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历十五年》

2019-12-30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黄仁宇历史观万历

名作概览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年),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之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名作赏析

该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原本极其普通的年份即公元1587年为历史横切面,以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主要政治人物朱翊钧、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为中心,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为织丝,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勾勒编织了明朝走向败亡的宏观预想图景,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黄仁宇指出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说明“以道德代替法制”是明朝败亡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明朝仅仅依靠道德伦理治理维系,没有法制,没有必要的技术手段,必然导致败亡,“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足”。他把《万历十五年》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书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并且指出“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万历十五年》有这样几方面具有开拓性的创造,也是此书能够赢得盛赞的原因。

一、提出了“大历史观”。黄仁宇不是“大历史观”的创立者,严格意义上讲“大历史观”源于西方。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不同于西方探究长时间的历史变化,而是在描述问题的持续存在,所以也可以算是一种创造。何为“大历史观”?其实就是要以宽广的眼光来看整个历史脉络,而不是只局限在其中某一个特定人事物或者一小段时间。黄仁宇在书后写道:“以短衡长,只是我们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他把中国近代史从传统观点中以清朝末年开始一直延伸到明末清初,并试图找出近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的原因。

二、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不是用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中国史学传统一向偏爱“善善恶恶”正邪褒贬的春秋笔法。黄仁宇却说,身为历史学家不能太仁慈、和善或具有同情心。他亮出“从技术角度看历史”的观点,摆脱人物臧否,强调非个人或道德指控的历史解释,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分析当初的技术水平而非只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君子小人”不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终极评价,“善与恶”亦非历史事件的本质。黄仁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以道德代替技术,因此不能建立数字上精确的管理。这样的后果导致现代化的姗姗来迟。这样的历史看法与前人不尽相同,颇为深刻,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

三、叙事方式独特新颖。在叙事上,作者“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纪传体的铺叙方式”。和一般的学术专著不同,作者在书中对历史现象不像做专题论文那样有缜密的分析和解剖,而是用通俗、优美、流畅的语言将历史现象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因而具有非凡的可读性。

这样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新颖的叙事方法,使任何一个即便对明史毫无兴趣的人,一个对历史一窍不通的人,也仍然可以以看小说的愉悦心情阅读《万历十五年》。当然《万历十五年》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是他对历史的研究所寄托的对现实深切的关怀,诚如他自己所言:“《万历十五年》之能侥幸在海外与国内,在台湾与大陆都畅销,主要的乃是它的内容与题材仍和我们今日遇到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有如官僚主义的作风,既危害于明朝,也仍作祟于20世纪的中国,前后有历史的因缘。”对中国读者而言,《万历十五年》有一種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原文呈现

万历皇帝

黄仁宇

这一年阳历的3月2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轿的高级官员,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徒步的低级官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上细加整饰了。

站在大明门前守卫的禁卫军,事先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装的官员来临,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因而未加询问。进大明门即为皇城。文武百官看到端门午门之前气氛平静,城楼上下也无朝会的迹象,既无几案,站队点名的御史和御前侍卫“大汉将军”也不见踪影,不免心中揣测,互相询问:所谓午朝是否讹传?

近侍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惊魂既定,这空穴来风的午朝事件不免成为交谈议论的话题:这谣传从何而来,全体官员数以千计而均受骗上当,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对于这一颇带戏剧性的事件,万历皇帝本来大可付诸一笑。但一经考虑到此事有损朝廷体统,他就决定不能等闲视之。就在官员们交谈议论之际,一道圣旨已由执掌文书的宦官传到内阁,大意是:今日午间之事,实与礼部及鸿胪寺职责攸关。礼部掌拟具仪注,鸿胪寺掌领督演习。该二衙门明知午朝大典已经多年未曾举行,决无在仪注未备之时,仓促传唤百官之理。是以其他衙门既已以讹传误,该二衙门自当立即阻止。既未阻止,即系玩忽职守,着从尚书、寺卿以下官员各罚俸两月,并仍须查明究系何人首先讹传具奏。

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于是只能回奏:当时众口相传,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为了使这些昏昏然的官员知所儆戒,皇帝把罚俸的范围由礼部、鸿胪寺扩大到了全部在京供职的官员。

由于工作不能尽职或者奏事言辞不妥,触怒圣心,对几个官员作罚俸的处分,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事。但这次处罚竟及于全部京官,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本朝官俸微薄,京城中高级官员的豪华生活,绝非区区法定的俸银所能维持。如各部尚书的官阶为正二品,全年的俸银只有一百五十二两。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官的馈赠,各省的总督巡抚所送的礼金或礼品,往往一次即可相当于十倍的年俸。这种情况自然早在圣明的洞鉴之中,传旨罚俸,或许正是考虑到此辈并不赖官俸为生而以示薄惩。但对多数低级官员来说,被罚俸两月,就会感到拮据,甚至付不出必要的家庭开支了。

按照传统观念,皇帝的旨意总是绝对公允的,圣旨既下,就不再允许有任何的非议。这一事件,也难怪万历皇帝圣心震怒。从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而其要点则不出于礼仪和人事两项。仅以礼仪而言,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我们的帝国,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万万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拿来检讨分析,自然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现在全体京官自相惊扰,狼奔豕突,实在是不成体统。

(节选自《万历十五年》)

猜你喜欢

黄仁宇历史观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世界史视角下的“小人物”与“大历史”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视野下的万历时代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
习近平的历史观
黄仁宇明史研究的学术渊源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