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微课翻转课堂应用策略研究
2019-12-30赵宏灵
赵宏灵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领域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打破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运用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主要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翻转课堂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教学形式的颠覆。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从原本的绝对主导变成了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主体性在微课翻转课堂中得到了强化。然而,从当下的微课翻转课堂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教师对运用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发挥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所在,对此,笔者将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探讨,通过以微课翻转课堂进行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在开展微课翻转课堂应用时,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开展相关应用,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读写听说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一些地区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知识面也较窄,此时运用微课和翻转课堂,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模式进行深入培养,如果只是一刀切地将网上的资源下载下来,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话,则无法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二、指导学生进行前置学习,通过精心准备完善微课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是一种将学习置于课前的教学模式。在应用微课和翻转课堂时,教师需要了解这两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特性,微课是一种将教学重点浓缩在几分钟之内的教学方法,是对语文教学重点的突出。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将原本的学生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所以在应用两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并通过微课和分转课堂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1]。例如,在教学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时,这些学生对课后布置作業的抵触较高,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线下利用自主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这种作业布置的形式也更加有趣,抵触心理也会减弱。
在课程的设计上,教师尤其要注重和教材知识点的结合,通过在网络上筛选合适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作出相应的微课或者翻转课堂软件。教师也需要注重,两者在实际应用时,要和课堂的实际教学相融合,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到的内容要在课堂中有过渡和衔接。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录制短视频,向学生讲述课堂中即将教学的内容,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再回到课堂中,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联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微课的选择上,教师要打破传统思路的限制,扩充语文素材。例如,通过播放一段公益广告,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引发学生思考和体会在日常生活中与背影相关的细节,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对于作业的布置形式,教师也需要更加灵活多样,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朗读《背影》体会散文这种艺术风格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总体来看,无论是课前的布置、对微课翻转课堂内容的选择抑或是课后的作业,布置教室都需要抓住重点,从小而精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思考,通过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学习快速抓住重点,并形成初步的见解,这样再回到课堂进行学习,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参与度都会获得相应提升。
三、注重教学反馈,优化课堂活动设计
在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课堂教学的重点,从而在没开始课程教学前就实现了知识自学。当教学转移到课堂上时教师需要联动课上和课下之间的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微课以及翻转课堂中学到的内容产生的感受,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语文学习思考[2]。这种互动环节的设置,学生更能强化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此时也可以应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方式也能够有效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对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这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发挥语文的人文教学特点。对于两者的运用,教师也要做到有选择、有计划,避免过于强调这种教学模式而导致教学任务的偏离,对于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师要贴近实际,发挥两者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作用,让学生通过这种互动性更强的学习方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获得个人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娟.翻转课堂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8):41-43.
[2]廖健华.基于翻转课堂的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课微课设计与运用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7):153-154.
注: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微课设计及效果研究》的成果论文,课题编号:BY[2018]G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