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会友

2019-12-30

东方收藏 2019年12期
关键词:雅集兰亭王羲之

雅集是古代文人的派对形式之一,举办聚会的理由是各式各样的,规模亦可大可小。在雅集的活动里,主人与宾客除了享用精致美味的佳肴,也会有吟诗、鼓琴、对弈、观画、品茗等助兴活动,更不用说宴会上即席挥毫、题咏等具纪念性质的副产品产出。宴集上文人之间相互激荡与较劲,因此雅集亦可说是文化力的孕育摇篮。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即蕴生自东晋癸酉年(353)暮春三月的一场盛会,此次聚会少长咸集,众人流觞赋诗,由王羲之(303-361)作序,不仅蔚为千古佳话,更成为后世追随仿效的雅集典范。

所谓的雅集图不仅是聚会之后的图像记录方式,也是对前人盛会景况的追摹想象。举凡聚会场景、参与者、活动细节,乃至于布置陈列与筵席用器等,经由画家的巧手,得以具象化,甚至加入新的表现元素。流转在不同时空的雅集图,也因为持续被创造与变化,而有了新的生命。宴会上的文化竞演虽然为文人带来压力,这些烦恼又以独特而优雅方式被包装呈现,成为雅集活动的趣味衍生。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的“以文会友——雅集图特展”以六个单元——“晋唐风流”“雅集典范”“想象雅集”“乱世唱和”“庆生为名”“皇权宴会”,向观众介绍这些历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事。其中穿插一些趣味小品,呈现文人面对即席演出的压力与灵感迸发。

●   晋唐风流

许多直至今日脍炙人口的晋唐名士轶事,是后代对风流人物想象的典型,例如七步成诗、东山丝竹、李白与《清平调》等,这些精彩的故事,在围绕着文艺素养来展现。琴、棋、书、画四艺不单是个人的修养,也是文士藉以交往的模式,在诗文唱和与觥筹交错之际,形塑出各种聚会的风雅形象。本单元以晋唐名流的故事,作为一窥雅集活动的起点。

宋缂丝《谢安赌墅图》(图1)。本幅以淝水之战为背景,记述谢安(320-385)面对敌方大军压境,犹能从容以对、举重若轻之事。画中二人在奢华高雅的空间里对弈,远方露出建筑一隅,暗示别墅的范围辽阔。黑衣者谢玄甫下子,脚踏木屐的谢安已准备赢得此局胜利,同时前线也传来捷报。

缂丝技巧与人物形象不似宋代作品,然画面对故实细节着墨较为丰富,或有古老的图像版本依据。

清冷枚《春夜宴桃李园》(图2)。本幅取材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描写桃李花盛开庭园中的夜间游宴活动,画上除了文士饮酒赋诗,还有仕女逗弄小狗以及偷喝酒和打盹的僮仆,充满轻松欢愉的气氛。此序为李白宴会上有感而发之作,勉人珍惜良辰美景并及时行乐。

冷枚为清代康熙、乾隆朝宫廷画家,善画人物与宫苑景色,此画颜色浓丽、工整严谨,是清宫绘画细腻华美风格的典型之例。

清董邦达《灞桥觅句》(图3)。本幅以唐代郑綮(九世纪下半叶)灞桥诗思的故事为本,描绘诗人于风雪纷飞的山林间寻觅灵感的情景。

苔点式的白雪转化了雪景的枯冷寂静感,与盛开梅花共同打造出缤纷热闹的灞桥景致,画中文士骑驴前行,僮仆担酒捧梅跟随在后。画中未见沉吟觅句之苦,反而充满了惬意游赏之乐。

●   雅集典范

永和九年(353)三月,王羲之邀集友人在浙江会稽山的兰亭举行修禊雅集,是一场当代名流荟萃的风华盛事,更为世人留下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在唐代帝王偏爱王羲之与士人交往文化的推波助澜下,兰亭集会逐渐超越其他雅集,取得典范性的地位。宴席上群贤毕至,曲水流觞、竞诗罚酒等活动,也成为后代举行雅集时所追仿的模式。

宋拓定武兰亭真本(图4)。王羲之《兰亭序》原迹虽已失传,却有众多临摹本与拓本流传于世。定武兰亭即为拓本的一种,是刻帖系统里质量最佳的版本。本幅为传世定武兰亭之完整宋拓本,有明确宋、元人鉴藏记录,元文宗鉴藏印与相关题跋,显示这件作品曾于元代几场重要的集会中被观览。

此本虽经过摹写、刻石、拓印等多次复制工序,仍然可以看出王羲之行书的流畅与妍丽。

明李宗谟《兰亭修褉图》(图5)。王羲之兰亭宴集举行于公元四世纪,留下《兰亭序》书法名迹,然而到九世纪,才出现兰亭图绘。如今流传广泛的版本,为传李公麟所绘《兰亭修禊图》的刻石拓本,以临溪亭榭为始,与会者列坐于曲水两岸,旁有榜题录出名衔与所赋诗文。从内容表现来看,本幅显然属于此系统。

画中人物描绘精致,设色秀雅,场景细节丰富,增添观赏之趣。

传宋李公麟《苦吟图》(图6)。三名文士倚坐在几案旁,有人持卷斜倚沉吟,也有人持笔苦思,还有人托腮凝视着案上的白卷,充分传递出因为缺乏灵感,迟迟无法下笔的窘境。通幅线描流畅,人物形象纤细,旧签题虽订为李公麟,但从画风推测,应是明代人的作品。

●   想象雅集

相传北宋皇室驸马王诜(1048-1104)曾在府邸舉办过一场风雅盛事“西园雅集”,当时的文化名流如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李公麟(约1049-1106)、米芾(1052-1108)等人皆为座上宾,会后由李公麟绘图、米芾书写记文来纪念这个难得的盛会。经过研究,这场盛会应非实际发生,书法与绘画等纪念物的流传,则是后人伪造托名的结果。尽管历代对此集会真假时有讨论,但并未阻碍时人对“西园雅集”的向往之情,明代中期更出现大量的追摹、托名之作,成为相当特殊的文化现象。

宋人《西园雅集图》(图7)。乾隆皇帝藉由题跋表示对此画作者归属的看法,他认为画中人物面部宽圆,衣折如古篆籀的用笔,并非李公麟所绘。更因旧题识漏误过多而决定裁去重装。在对照图记判读画中人物身份之后,亲自题写其名于旁,并责成董诰(1740-1818)将这段勘误过程题写于卷末。显然,这股晚明吹起的西园雅集风潮,也顺势进入清代宫廷。

●   乱世唱和

元代江南士人的交往互动频繁,人际网络错综复杂,雅集的参与者身份多元,除了文士、僧侣、道士等,也有非汉民族(色目人)的加入。有三五知己好友的聚会,也有动辄十数人的宴集,这时期会较为积极地为聚会留下纪念,例如共同观览作品,并书写题跋;或将筵席间相互酬唱的诗句集结出版成册。顾瑛(1310-1369)编辑的《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玉山记游》,即是数十次雅集唱和的出版物。这个时代或许对宴会唱和是短暂的,纪念品是永恒的概念特别有感,因此强调这些可以成为追忆念想的媒介。

猜你喜欢

雅集兰亭王羲之
向明月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好玩不过雅集
第三回 文人气质一脉香
雅集,一门“复古”的时尚社交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