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乐在海外的传播策略
——以《茉莉花》为例

2019-12-31任慧君陆绮婧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乐民族音乐音乐

文/任慧君 凌 怡 陆绮婧

1、引言

中国自2008年高铁通车以来,“四横四纵”线路已经完工,交通的便利带来了经济的大幅增长,截止2018年末,人均GDP 达到一万美元。中国的高铁在短短十余年发展迅速,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俄罗斯、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家纷纷与中国签署订单合作建设高速铁路。随着高铁技术的传播,我国也加大了文化软实力的输出。目前,我国已分别在154 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548 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建立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时为民乐在海外的传播搭建了一座座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民族乐团赴海外演出交流逐年增多,然而真正得到广泛关注的中国民乐屈指可数。西方音乐自汉朝传入中国之后,音乐类型诸如古典、爵士、流行、摇滚等层出不穷,在国内有较高传唱度的作品数不胜数。相比之下,中国民乐却未获得如此待遇。为什么中国民乐的推广如此艰难?笔者通过分析传播过程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给出更有利于中国民乐传播的方法。

2、中国民族乐曲传播现状

中国音乐如同中华民族文明一样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且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据史书记录,大约在7000年前,华夏祖先就能制作出骨笛和陶埙这样的吹奏乐器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日渐成熟,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体系逐渐形成。世界三大音乐体系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东方民族音乐文明,但民族音乐在推向世界文化的过程中屡屡受挫。

表1 是根央民族乐团自2000年至2019年间赴海外演出的官方记录统计结果②。中央民族乐团是海内外规模最大、艺术性最高的的综合性国家级民族音乐演出团体。中央民族乐团分别赴美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比利时以及希腊等地演出,十六年期间一共有14 场演出,平均每1.3年一场。其中,2000-2010年有七场演出,占总数的50%,自2010年官方记录的演出数量与前十年持平,也是七场。在国家国力腾飞、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中国民乐这一文化软实力应当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势走出国门,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民歌《茉莉花》一直是广大学者以及音乐爱好者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也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将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舞台的典例。

表1: 中央民族乐团21世纪赴海外演出汇总

表2:21世纪以来《茉莉花》海外传播的汇总

据统计,早在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首次演奏过民乐《茉莉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谭晶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过该民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于2017年出版了收录《茉莉花》这一中国民歌的专辑。表2 是二十一世纪以来《茉莉花》一曲在各大文化传播现场的应用的汇总,其中,在2002-2016 的 14年间,就有9 场大型活动,在美国、悉尼、维也纳、北京等地以《茉莉花》为主要元素传播民族文化。仅《茉莉花》这一首曲目在海外的演出记录总数几乎达到了中央民族乐团二十一世纪以来赴海外演出总数的3/4,足以说明该首曲目在海外的传唱度以及受欢迎的程度。

3、中国民乐向外传播的阻碍

《茉莉花》是极具特色的中国风民歌,在海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中国的其余大部分民乐并未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下面,笔者剖析了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3.1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

(1)音乐表达中的思想差异

几千年来,中国和西方一直秉承着不同的思维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认为礼乐对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而来③,即一个人从诗歌来启发自己的意志,最终通过音乐来塑造更健全的人格。在孔子看来,音乐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和顺的社会风尚。这种风气的形成有助于社会和谐。所以,从古至今产生了大量的名曲,在这些曲目中都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例如由《夕阳箫鼓》改编的《春江花月夜》,引子部分用琵琶来模仿鼓声,远近轻重表现的错落有节;筝和萧两种乐器旋律的加入,犹如江涛轻拍岸,好似一幅夕阳西下,暮鼓伴着微风的场景。高潮部分通过多种乐器的交叉配合,描绘出小船逆水而行,夕阳下渔人摇橹唱和的景象。结尾部分回归宁静,乐声渐渐舒缓,随着夜色的降临江面慢慢恢复平静,至此伴着一声轻锣,曲终。这首曲子还呈现了多种意境,每个场景所表现的意境既独立又合一。中国的艺术精神集诗画乐为一体,从中体现出“和”的理念。儒家思想提倡以“和”为贵,即讲究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的合一。从这首曲子当中,可以看出“和”的观念延伸到了音乐创作及表现当中。

西方国家在思想方面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音乐方面遵循严谨、理性的特点。18世纪创作出的音乐,带给听者清晰、安祥、平衡、抒情以及情感表现的节制。尽管教会不是主要的赞助者,但要求作曲家以当时盛行的世俗精神为其礼拜仪式而谱写的宗教音乐。比如,以施塔米茨《G 大调交响曲》为例,这一时期的音乐强调带有平缓的旋律轮廓的抒情性。不同于此前的音乐记叙手法,此乐谱的装饰音被完全的书写在谱面上,以此来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即不给演奏者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一时期的作品从记谱到演奏中,无不透露出理性及严谨的音乐风格。

在音乐表达上,中国音乐体现出“和”的理念,讲究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的合一;西方的音乐遵循严谨、理性及严谨的特点。

(2) 自然环境导致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这赋予了表现自然环境词语不同的内涵。同时,地理环境的差异又会引发文化上的特性与差别。这些差异都能够在言语中体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对英汉翻译有影响。例如,对中国来说,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东风”象征着春机,“西风”是寒冷的。而对英国来说,“西风”却意味着万物复苏,因为英国西边是大西洋,他们喜欢西风的温暖宜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到, “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可提到东风,就变成了: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Destroyer and preserve”④。 中国著名诗人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提到的“东风”与《西风颂》中的“西风”都预示着寒冷的冬天,但两首诗的表述大不相同。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都会衍生出如此千差万别的意义,更不用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创造出来的音乐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了。比如,在介绍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时,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写到:假设中国人还有一种音乐的话,这种音乐只能表达出他们尚处在横蛮、极端愚昧的无知中…东方人叫做音乐的货色我们最多称它是猫的音乐……⑤这说明柏辽兹因地域环境差异导致对东方音乐的曲解。

3.2 中西方乐理体系差异

乐理体系包含很多方面,早在先秦时期,音名理论已经初步形成,即“宫、商、角、徵、羽”。而在同一时期,西方还没有形成类似系统的理论。

在音程理论方面,中国民乐虽有三分损益和十二律理论,但却没有关于其关系的正式命名。而古希腊著名音乐理论家阿里斯•托克森在《音乐理论要素》中,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称作音程,并指出全音、半音和双全音可组成体系或音阶。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用琴弦的差异数比得出各种音程概念,如2:1 得八度音响等,并将四度称为协和音程。⑥

在记谱理论方面,资料显示最早在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民间艺人用斜行工尺“蓑衣谱”式记载了《茉莉花》,又名《鲜花调》⑦,如图1所示。

工尺谱是汉族的传统记谱法,在唐朝流传甚广。这种记谱法在当时便于学习民间音乐,现在便成为了我们研究和整理民族音乐遗产的珍贵资料。但是在现代乐团中,为了便于识别及交流,普遍使用简谱和五线谱。

然而在西方,这首曲子却是英国学者约翰•巴罗(John Barrow)用五线谱记载的Moo-Lee-Wha(为“茉莉花”的音译),收录在《中国游记》⑧Travels in China 第六章,如图2 所示。巴罗的《中国游记》一书在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助于西方人了解中国音乐。书中除了讲述巴罗对中国音乐的见闻和感触之外,还刊登了11 首中国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国音乐的缩影,该书的出版对中国音乐传向西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1 《茉莉花》工尺谱

图2.《茉莉花》五线谱

3.3 中西方听众喜好差异

(1)听众所在地区的风格差异

以美国为例,十九世纪末期非裔美国人创作出了爵士乐。该类型的音乐是非洲和欧洲文化融为一体的结晶,衍生出独特的美国音乐。首先,爵士乐强调个性,突出创新。其次,爵士乐是包容性的音乐,这种强调个性与包容都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所以美国人的风格,也是他们欣赏的音乐的风格。而在德国,彼得鲁奇卡在《荒岛音乐——德国的选择》中,针对德国的音乐界人士以及音乐爱好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你身处荒岛,在没有其它娱乐活动的情况下 你会选择什么类型的音乐陪伴你?随后的结果显示,有八位作曲家被提到两次以上,诸如舒伯特、巴赫、贝多芬等等古典作曲家。由此可见德国人对于古典音乐的执着与喜爱。⑨

与爵士乐与古典乐相比,中国民乐风格迥异,追求“和”中之美的民乐给人带来婉转、空灵的美感。例如阿炳的音乐,他的信奉“儒家”的人生,他的认知体系是汉语中的吴语方言,他的格调是江南音乐文明风格的属性......这些因为不被外国听众所熟知,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喜爱的音乐风格相悖,难免成为传播路上的阻碍之一。

(2)听众所在地区的历史差异

从人类伊始就有战争的存在,尤其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战争对于音乐传播的作用也不可忽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战败国日本等国家在接收外来音乐时,音乐的本身不能够掺杂太多的战争色彩。此前有学者指出能够采纳“变体受容”这一方法,即指他人在接受中国艺能传播的同时,依照自己的审美观,用自己的习惯性音乐艺能表现手法对之进行改造,而使之“琉球化”⑩。 然而这一方法直接改变了音乐的原创性,无法达到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4、民乐传播方式和策略

4.1 使用“注释”翻译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向外传播时,听众(或观众)对民乐意境的理解是一个难题。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地理因素,可能会使受众者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在传播的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注解,这样不仅能使西方听众(或观众)更好的理解该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意境,也更有利于民乐的传播。⑪

以《茉莉花》为例,这首曲子在流传过程中变化多样,这是因为结合了所传入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比如江南的《茉莉花》属于小调,降b 徵调式五声音阶,采用以级进为主的旋律。它节奏整齐划一,既没有山歌一样长短不一的句式,又没有明显的律动。此外,其含蓄的旋律音调也体现了江南水乡柔美的风格,这些特质都可以以画外音或者添加视频的字幕注释的方式体现出来。再比如《茉莉花》传播至北方地区时,结合当地的风俗也做了改变:歌曲的旋律上下波动的幅度很大,在柔和的旋律中表现出热情与开朗,放宽的旋律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当《茉莉花》在海外传播时,可能会让外国听众产生疑惑:为什么完全相同的一首曲子会因为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版本?这其中是有哪些不一样的文化历史背景?所以,在一场音乐会主持人报幕的过程中,或者节目单的印制当中,适当的加入“注释”的翻译,我们便能很好的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或听众),有效避免观众(或听众)因对乐曲理解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必要的情绪。

4.2 发掘传播使者

中国民乐在传播中,首先要锁定传播对象。来华的留学生、外教或外籍在华人士可以作为首要的传播对象。他们既是中国民乐的受众体,又是将民族音乐推广向国际舞台的使者。除此之外,其他国家的汉语爱好者也可成为传播的对象。截止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 所孔子学院和1193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近二百万人。“汉语热”为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带来很大的契机,我们应当利用孔子学院的平台,向世界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⑫

许多来华留学生并不是为了学习汉语而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慕名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倘若在留学生的课程中加大文化方面的比重,这会获得良好的效果。比如近年来各大高校的留学生对民族音乐方面的授课和讲座兴趣颇高,还有一些学生在民间拜师学习乐器和戏曲表演。由此可见,开设民族音乐的相关课程并且举办有关民乐的演艺活动能够有效的扩大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4.3 提升译者能力,培养音乐翻译方面人才

翻译工作是由译者来完成的,译者的文学素养、表述及规范能力、语言功底以及音乐素养都是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汤亚汀先生提出音乐翻译工作者需要具备同时具备英语和汉语的语言能力、广泛的知识面、扎实的音乐基础和文字翻译转换等。左勉先生指出,在专业技术层面上,从事音乐文学翻译工作的应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音乐专业知识以及优秀的中文水平。⑬不难看出,以上各类提法的共同点正是在于对中外语言转换能力的要求和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扎实功底的需要。

其次,外国语言的高水平可以确保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避免错误或失误。这里的外国语言不仅包括词汇量、语法、句法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外国文化感知的综合能力。

再者,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乃是音乐文献翻译过程中学术水平的根本保障,即一个不懂音乐的人,无法理解音乐漫长发展历程中的演变与延伸,又怎么能准确的阐释音乐文本的原意?任达敏先生曾举例,在中世纪时期还没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概念。在翻译中世纪有关词语时,“large, long, breve”等是不能仅仅直译为 “最长音符,长音符,二全音符”,准确的翻译是“最长音符,长音符,短音符”。⑭然而,在音乐院校中,学生多年注重专业技术的训练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积累,这对音乐文献翻译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当今的高等音乐院校应当调整方向,即重视专业素养训练的同时,理论知识也不可忽视。理论知识与翻译技能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将民乐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5、结语

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民族音乐作为一个媒介,更应该在当代音乐学人的手中闪闪发光,而不是逐渐被世界流行音乐的盛行所泯灭。⑮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消化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华和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使用“注解”翻译,有效避免西方观众(或听众)因对乐曲理解的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培养传播人群,如来华的留学生、外教或外籍在华人士能够作为首要的传播对象;提升音乐翻译者的翻译技能,增加中外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要求和具有音乐专业知识的扎实功底, 这样就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青睐中国民乐。

备 注

①包美荣.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教学与研究.2016(1):4-6

②百度百科.乐团辉煌历程.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央民族乐团 /2215793?fr=aladdin

③孔子.论语▪泰伯篇.论语.[M].春秋时期

④雪莱.西风颂.吕一奇, 编译.雪莱诗集[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14.

⑤[法]达尼埃卢《对亚洲音乐是轻视还是尊重》.俞人豪译.[M].载中央音乐学院《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81年1-6 期连载

⑥张巨斌.中西方音乐历史演变的差异比较.[J].历史教学.2012(4):58-64

⑦北京奥运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解读:《茉莉花》的流传史[N].齐鲁晚报,2008年08月22日,(B03)

⑧Barrow J.Travels in China[M].2nd ed.London:For T Cadell and W Davies, 1806.

⑨[德]彼得▪鲁齐卡译者:朱甫晓.荒岛音乐:德国的选择.[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⑩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传播内容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变”与“不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3):95-99

⑪崔健.论电视媒介下的音乐价值传播.[J].中国文艺评论.2019(3):68-74

⑫刘翠翠.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9(1)

⑬汤亚汀.音乐翻译专业与音乐学:若干问题漫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3-6

⑭任达敏.陷阱重重的音乐文献翻译.[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6):16-23

⑮陈书录.中国民间歌谣文学经典化的路径与价值.[J].河北学刊.2018(1):92-97

猜你喜欢

民乐民族音乐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草原风 中华情 内蒙古民乐新作品音乐会
民乐国祥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音乐
我,民乐高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