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扶贫

2019-12-30刘韵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园所幼教导师

刘韵

从2017年6月开始,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和学前教育杂志社携手开启了“精准扶贫:农村学前教育定点帮扶计划”,通过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提升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几年的探索,我们完成了50余次现场集中式教师培训及15次在线分享,为县域内众多无学前专业背景的一线教师补充了学习机会,包括国培、省培没有覆盖到的部分教师,使他们有机会观摩优质课,学习先进的幼教理念,与导师交流答疑,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本文试图梳理项目经验,呈现问题、解决方案及反思,希望能启发同行,以更好地设计并组织农村教师发展项目。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形式多样的专业学习,包括参加现场培训、网络学习、研讨会、小组或同伴学习、跟岗学习、导师指导、自我学习(阅读、反思)等。每种学习方式适用的场景不同,下文将分别探讨我们在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集中培训难以满足不同专业能力

教师的不同需求

为了与各个县域内的幼师群体建立联系,使学习者和培训者互相熟识,在项目初期我们会开展集中式现场培训。现场培训一次可以覆盖较多教师,且为地方教师提供了面对面与培训者互动的机会,便于后期持续开展网络培训。

在设计培训内容时,首要考虑的是培训对象是谁?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对症下药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者的问题。然而,经过在幼儿园一线多年的走访,我们渐渐明白,农村幼师不是单一画像的群体,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教学经验和培训经历,教龄、工作岗位、学历、班额大小、园所地域(县、乡镇、村)的不同,都会导致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不同的专业困惑,各自需要弥补的专业短板不尽相同。笼统地将某个地区的老师召集起来,不加区分地开展一场培训,其效果难以评判。

举例来说,乡镇、村级园的老师和县城园的老师面临的问题有共性,但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县城公办园和部分乡镇园的优秀教师有更多机会接受专业培训,对先进的幼教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较快地接受新事物。而在发展更为滞后的乡镇和村级园所,教师通常缺少学前教育专业的系统训练,又没有有经验的导师指导,甚至园里也没有充足的材料开展区角活动,这些一线教师很少开展游戏化教学。由于县城园所的幼儿家长素质相对较高,能够理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而乡镇和村级园的家长通常期望老师教幼儿写字、算术,家长群体的不同也给园所的教学方式造成影响。乡镇和村级园老师往往更需要领导层来解决整个教育生态的问题。

此外,村级幼儿园教师多数带混龄班,班额有大有小,少则10人以内,多则几十个孩子,教师面临巨大的教学压力。我们在贵州遇到,有的教师甚至一人带40个孩子,挑战可想而知。而北京等发达地区的老师很少有带混龄班的经验,也很少有一人负责大班额的经验,难以为村级园教师支招解惑。

解决方案

为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我们在培训设计上力求做到分层次。目前我们主要开展了3种形式的现场培训和指导。

第一种是针对广大一线教师的送教下乡普及式培训,内容包括五大领域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相关内容)、家园共育、保育工作、区角创设、游戏化教学、户外自主游戏、区域活动材料的制作与投放等。培训者多为北京等地的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形式为“实操+理论”的集体讲座、案例展示、情景模拟、观摩课及互动答疑。目的是让一线教师在动手操作、教学观摩及案例分析中深入理解并掌握理論知识和实操技巧。目前这类培训每次覆盖县、乡镇、村的几百名一线教师。

第二种是针对地方骨干教师的主题式工作坊。内容涉及园本特色课程构建、教研内容与教研方法、游戏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生活中的数学、STEAM等。专题工作坊一般每次覆盖30~60名教师,以小组体验活动和专题研讨为主,它让学习者相互间得以深入交流、碰撞思维、分享经验。在互动研讨中生成的学习成果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可以被学习者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工作坊要求每个学员主动思考、讨论和分享,提升了参与感,培养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第三种是入园指导。深入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实地走访,不仅能帮助导师熟悉地方幼教的发展情况,还可以使地方幼儿园得到导师的一对一指导。在每次集中培训前,我们会安排导师入园指导。导师可以随时针对观察到的问题与园长交流,提出改进建议,共同探讨园所的发展策略等,达到了一对一定点帮扶的目标,并有利于形成长期的指导帮扶关系。另外,在走访过程中,项目组也会组织一线教师和导师座谈,请导师面对面为老师们答疑解惑。

在筹备不同形式的培训时,项目组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送教前期,我们通过微信或QQ群发放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收集老师们对某一专题的理解与困惑。在收到反馈后分析整理,与导师共同探讨、打磨培训内容。在培训现场,项目组发挥桥梁作用,为导师补充农村幼教发展的背景信息,帮助导师理解一线教师提出的问题背后反映的真正困难。送教后,项目组及时收集问卷反馈,整理老师们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与导师复盘,为改进下一次培训做准备。同时,我们也关注教师们提出的未及时解决的问题,后续通过在线答疑、专题分享、转发优质文章等方式回应。

TIPS

线下培训管理经验

● 培训时长1~3日为宜,每次最多涉及2~3个主题。

● 地方教师期待导师展示高水平、有新意的观摩课。观摩课后,导师要说课、评课,分析活动目标、目标实现情况、活动设计灵感与思路,并答疑。

● 专题培训多以参与性、互动性强的工作坊形式开展。

● 讲座式培训要多案例,多示范操作、演示。理论讲解部分避免枯燥说理,要结合案例、视频分享。

● 每日培训留出1小时答疑,现场解决教师们的问题。

● 培训进入尾声时,导师或主持人引导学员回顾一天的学习成果,以园所为单位制订下一步行动方案,并分享、点评。

● 针对核心教师和地方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3天较为适宜。其中,1天参访幼儿园,2天进行专项能力提升培训。

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的足迹覆盖了全国6省30余个县。每当地方教育局提出培训需求,我们就匹配导师开展培训。然而,每学期在一个地区开展一次培训往往像零星的知识救火队员,哪里有灭火需求就冲到哪里,缺乏对地方学前教育发展阶段的彻底摸查评估,难以形成持续的、系统的问题解决方案。

例如,我们在地方开展2~3天的培训可能涉及语言、音乐、科学等领域的观摩课和理论知识的普及式讲座。老师们学到了几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立即在工作中模仿应用,但模仿过后无法持续造血,不能设计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又例如,关于幼小衔接、去小学化的培训,理论性的知识易于传播,但真正去小学化后,如何以非小学化的方式开展适宜幼儿的教学活动?老师们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和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而这不是一两次培训可以解决的。短期培训可以带来启发和思考,但真正的转变需要对教师进行长期的支持引导。

解决方案

我们加强培训方案的系统性,结合一线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整体的解决方案,结合网络培训和线上资源分享,为老师们提供可以随时学习、研讨、答疑的平台。

整理过往的培训资料、视频,梳理成有体系的培训模块。根据以往调研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开展在线培训,并跟进现场培训中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在线培训主要以专题分享和答疑两种形式开展,话题涉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如何开展幼儿园值日生活动、亲子阅读、美术活动,家长工作如何做等等。许多内容以系列专题的形式开展,学习者可以反复回顾视频、PPT,并付诸实践,得到导师的反馈,弥补了线下讲座的不足。目前我们开展了15次在线分享。未来我们会把教师专业能力模块切分得更细,使老师们了解每个阶段的学习可以帮助自身能力提升到哪个水平。

导师时间有限

项目聘请的导师以北京等地的园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由于有全职工作,他们的精力有限,无法全力投入到支教项目中。另外,多数导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可能缺乏培训经验,且对农村幼教情况不甚了解,我们需要弥合这几方面的不足。

解决方案

1.助力导师做好培训工作

为了帮助导师们了解地区幼教差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重点,在培训筹备阶段,我们为导师提供地方幼儿园的图文资料,分享农村幼教的发展情况,协调导师与教育局幼教专干和骨干园长的电话会议,经三方商议敲定最终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适宜地方情况。

此外,在到达项目县首日,我们在导师入园走访环节安排小组“焦点访谈”,组织导师和地方骨干教师、园长座谈,沟通第二、第三天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面对面听取一线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对培训的建议,商讨最贴合当地需求的培训方案。

培训前和培训中,我们与导师共同磨课研课、修改PPT、筹备小组活动、准备参与式培训工具,现场协助导师组织活动、引导地方教师提问及导师答疑。当日培训结束后,我们会及时与导师复盘培训情况,根据学员的反馈调整第二天的培训内容。导师们也在支教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提升了培训能力和专业自信。

2.支持地方优秀教师发挥带动作用

项目组在不断招募扩充导师队伍的同时,也积极选拔和培养地方优秀教师。我们陆续发掘了一批活跃积极的优秀教师,并将他们分为“核心教师”和“潜力教师”。“核心教师”的筛选标准为既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又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做事的意愿;“潜力教师”首先要有非常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做事意愿,其次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对于这些优秀教师,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如跟岗学习、专题工作坊、在线社群等,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专项能力,同时也搭建了分享展示的平台,支持他们发挥影响力,带动更多教师发展。

例如,针对核心教师开展的“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和教研能力提升工作坊”“STEAM工作坊”等,使核心教师提升了教研和专项培训能力,开拓了教学思路,理解了跨学科和项目制的教学理念。返园后他们结合本土情况,开展了参与性和实操性强的培训活动,使更多一线教师获益。同时,这些地方优秀教师的进步与提升能激励更多教师积极学习,未来也成为分享者,形成正向循环。

另外,我们还发掘了3位分别来自湖北、贵州、甘肃的核心教师作为培训师参与送教培训。目前他們已承担了7次培训任务,所分享的内容接地气,符合地方老师的需要,收到一线教师的积极反馈。通过分享,3位教师梳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收获了成就感和对幼教事业更大的责任心,他们希望自己在未来能够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也能够帮助其他老师更好地发展。

我们还陆续安排了50余位核心教师和潜力教师参与在北京、南京等地开展的跟岗学习活动,让他们近距离观察优质园的一日流程、环境创设、教学和教研等各方面工作,并将收获的经验和启迪带回去,推动本园和片区内园所的变革。事实证明,通过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匹配合适的导师园所,让学习者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开展影子式学习,这种为期1~2周的跟岗培训能有效提升多数学习者的教学实践能力。每日融入式的观察、体验、交流、研讨让学习者得以充分了解优质园所的教学和管理细节,导师在师幼互动中的行为示范树立了楷模,给了学习者改进自身教学的模板和工具。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园长在跟岗结束后立即落实学习成果,改变园所环境创设,用丰富的本土材料带领儿童开展美工活动,并用儿童的作品装饰墙体。然而我们也深知,更深层的教学变革需要各方力量持续地为一线教育者提供支持。

TIPS

跟岗学习的组织经验

跟岗时间安排:时间一般为1~2周;2周时间更适合深入学习。

跟岗教师选拔:县城园的老师在跟岗学习中的表现优于乡镇和村级园教师,他们在提问和互动上表现得更积极。原因是乡镇和村级园与北京等地的幼儿园差距大,跟岗活动对乡镇和村级园老师的冲击和挑战大。

我们优先为有意愿和能力改变园所整体发展的老师提供学习机会,主要以园长、业务园长为主,以便于返园后推动大环境的改变。

园所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详细了解每位跟岗教师的学习需求,根据需求安排接收跟岗教师的园所。并与导师充分沟通地方教师的学习目标,避免盲目匹配,以及盲目安排学习日程。

多年积累的项目经验让我们认识到,仅为一线教师提供支持不足以有效促进教学变革,教育质量的提升涉及教育生态圈中的所有相关人群。园长、教研员、乡镇中心校校长、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和领导、学生家长、专家学者等都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上人员的专业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都会对教育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分层干预。目前,我们联合云南省教育厅及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的团队开展了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利用国际上通用的教育质量测评工具先期对幼儿园开展摸底评估,而后制订整体干预方案,调动省级和县级名师定期入园走访调研并开展培训,监控质量提升过程,共同推动地区园所的发展。这一探索已进行了两年,后续干预的调整和项目效果我们拭目以待。未来我们将继续邀请专家做顶层设计,依据帮扶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地区及园所的整体发展方案、相关人员的分层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

推动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变革是对人的改变,是对人思想意识的影响,可能需要5~10年的努力我们才能在某一方面看到一点点成果。乐平和学前教育杂志社未来会在公益支教的路上继续携手,以精益创业的精神不断探索、尝试、调整,力求找到适宜地区幼教发展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园所幼教导师
园所引领,让农村家庭亲子阅读更有效
利用园所周边资源开展园本活动的思与行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第三届亚洲幼教峰会评出十位“最美幼教人”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