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误区反思
2019-12-30王鑫
王鑫
摘要:对于我国2012年11月份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条例》(试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其建设进入完善阶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步入了一些误区,导致单位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其效果却很不理想,内部控制职能仍不能有效发挥出来。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误区;反思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企业推行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但对具有国家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目标则是达到社会公共服务的利益最优化,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可以按照一般企业的要求规范。对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政府机构明确其目标是保障政府正常运行,同时其效率也要不断提高,而且行政事业单位要确保提供给政府机构有关报告的合法性。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误区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只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行政事业单位才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之中。但是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在实际工作进行时,出现照搬外界的内控机制等不切实际的现象。有的单位通过聘请外部机构帮助单位评估设计内控制度,但是在建立完成后,行政事业单位认为内控建设已经完成,便将其放置一边,这种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阶层、员工等内控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了解。事实上,内部控制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需要随着国家政策、外部环境、单位的发展等因素进行调整。
(二)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当前阶段,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具备一定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内部控制的重点无从体现。首先,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不相容、明确的分业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职位安排上受到人事紧张、编纂的制约,使职位安排不合理,造成行政审批制度不够完善。其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方面容易出现权力现象,一些重大事项审批上有资金损失和超额损失等风险。还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制度日益弱化,很多单位的预算都没有具体的项目,造成单位过于注重支出,忽视评价的现象,缺乏有力的约束。再有,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不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相关的信息获取和传递都存在一定的阻碍,出现信息失真等情况,而且耗费较多的人力在有关工作上。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同级别工作不能有效区分、对于不相容的工作不能严格分离控制[1],导致在进行一项工作时容易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别是在收支的管理上。很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并不关注,使其很难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发挥不出应有的职能。
(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实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管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努力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是难免出现监管不力的情况,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有关人员职责不明确,其工作主要停留在一般的财政收支等经济事项上,不能对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没有建立相关的检查监督机制,致使利用白纸抵费、虚构业务费用等非法挪用资金的现象产生,导致资金浪费的情况。这些都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具备有效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所致。
三、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相关建议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前提就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有足够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因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执行需要单位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所以员工内部控制意识的树立也不能忽视,单位可以将内部控制融入到单位文化中,或者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让每个员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中。
例如,安徽省淮北市财政局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财政局的有关领导就对其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内控委员会,由局长、党组书记担当主任,班子成员担任副主任,而且建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各业务负责人为成员的内控评价领导小组,对全局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全面负责。其次,局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展开探讨,并一再强调推动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都对淮北市财政局的内部控制建设起到有力作用,推动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高效建立。
(二)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把控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及时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及质量进行评估,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高效执行。在评估的结果中必须将内部控制制度的流程是否合理、相关系统是否有效如实的反映出来。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组织各部门的代表或者聘请具有较高专业性的外部团队进行相关的评估工作。同时,在组建内部控制评估团队时要注意团队成员的素质能力,团队成员应该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内控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评估应该通过实际操作的形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风险点、过程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客观的评估,并且从整体出发,准确发现其中的不足,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三)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管理
有效的监督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切实执行的动力。一旦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失去监督便会产生盲区,相关工作就会失去约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时可以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主、法制的观念,让其积极参与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工作中,构建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的监督氛围,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更加透明化、规范化。这样可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发挥其职能,也能及时意识到单位運营中的漏洞,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风险发生的概率。
要想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力度,行政事业单位就必须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效的结合在一起[2],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内部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把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组织到一起,成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对单位日常运营进行审计考核。外部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充分运用金融部门、税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等其他有关部门的评估结果,实现强而有力的监督管理。
(四)行政事业单位要注重培养财务人员的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是组成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部分,财务人员素质能力的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注重财务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主要是进行资金的使用、财务预算、有关项目的收支款等工作,这些与单位内部控制息息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相关知识、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拓宽员工的知识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便于其更高效的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也可以派遣相关的财务人员深入到其他部门,了解各部门的财务状况,财务部门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保证相关工作的精准性。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有关的奖惩制度,对积极参与并取得成效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于消极对待的人员给出相应的惩罚,促使员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且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
四、结束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应该做到严格把控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视程度,并且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管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财务人员的素质。只有充分做到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才能顺利走出误区,有效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崴.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误区反思[J]. 财会月刊:上, 2017(3):48-52.
[2]刘广锋.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误区与对策分析[J]. 北方经贸, 2017(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