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宅江村
2019-12-30
寨民依山就势建房,房屋讲究瑶寨整体,从山脚叠上山腰,甚至叠到山顶,层次分明,民族风格独特,寨中有10排整齐划一、层次分明的吊脚楼,类似这样规模宏大的吊脚木楼群,在桂北乃至整个广西都为数不多。9条整齐划一的青石板巷道,透露出其古朴沧桑的气质、清新别致的风格。瑶寨保留着屋屋相连、排排相靠的干栏式建筑,当地寨民称这种屋屋相连的干栏式建筑为“同心楼”。从远处看,“同心楼”是个整体,像一座较长的“全楼”。一座座“全楼”连成“同心楼”,“同心楼”又沿等高线层层而上,俨然一个“同心寨”。 居住在“同心楼”里的寨民是同一宗族,虽然各自成家,但不愿分开,彼此间感情深厚,因而瑶寨虽历经三百多年,但“同心楼”的建筑特色依然保留下来。
瑶寨建筑传统风貌整体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保存,现存传统建筑成片集中,依山傍水,坐东朝西。村落现存居民建筑60座,鼓楼1座,古亭1座,建筑类型受地理环境影响,为干栏式的吊脚楼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建筑面积占全村总建筑面积的95%,大部分寨民仍居住其中,经常得到维护和修缮,部分建筑屋顶因冰雹损坏而用红色沥青瓦翻修。1980年以后的建筑少,分布在传统建筑群外围。村落周边环境保持良好,与村落和谐共生。
村民先祖邓法金,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广东韶州府罗川县经洞庭湖、兴安、义宁县丰山村等地,最后迁徙到现在所居住的位置。经过300多年的开荒种植,人口繁衍,逐步形成了今天规模的村落。
现存传统建筑造型、结构、材料、装修装饰等具有典型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建造工艺独特,建筑细部及装饰十分精美,工艺美学价值高。
鼓 楼
瑶寨鼓楼位于瑶寨西北向高地上,砖木结构,建造工艺独特,具有传统建筑特色。鼓楼共有三层,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一至二层,伞形宝盖顶,覆以鱼鳞瓦片;顶部下面与中部连接的地方,围以木格或累积角形木板,好似密集美观的蜜蜂窝,千眼万孔,排列有序;中部呈密檐式的层叠,形似宝塔;楼檐有六角,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其密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整齐美观,巍峨壮丽。下部是结构坚固、宽敞实用的楼底,内外由杉木柱支撑起一座大厅堂,厅堂四周围以栏杆。内部装饰非常讲究,楼顶、檐角以及封檐板下,都装饰着精美的彩塑和绘画。站在楼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条木横穿直套,纵横交错,扣合无隙,结构严密,牢固结实。鼓楼的外貌,既有宝塔之宏伟英姿,又有楼阁的秀美,蔚为壮观。当时鼓楼有五大作用:第一,鼓楼是瑶族瑶寨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族群藉以取得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无字招牌;第二,鼓楼是议事场所,寨内大事小事都在鼓楼里议定;第三,鼓楼是寨民文化娱乐的场所;第四,鼓楼在当时也起到了报时的作用;第五,鼓楼亦承担了防御警戒的作用,每当鼓楼守卫者发现有敌人入侵时,就会敲响大鼓以召集寨民守卫。
半山亭
瑶寨半山亭位于寨子东侧后山半山腰,为六角亭,伞形宝盖顶,覆以鱼鳞瓦片;呈密檐式的层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整齐美观;左右对称,檐翘回卷,做工精细,皆以当地杉木为材料。半山亭为寨民进山休憩避雨之用,从建成至今,见证了整个寨子的兴衰,目前仍旧在使用中。
吊脚楼
瑶寨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村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风格,自由选择取柴用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点,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梁、壁、门窗、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格局自由,富有情调,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流通,是瑶族村民传统居所。木楼建造结构严谨,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以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榫卯嵌合,非常牢固。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瑶寨吊脚楼多为两层。第一层为牲圈或用来堆放杂物;第二层为饮食起居的地方,设有卧室、堂屋、小隔间等;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第二层的小阁楼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