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贺为何不能考进士
2019-12-30张崇琛
张崇琛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号称“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诗佛”王维齐名。其著名诗篇,如《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流传千古,至今脍炙人口。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科举制盛行的唐代,却终生不能考进士,这是为什么呢?事情还得从古代的避讳制度说起。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便采用一定的办法进行避讳。历代避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改字。古代人凡遇到与君主或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即改用同义字或近义字。这种方法的使用最为普遍。如汉高祖名邦,即改“邦”为“国”;汉文帝名恒,改“恒”为“常”;汉景帝名启,改“启”为“开”;汉武帝名彻,改“彻”为“通”;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系”、改“民”为“人”;唐高宗名治,改“治”为“理”;清圣祖名玄烨,改“玄”为“元”、改“烨”为“煜”等。这是避君讳。除避君讳外,古人还要避家讳。如淮南王刘安之父名长,刘安便改“长”为“修”;苏轼祖父名序,苏洵改“序”为“引”,苏轼又改“序”为“叙”等。
也有不取同义词或近义词而直接改为“同”者。如《史记·赵世家》记:“(赵)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史记索隐》注:“按《战国策》作张孟谈。谈者,迁父之名,迁例改为‘同。”这就是说,司马迁凡遇到与自己父亲司马谈名字相同的字,即一律改为“同”。
二是改音。这种方法用得较少。如秦始皇姓嬴名政,人们为防与“政”同音,便读“正”为平声,音zhēng,于是夏历的正月便读为zhēng月。又如孔子姓孔名丘,古代的读书人在读到孔子名字的时候,也往往要回避“丘”字的读音,而读“姓孔名某”。
三是缺筆。即遇到该避讳的字少写一笔。如将孔丘的“丘”字写成“”,李世民的“世”字写成“”,宋真宗赵恒的“恒”字写成“”,玄烨(康熙)的“玄”字写成“”,弘历(乾隆)的“弘”字写成“”,“历”写成“”等。
四是空字。如唐代避李世民讳,便将徐世勣改为徐勣,将王世充改为王充等。
上古不讳嫌名,对于音同或音近而形不相同的字可以不避。三国以后,嫌名也要避了。隋文帝杨坚父名忠,便改“侍中”之官为“内史”。甚至自己的官职名称也不能与祖讳相犯。如父、祖名“中”便不能做“中书令”,父、祖名“尚”便不能在尚书省任职,父、祖名“扬”的便不能做扬州太守,父、祖名“华”便不能任华阴县令等。如有隐瞒,一经查出,就要受处分。而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进士的“进”与“晋”同音,依当时的避讳制度,当然也就不能考进士了。所以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21岁的李贺参加完河南府试并以优异成绩准备赴京参加进士考试时,排挤他的人便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为由,使他无法应试,从而堵塞了他的仕进之路。虽然大文豪韩愈为之辩解,也无济于事,可见唐代避讳制度之严。此后,李贺便只能做一些卑微的小官,心情抑郁,27岁便英年早逝,成为中国避讳制度的牺牲者。
而避讳制度的危害尚不止于此。避讳还造成了语言上的混乱,从而为后人阅读古籍带来了不少麻烦。后人在阅读某个时代的文章之前,必须先了解当时的避讳制度,然后才能知道某些词语本来用的字是什么。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理乱不知”实即“治乱不知”,柳宗元《捕蛇者说》之“观人风者”实即“观民风者”,等等。更为严重的是,某些朝代所刻古书,为了避当世之讳,竟连古代的一些人名、书名乃至词语也都改了,令人啼笑皆非。如汉代人的书中将禹的儿子启改成开,将微子启改成微子开,将田恒改成田常,将蒯彻改成蒯通,庄助改成严助(避汉明帝刘庄讳)。汉乐府中有《昭君怨》等诗,晋代郭茂倩编写《乐府诗集》时,为避司马昭讳,便将昭君改成明君(又称明妃),直到北宋王安石作《明妃曲》时仍沿用。唐人的书中将先秦时期的著作《世本》改为《系本》,将《史通》的作者刘知几改成刘子玄(避李隆基讳而改称字)。宋代,甚至连人们常吃的蒸饼,也因避宋仁宗赵祯讳而改称炊饼,《水浒传》中武大郎所卖的炊饼实即蒸饼,亦即馒头。到了清代,则不但将王士祯改成王士正(避雍正帝讳),将刘子玄改成刘子元,而且凡古书中常见的“玄鸟”“玄武”“玄黄”中的“玄”字,也一律改为“元”字。
这些被改过的字,经过改朝换代之后,有些又被改了回来,有些则未改。到底哪些是改过的,哪些是没有改过的,这又成了校勘学上的一大难题。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其句中的“民”字原本作“人”,有人便以为“人”字是避李世民讳而改,于是又将它恢复成“民”字。殊不知此字唐人并未改过。《离骚》中像这类“人”改为“民”、“民”改为“人”的事例很多,有些连专门的校勘学者也难以判定。
古代因为避讳也闹过一些笑话。如宋代的田登便是一例。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田登做郡守时,“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他手下的吏人为了报复他,便借上元节放灯之际,写出一则“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的告示,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俗语的由来。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陆游虚构的一则故事,实则田登确有其人,他为官的地方就在宋州,在北宋时名南京,即今天的河南商丘,时当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据宋庄季裕的《鸡肋编》说,告示出后,田登即遭言官检举而被罢官。
至于有人试图从避讳的角度去索解古诗创作中的一些现象,如谓屈原之不咏梅与杜甫之不咏海棠,均与其母亲的小字有关,则有点儿近乎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