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寻常小事中发现美好亲情

2019-12-30罗小军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臊子面条小事

罗小军

写作导航

要写好亲情类作文,取材十分关键。那些胡乱拼凑、夸夸其谈、空洞抒情的“假大空”作文,最让老师反感,评分也往往偏低。要想写出“高大上”的情感佳作,得学会在“小”字上做文章。写感人的小事,写美好的细节,写难忘的瞬间,不失为文章出彩的好办法。或许就是那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个瞬间,能够引爆亲情的“火山”

范文引路

一碗捞面条

郝东东

到洛阳出差一周了。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中,呆板的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中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客人。得知我要回来,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正朝着门口快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般兴奋,我便坐在沙发上。“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对我说:“我给你端来,你别起来。”不等我回话,转身到院子里了。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初中时候一天上午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厨房为我做捞面。

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条的样子。想到这儿,我轻轻来到院子里,厨房门开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

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炽灯,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炽灯散发的昏黄光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母亲就在灯下,正用擀面杖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气。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的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糙布满老茧。母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得受不住了。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对她摇摇头,不再看她,一个人回到屋里,坐下等着。

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我便又坐下来。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有一股气,偏慢吞吞不紧不慢,任由她唠叨。今日我却拿起筷子,夹起面条送到嘴里。“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我点点头。“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她转身去厨房拿来醋,往我碗里倒。“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我摇摇头。“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她不肯去。

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选自2019年10月版《最美时文》,略有删节)

技法借鉴

类似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我们没有想到,看似寻常的事件,在作家笔下会美得如此让人惊叹。文章能写得情感丰沛,主要得益于两大技巧。

一是取材细小而匠心独运。很多时候,材料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简而言之,好文章离不开好材料。同学们一定想问,衡量材料的标准有哪些呢?老师想说的是,虽然出彩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过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要学会从小事写起。记得有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凡是与“一”有关的素材,都是好材料。比如写母亲,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宜夸夸其谈,最好集中笔墨,写她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声问候,甚至是一句口头禅。《一碗捞面条》闪烁的正是这种光彩。文章千余字,写的只是母亲为自己做一碗捞面的故事。文章所选事件不大,但在情节上却做足了文章。先说“到洛阳出差一周了”,继而说“不喜欢城里的热闹”,决定回趟老家,于是就有了父亲来接、母亲问话等情节。背景及情节的巧妙安排,让这一碗捞面变得不再寻常了,让作者回家有了一种仪式感。也就是说,小事虽小,其中蕴含的情感与表达的心意并不寻常,收到了“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效果。

二是描写细腻而情感丰沛。人如果缺少了明亮的眼睛,会黯然失色;文章如果没有出彩的细节,也会暗淡无光。细节,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笔墨的详尽,它还表现为表达手法的丰富多彩。换句话说,小事要写出光彩,要写出情感,需要各种描写手段,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在这一点上,《一碗捞面条》显然是非常成功的。写父亲接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人物声音写到动作,一“接”一“说”、 一“递”一“问”几个动作,将父母的期盼与激动之情描写得栩栩如生,也为下文制作捞面做了有力铺垫。写制作捞面,先是场景描写,用白炽灯与水蒸气渲染气氛;接着通过“擀”“滚”“铺”等动作,反映了擀面之艰辛。写吃捞面,更是鲜活逼真,或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将母女之间的情感状写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有如此细腻的描写,文章在收束之时就自然“有点酸楚”,也有些感动,甚至眼角渗出了泪。如果少了这些细节,这份亲情哪能展示得如此真切而美好啊?这种技巧,是亲情类作文出彩的关键。

原创佳作

奶奶的臊子面

韩培栋

可能是遗传了爸爸的喜好,我从小爱吃面,尤其爱吃奶奶做的臊子面。只是这臊子面可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它成了奶奶对我的一种特殊“奖励”。

“今天晚上能吃臊子面吗?”我一边拿出刚刚发表的文章样报,一边在门外高喊着问奶奶。奶奶连忙打开门,接过那还散发着墨香的样报,眼睛笑成了一条细线,“今天栋栋又有喜事,奶奶必须得奖励你一碗臊子面!”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应允着。

我围着奶奶上蹿下跳,好奇地看着她和面时的每一个动作。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像观众一般,欣赏着奶奶熟练而又精彩的动作。不知是因为岁月的侵蚀,还是辛勤的劳作,今天奶奶揉面的动作有些迟缓了,显得很吃力。我看出奶奶是硬撑着为我做面条,心里又愧疚又感动。我拉着奶奶的围裙说:“奶奶,我来帮您吧!”说完,我三两步跑到锅台前,往锅灶里塞满了木柴。当火柴闪动的火苗钻进灶洞,干柴借着抽风机的力量很快燃了起来。我盖好大木锅盖,不一会儿,热腾腾的蒸汽便溢满了厨房。

也就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奶奶已经把面條擀好了。刚才那团面,此时已经变成了细细的丝,整整齐齐摆了一案。“我娃真乖,把水都烧开了。”奶奶夸赞着我,说完又禁不住放下手里的活,拿过我的文章,细细欣赏起来。那一脸的笑,真像一朵绽放的花儿,美得让人惊叹。“奶奶看着,你给咱下面好吧?”我激动地“嗯”了一声,奶奶就把擀好的面条放在我手上。我迫不及待地捧着面条向锅边走去。“注意,别烫着!”在奶奶的指挥下,我慢慢地操作,轻轻地把案上的面条全部下进了锅里。奶奶一手拿着报,一边翻动着锅里的面,又禁不住赞美起来:“到底是长大了,懂得帮忙了。”听着奶奶的话,一股暖流顿时溢满全身。我真想告诉奶奶,有她陪着我长大,真幸福!

奶奶盖好锅盖,从锅盖周围冲出的热气在厨房的上空迅速扩散,仿佛是为我帮助奶奶干活而欢呼呢!面条熟了,奶奶揭开锅盖,从翻滚的锅里把长长的面条捞进碗里,浇上早已做好的肉臊子,撒上蒜苗香菜花,再舀上臊子汤……我顾不得烫,急忙吃了一大口,面条好细好长好筋道,真香啊!我来不及细嚼就把面条吞进了肚里,口中还回荡着臊子面的香味。我一口气连吃了两大碗,晚上回到城里时,肚子还是鼓鼓的。

一碗臊子面,成了我生活的最美记忆。每每想起,往事都会一件件浮现在脑海里,奶奶忙碌的身影也会如画卷一般出现在我的记忆中。

点  评

面条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可在作者眼里并不寻常——因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奖励。因为是奖励,奶奶的心情自然非常好;因为是奖励,作者自然有了参与劳动的热情。独特的视角,让材料变得耳目一新。文章在细节的刻画上也大放异彩,无论是作者帮忙的场面,还是祖孙两人做面的情景,均宛如亲历,将祖孙之间的美好亲情渲染得格外逼真。

猜你喜欢

臊子面条小事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晒面条
小事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瀑布和面条
岐山臊子面,酸辣味美馋死人
擀面条
生活那点小事
陇东臊子面
这也是一道风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