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能力差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物流工程为例
2019-12-31刘志海刘涵彬
刘志海,刘涵彬
(山东科技大学 交通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1 引言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工程,既包含国家层面的政策,也包括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建设情况对不同专业研究生所采取的具体培养模式。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研究方向、学习倾向、努力程度和研究成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现如今单一的培养模式对发挥研究生的综合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探索研究生学习差异的根本原因,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梳理,才能找到针对不同研究生的最佳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徐新华等对针对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模式与机制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要具备探索科学前沿的能力,以及培养专业型研究生要提高实践能力的观点[1]。张蕾等分析了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原因,从改善导师模式和增强学术氛围方面提出了要求[2]。孙慧等针对物流工程研究生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入手,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课程和专业实践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秦薇敏等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行联系,分析其中矛盾的起源并提出解决办法,合理解决了科研和工作之间的矛盾[4]。宋志伟等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方式、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模式[5]。贺智龙等基于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分析了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提出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搭建新型研究生创新平台等多种解决途径[6]。
2 物流工程研究生培养现状
物流工程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物流装备、自动控制、路径规划、仿真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研究生的生源来源通常由物流管理、机械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组成。我校物流工程硕士点自开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数百名高素质的物流高级人才,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相比于物流发展的快速进步而稍显滞后,导致所培养的部分研究生在物流先进理念与技术、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物流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
(1)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力量没有大幅度增加。近几年物流工程硕士每年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该专业具有博士学历水平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少,且很多都进入阿里、京东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就业,导致招聘的本专业年轻教师偏少,导师数量亦没有大幅度的增长,这就导致了每个导师招生数量增加,精力分散。另外物流工程作为工程硕士的一个类别,并不是单独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导师往往还会招收与本学院相关的其他二级学科的研究生,这就导致了导师指导能力的分散。
(2)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模式是针对一个学科的所有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和专业能力提升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称。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课程学习和校企联合培养为辅,尽管学校有鼓励论文写作、专利设计、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奖励措施,以及相关的选修课程,但因为没有强制性以及部分学生的惰性,导致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并没有较大的提高。
(3)与社会融合度低,闭门造车现象严重。培养模式的单一限制了研究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对于物流这一快速发展的行业,传统的课程往往落后于实际的技术革新,书本中的知识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每年的上海国际物流设备展等参观实习中,部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缺少对于设备原理、控制方法、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的探究,毕业论文撰写中缺乏现场实际设计、控制等方面的经验,闭门造车,无法联系社会的实际需求,所学与所用产生脱节。
3 研究生学习能力评价因素
3.1 学习能力的定义
学习能力从字面上理解为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获取新知识、新理论并提高自身技能,狭义上的学习能力通常是指学习文化知识所取得收获的能力,广义上的学习能力是通过评价自身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因素来表达的。具体来说,研究生期间,学习能力是通过课程学习、企业实践、理论研究和竞赛活动这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因素来衡量的,学习能力既可以按照传统的课程学习的成绩考核进行评判,也可以通过竞赛奖励、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实践收获等方面进行评定。
3.2 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
评定学习能力有很多标准,具体到研究生培养阶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自主学习的行为,是与他主学习相悖的一种方式[4]。研究生需要不断通过自主学习才能提高专业素养,但是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去评判,只能间接地通过课程学习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来评价,这就导致了评价的单一化。为了从多个角度评价自主学习能力,把自主学习能力从专业课成绩、学习动机、自我控制、学习结果、学习总结、学习计划方面进行划分。除了传统的课程成绩以外,由研究生对自我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2)实践动手能力。物流工程硕士作为专业硕士,是工程硕士的一个授权领域,在培养模式上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点与学术型硕士有明显区别。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划分科技竞赛、企业实习两个部分进行评价。科技竞赛又具体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企业实习可以通过实习时长、实习企业规模、实习收获进行评价。
(3)创新创业能力。国家大力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能力是评价研究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当代研究生,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将所学所用投入到实际社会生产中去。创新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创业比赛、申报的创新创业项目、成立创业公司、参加创业培训等方面去评价。
(4)科研能力。作为研究生,科研能力是必备的能力,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理论功底的深厚决定了后期发展的深度。科研能力主要是通过论文发表、专利授权和科研项目三部分进行评价。科研能力应当作为研究生学习能力评价的重要标准。
4 物流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差异化分析
为了能较好的获取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思想状态、创新能力等,将所有评价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标做成问卷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在我校和开设本专业的相关兄弟院校共下发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 份。根据性别划分:男性163 人,女性137 人;根据学历划分:硕士一年级78 人,硕士二年级142人,硕士三年级72人,博士生8人。
4.1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
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专业课成绩、学习目的、自我约束、满意程度、学习总结和学习计划六个方面进行评价。专业课学习成绩由研究生管理系统导入,参与问卷的研究生中,专业课成绩前20%人数的占48.33%,前50%的一共占87.33%,因此本次问卷的填写群体为成绩较好的研究生,具备各种发展潜力。成绩统计图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成绩分布图
问卷中的300人学习目的基本一致,基本都是为了提高自我能力,见表1,为提高自我能力而学习的比例达到83.33%。在自我约束方面,见表2,只有53.67%的同学能够坚持自主学习。坚持自主学习的研究生比例远远小于希望提高自我能力而学习的研究生比例。
表1 学习目的统计表
表2 自我约束情况统计表
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见表3,只有20%的同学能做到经常进行学习总结,有71.33%的同学只是偶尔总结。虽然有53.67%的同学能够坚持自主学习,但是能够做到进行学习总结的研究生比例不足20%。见表4,有70%的同学是对自己的学习计划感觉一般或者不满意,计划性很强的研究生只占10%。
表3 学习总结情况统计表
表4 学习计划情况统计表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问卷中的300 名研究生成绩位于中游以上并且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想法;(2)对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计划性不强,自主学习效果不够好。
4.2 实践动手能力评价
科技竞赛是衡量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参考标准,物流工程类的专业竞赛主要有物流设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物流管理挑战赛、互联网+快递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竞赛统计表见表5。分析得出,大多数同学没有参加过科技竞赛,有60%的同学是没有参加过国家级及以上层次的比赛,有53.33%的同学没有参加过省级比赛及以上层次的比赛,有66.67%同学没有参加过市校级及以上比赛。参加过1—3 项比赛的居于少数,参加5 项以上比赛的同学不足5%。可以得到结论:这300 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偏低。
在调研的300名研究生中,共有120人参加过企业实习,180人没有参加过企业实习。参加过实习的研究生中主要集中在大型物流企业或相关企业,例如物流装备研发类的上海快仓、深圳奇诺动力、德马泰克,物流仓储规划类的上海天睿物流咨询公司,电商快递类的京东、苏宁和阿里巴巴,供应链管理类的青岛港集团。参加过企业实习的人中,有75%的研究生实习时间在半年以内,16.67%的研究生实习时间在半年至一年之间,仅仅有8.33%的研究生实习时间超过了一年。企业实习时间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实习时间分布图
在参加过企业实习的研究生中,对自己实现收获感到很满意的占到了41.67%,满意占到了16.67%,可以得到参加过实习的研究生同学基本都收获较多。实习收获分布图如图3所示。
图3 实习收获分布图
4.3 创新创业能力评价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方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技能都强于本科生,创业成功的概率比较大,300 份问卷中,有创业想法的占到33%,67%的同学没有创业想法,见表6,参加过创业类活动的同学约占20%左右,其中山东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校友扶持项目是参与度最高的创业活动,其次是青岛海尔的“日日顺”创客训练营,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也有部分研究生参加。真正有过实际创业经历的同学仅有11%,研究生群体中拥有创业想法的比例低于本科生,一方面是学术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年龄的增加导致创业激情的下降。创业想法没有真正投入到实践中,这个情况符合现在广大研究生的实际情况。
表6 创业活动参与统计表
4.4 科研能力评价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基本的能力,科研能力应当作为评价研究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参考。根据调查问卷,对科研感兴趣的共有190 人,占到63.33%,对科研无兴趣的有110 人,占到36.67%。对科研感兴趣的研究生占大多数,这与学习成绩较好是息息相关的。如图4发表论文统计,可以看到已经发表学术论文的占46.67%。如表7专利申请统计表,已经获得专利授权的人数为62,占到20.67%,人数更少。如表8科研项目申请统计表,没有申请过科研项目的同学占到了73.33%,占到绝大多数。综上所述,这300名研究生中,真正具备科研能力的是少数,仅仅占到20%左右,甚至更少。
图4 发表论文统计图
表7 申请专利统计表
5 多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通过对300份调查问卷的情况进行统计,对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分析,可以大致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生普遍有提高自我能力的愿望,但是自我约束较差,导致学习结果不好;(2)研究生普遍对科研怀有极大的兴趣,但是大多数科研能力较低,无法在科研道路上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3)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研究生的普遍重视,并且短时间的实践能够带来了巨大的收获;(4)创新创业思想在研究生群体中相对不活跃,参与相关活动的人数较少,但是少数同学能够真正成立创业公司。
针对以上情况,大致可以将研究生的培养划分为以下3个类型:学术人才培养;技能人才培养;创业人才培养。
5.1 学术人才培养
物流工程虽然是专业硕士,但是大多数的同学对学术抱有很大的热情,由于专业学位学习课程的限制以及本科生源的复杂性,真正具备科研能力的同学占少数,仅仅占到20%以下。这个群体的研究生自我约束能力强,学习目的明确,具备科研基础能力。
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大对这类研究生的物流理论学习培养,增设数值分析、高级运筹学、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等相关课程,延伸理论学习的深度,从更加广阔的角度引导科研方向,减少专业实践的工作量,加大论文写作的培训和基础研究。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分析自身物流学科的建设情况,将学术人才培养的方向纳入学科发展,学术人才的培养要对标相近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后期进行博士深造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
5.2 技能人才培养
根据问卷情况,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和企业实习的同学应当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同时有科研热情却不具备科研能力的同学也应当作为技能人才进行培养。这类研究生十分符合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即以解决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作为物流工程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一方面是技能人才占据比例高,另一方面是物流工程是以实际应用为主的交叉学科。
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以扎实的理论学习作为基础,根据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学都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但是无法真正用到科研方面,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紧密联系各企业,根据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联合培养,将研究生研究的方向进行分类,对接与本人研究方向一致的企业,实行切实有效的双导师制度,鼓励技能人才走出学校参与企业实习,将研究生所学应用到实际的物流发展中。课程上可以适当增设实践类的课程,比如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和物流装备课程设计,通过实践类的课程锻炼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以日后的工作方向作为主要切入点,巩固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导师和学校以行业发展的趋势为引导,加强技能培养。
5.3 创业人才培养
符合创业人才的比例大约占到20%以下,人群数量偏少,但是这类研究生参与过较多的创业类活动,并且具有广泛的人际交往和活跃的思想,具备创业的基础能力。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当积极鼓励这类人才参加各种创业类培训和比赛,学校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奖励和资金扶持,指定专业的创业导师。研究生导师应当积极推动研究项目产业化,让这类人才作为科研项目产业化的领头羊,积极参加各类创业活动,吸纳投资。
6 结论
对研究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可以得知研究生对于自我能力提高的重视程度较高,这是研究生良好培养的基础,差异化的培养模式能够针对每一类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提出最适合的培养方案。基于学习能力差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物流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完善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