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下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探讨
2019-12-30张宏
张宏
摘 要:自2015年国家“互联网+”战略实施以来,“互联网+”教育的推进使我国教育生态发生了极大改变,智慧教育的快速发展、智慧校园的逐步普及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带来的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培养的新变革,针对当前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培养存在的瓶颈,提出了“互联网+”视野下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技术管理者 专业素养 培养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开始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1]“互联网+”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通过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将“互联网+”列入国家战略。[2]“互联网+教育”必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催生出各种新的教育形态,倒逼“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改变教育生态。
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政策方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规划者与建设者、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普及的组织者与推动者、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科学创新发展的管理者与评估者。[3]毋庸置疑,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学校“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成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在“互联网+”视野下探索提升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对开展智慧教育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视野下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新变革
(一)“互联网+”带来的专业理念新思维
专业理念是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的灵魂与方向。“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互联网思维正极大地促进专业理念的变革。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一是用户至上思维。教育的“用户至上”,实际上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反对技术至上。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习的体验性。二是跨界融合思维。互联网形态的跨界融合思维映射到教育领域,是指从一种学科到另一种学科之间多视觉、多层次的融合。[4]“互联网+”背景下,跨界融合的形式包括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学校与学校的融合、学校与社会的融合,这种跨界融合,打破了学校、学科、专业的界限,带来教与学模式颠覆式创新的空间。三是利益共同体思维。“互联网+”的利益共同体思维,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对于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而言,利益共同体思维就是借助多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用“跨界、整合、互利、共赢”的核心价值观服务于广大师生。四是大数据思维。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写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5]。”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因此,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要有大数据意识,掌握数据采集、加工的方法和技巧,利用大数据洞察教学行为、完善质量管控、推进智能决策、促进教育评价、助力智慧教育,为保障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治理水平、重構教育评价方式奠定基础。
(二)“互联网+”带来的专业知识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极为广泛,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必须拥有更加丰富、多元融合的专业知识。一是要有适应“互联网+教育”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生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为出发点,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元化技术广泛使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实践活动开始发展,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创新不断出现,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要具有能够适应的这些新变革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二是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学科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专业技能充分发挥的保障,“互联网+教育”带来的知识获取革命倒逼课堂教育结构的变革,也迫使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满足“为学习服务”的需求。三是要将信息技术知识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在开放、融合、跨界的“互联网+”时代,靠一门学科已经很难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运用跨界融合思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会贯通,将成为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三)“互联网+”带来的专业技能新要求
“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专业技能除了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如信息的获取、辨别、加工、交流、共享和分析能力外,有以下的新要求:一是信息化创新能力,即用互联网思维研究和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过程评价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和教与学模式创新的能力。二是信息化管理能力,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要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目标规划、创新发展、行动策略和团队建设等管理工作,用“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实现过程管理与反馈,增强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信息化专业发展能力。“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需要不断的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和提升,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信息、制定和开展教研科研活动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记录并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二、当前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培养存在的瓶颈
(一)专业课程建设相对薄弱
我国试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定义不够清晰,借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校管理者)》中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界定来看,教育技术管理者不光包括校长等学校领导,也包括涉及教育技术管理的相关部门的中层干部。[3]当前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进行的专业培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习者身份定义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三是课程内容不够新颖,不能适应“互联网+”的发展。
(二)传统班级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适应“互联网+”管理人才培养需求
当前针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各类培训,主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仍是班级授课制,远程教学、分组教学、协作教学等形式占比较少,难以发挥作用。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存在组成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兼顾工作、生活与学习等问题,导致过度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效果不佳。
(三)现有评价体系不足以满足“互联网+”时代要求
当前针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各类培训往往只是通过签到、完成作业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完全由教师为中心,缺乏学习者参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反馈。这样的评价方法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不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难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学习者专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三、“互联网+”视野下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推进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专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要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好需求调研,掌握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了解在工作遇到的难点与困惑,了解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内在需求;二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需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与内容;三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高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以模块化组装配置课程,更好的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碎片式学习和发展性学习的需要;四是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增强课程资源建设。杭州市江干区自2018年起开始启动“后勤管理干部一人一专长培训工程”,针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推出专业性培训课程。除了理论课程外,已陆续推出了精准教学实践、学习空间应用、案例设计、方案制作、评标实务等多门实践性课程,受到学习者广泛欢迎。
(二)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
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主体意识强烈的成人学习者而言,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对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培训要改造以班级授课制为标志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将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互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合作学习、分层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去。杭州市江干区的做法一是强化合作学习,以区教育技术管理大组的成员作为合作学习的小组组长,采用工作坊的方式开展活动;二是开展混合式教学,学习者首先带着问题利用教学资源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集中解答、师生互动、分组讨论、世界咖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目标;三是关注层次化,由于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年龄、学科、知识结构的差异,教师通过关注学习者线上学习的情况,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差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三)开展多维度多主体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专业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培训应当依据个性化学习成效的标准,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通过课前线上学习评价、课中学习评价、课后学习效果评价三个维度,由学习者、合作学习成员、教师等多主体参与,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与效益做出判断与评价。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理念下,学习成效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正视学习者的个体条件,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获得的成长和发展,从而使教学评价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教学效果符合个性化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的新做法包括利用云平台开展线上学习评价,利用即时交互工具和APP等开展移动式同伴和自我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3]孙祯祥.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者的责任与素质——读《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校管理者)》想到的[J].现代教育技术,2005(04):73-75.
[4]刘洋.“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学前教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7):90-96.
[5]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數据时代[M].盛劳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