊藿抗炎,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香附镇静,抗炎,活血化瘀[9]。针刺取穴包括大椎、合谷、胃俞、脾俞、肺俞、肝俞及三阴交,以通阳补阴、活血理气、清热解毒、调畅中焦之气为主要治疗原则[10]。大椎是督脉与六阳经之交会穴,针刺大椎可通督脉,调六腑经气,祛邪热,疏通六阳经气;针刺胃俞、脾俞、肺俞、肝俞等背俞穴,以调整五脏六腑之经气,使失调的脏腑功能得到恢复[11]。针刺合谷以清泄热邪,调理阴阳经气,通腑理气,调畅人体气机,舒缓情绪;三阴交通肝、脾、肾三经,针刺该穴可调畅肝、脾、肾功能。研究显示,单用针灸治疗痤疮亦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12-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滋胃消痤汤联合针刺方案的观察组在临床疗效、皮损评分及舒缓负面情绪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用针刺方案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滋胃消痤汤联合针刺治疗痤疮脾虚湿蕴证,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舒缓其负面情绪。痤疮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须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辛辣、脂类、甜食等食物,避免熬夜,合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