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个不过分越界的引路人

2019-12-30程丽华

当代工人 2019年23期
关键词:出力英子中国式

程丽华

爹不出力 妈用蛮力

有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前几天和我吐槽:“现在孩子们的家庭教育,要么是爸爸妈妈两人都不管,直接把教育的压力推给老师;要么就是爸爸习惯性缺席,把教育压力推给妈妈,妈妈又太过强势,不会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后一种家庭是最多的。”

是的,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大多数都存在这种通病。看黄磊、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小欢喜》,其中乔英子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例子。乔英子成长于一个离异家庭,父母没离婚之前,英子也是由妈妈宋倩一个人带大的。从小,爸爸乔卫东就没对英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教育有过什么帮助。剧中,一段英子和母亲吵架的场景让人泪目。英子说自己学习压力大,才会逃课,妈妈宋倩听了,眼泪就夺眶而出,她也委屈:“我压力不大呀,都是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

中国式的妈妈,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没关系。哪怕丈夫缺席,也能以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给孩子提供最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国式的爸爸,却习惯了不出力。哪怕偶尔出力,也像是“诈尸式育儿”,不仅没带来任何帮助,还给孩子和妈妈添乱。比如乔英子的爸爸乔卫东,孩子进入高三,当爸爸的终于知道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于是,出钱给孩子买喜欢的玩具,用讨好孩子的方式和孩子亲近,还一味放任孩子玩耍。最后,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让孩子和妈妈之间产生了对立的情绪。

“爸爸”代表着责任和荣譽

古语有言:子不教,父之过。更有研究表明,爸爸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长中的参与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力越强、越有责任感。没有哪个孩子希望父亲在他的生活里,是几乎消失不见的。要知道,“爸爸”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代表着责任和荣誉。一个不出力的父亲,怎能培养出一个优秀健康的孩子?更何况,爸爸的不出力,只能逼得妈妈用蛮力。

央视跟拍式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叫“锡坤”的孩子。因为爸爸在外地工作,陪伴孩子成长的,都是妈妈。她每天为锡坤的生活和教育操碎了心:孩子想当科学家时,她马上买了实验材料,却又担心他专注科研,以后人际交往会不会有问题;孩子迷上魔术,她一边找培训老师,一边焦虑孩子的未来,长大后靠魔术没办法养家……

锡坤长到12岁时,开始对妈妈的教育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有一次,妈妈为了让孩子有集体生活的经历,便给他报了英文夏令营。夏令营结束时,锡坤却临阵逃脱,打算放弃最后的汇报演出机会。妈妈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夜赶到营地,不断地对锡坤劝说和施压。记者采访锡坤时,他说:“是我妈妈让我去表演的,她给我争取的这次机会,我是被逼的。”他还说:“我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离开我。我不希望她一直看着我。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不想丢人。”

孩子们其实清楚得很:知道妈妈对自己的付出、知道有些机会来之不易、知道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可这,并不代表孩子就只能兴高采烈地接受,要知道,没有哪个孩子希望生活里只剩下学习,就像没有哪个大人希望生活里就只剩下工作一样。

太过用力的教育,教不出聪明独立的孩子;毫无章法式的蛮力逼迫,也只会牢牢锁住孩子生命的可能性;性格里藏着胆怯、眼神里含着孤独,一边渴望自我独立、一边又习惯性依赖父母——教育需要的是良性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和逼迫,哪怕为了孩子好,也要把握好分寸,做个不过分越界的引路人。

妈妈不该事事都管,爸爸不该事事放手。教育孩子的路上,一家人各司其职:既要一起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充分的亲密和尊重,也要懂得适时和孩子分离,一个不缺爱、不缺理解和信任、不缺自由空间的孩子,才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希望。

猜你喜欢

出力英子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独臂作家之死
一种可控震源出力的近似计算方法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另类行为
“止”字变合体
浮世绘
鲜花好看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