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2019-12-30郭俊朝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郭俊朝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文中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由慢到快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了高等教育变革的新高度

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从短期职业大学到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从中专学校到大专学校,从高职学校和成人高校到本科学校,它们都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探索新的教育类型作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发与实施,宣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产生了一个新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制定了发展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规划,强调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的特性和作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但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域,同时也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跨越。这种跨越不仅表现为传统高等教育内部在教学领域、学生构成、大学功能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大学外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1]

(二)高职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转变了职业教育观念

无论是在农业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一层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涉及到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术”,叫为官之术或管理能力(最高层次叫智慧),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技术叫技艺、技术、技能。在农业社会中,不仅物质贫乏,而且社会财富总量变化极慢。在那种情况下,掌握一门技艺,固然能够生存下来,但是只能保证自己和家人少数人的生活,所以那时能在人与人的竞争中取胜的最优“技术”就是入仕为官。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总量迅速增加,只要肯付出努力,财富就有可能滚滚而来,因此普通人获得生存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技术技能的地位自然就会提高,如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反映了这一状况。在10多年前,“匠人”还是一个略带贬义的古旧称谓,而今“大国工匠”成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成了人们纷纷竞逐的对象。回顾改革开放40年,高职教育的试点探索与快速发展,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职业教育观念、成才观念和对技术技能工作的认识。

(三)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与原国家教委、原国家外经贸部合作开展的“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开启了中国高职院校学习外国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前期,少数高职院校就成功模仿和移植了北美CBE职业教育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21世纪初,结合澳大利亚TAFE课程开发理念和德国“双元制”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中国高职教育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在后来的高职教育规模大扩展中,这种模式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被快速复制。随着覆盖面的增长,1 300多所高职院校逐渐摆脱了传统学科系统知识教育教学模式,并将其转变为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型培养模式。近年来,任务导向课程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新思想、新做法,正在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广大教师中引起教学思想的新一轮改革热潮,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共培养毕业生4 000多万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现在,这些人成了建设中国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岗位上大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工作,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时刻发扬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四)高职教育增加入学机会,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均等、教育结果均等等内容。相对来说,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比较容易,从1999年开始的高职教育规模大扩展,只用了短短的4年时间,就使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并在2018年接近普及水平。然而,“人们往往单纯通过数字的表面意义来理解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认为入学人数越多则证明高等教育越发达,高等教育参与性越高则高等教育就越民主,由此把大众化作为民主化的等式……但民主是一个长期建构的事业,数字的增长还不能理所当然地推出民主化的结论……真正的民主必须是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受益,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使人民群众的意愿最大程度地获得满足……因此,真正民主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深切地了解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真正需求和真实意愿……因此关注高等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地从数字出发,而必须考察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意义”。2006年开始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以及2014年启动的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就是为了持续增加这个“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意义”。可以推测,2018年之后再次启动的改革与发展,将必然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促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五)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提升了社会民众的整体文化素养

改革开放前,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力发展经济,同时高等教育改革也被提上日程,但那时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仍然是少数精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应对经济快速发展、信息革命和新世纪的挑战,中国决定通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来推进经济社会变革。在此理念指导下,进入21世纪后,高职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成百上千万青年学生获得了大学教育的机会,他们得到了大学成长的经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民众的整体文化素养。

社会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国家文明等多个方面的统一体。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城市的居民(Civis)”,其本质含义是公民和睦地生活于城市和社会组织中的能力,引申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愚昧”“落后”相对立。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不但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了中国社会民众的整体文化素养,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

(六)高职教育圆了众多学子的大学梦,增强了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那时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家中拥有一名大学生,是绝大多数家庭不敢想象的事情。21世纪初短短几年时间,就改变了这一状况,许许多多的家庭因孩子考上大学而欣喜万分。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和全家人的大学梦想。这种梦想的实现,就像脱贫带来的幸福一样,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如果说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让大量家庭获得的是一次性幸福感的话,那么,2006年以来提倡的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升了这种幸福感的持续力和内在品质。近10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200多亿元用于高职院校的建设,就是为了保证每个毕业生不仅能够学得技术和技能,而且还要获得持续成长的综合素养,增强应对社会变化的抵抗力,不断扩大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感。[3]

二、成就取得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成就取得的原因,那就是依赖于我们有两个团队的高效协作。一个是战略型的管理团队,一个是有强大实施力的执行团队。管理团队,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央政府和教育部,包括由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组成的团队,它能够始终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执行团队,是指以1 300多所高职院校和一些应用本科学校为主体的,包括广大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大量企业所组成的协作团队。所有的高职院校和应用本科学校就像一所超大规模高职大学一样,他们听从管理团队的指挥,行动高度一致,团结协作。因此,如果把中国高职教育比作为一个巨大生命体的话,管理团队就是她的“头部”,执行团队就是她的“身体”和“四肢”。她有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她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自己的奋斗方式。

(一)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选择

21世纪初,中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部署。2002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报告指出:“人才竞争,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中国做出的世纪性选择,是中国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工作。这一战略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政策依据。

(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调整

为落实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制度不断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往往同其他国有单位的改革一样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当国家相关制度对一个行业形成“天花板”效应时,这个行业最终的变革一般总是从底层一点点突破开始。比如通信行业的小灵通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中国移动拆分出来后,中国电信计划发展移动业务,但没有3G牌照,可上级管理部门又要考核业务增长,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浙江余杭电信最早引入小灵通技术,此后几年该技术在全国遍地开花,最后突破了原信息产业部设置的禁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小灵通业务的发展使得信息产业部后来不得不给中国电信发放3G牌照,国家层面的政策被底层发展一点点试探性突破。这种博弈最终带来的国家层面制度的变革,同样也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20世纪80—90年代,在地方经济发展和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中专学校升大专、大专学校升本科”的热潮。他们广泛交流经验,甚至一些地方和学校在教育部附近设立了常驻办事处。这股潮流的日益增大,既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各级学校发展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原国家教委下放了大专学校审批权力。经过几年发展后,高职学校数量超过了1 000所,而且发展势头仍然迅猛。在这种情况下,升格热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2004年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禁止性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教育部不再受理与上述意见相悖的职业院校升格的审批和备案。”[5]在此明确规定的约束下,升格热潮转变为“暗流”,最终推动了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列入发展规划。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正在通过联合办学方式探索本科职业教育,积累办学经验,试图在国家政策允许时获得本科办学的“执照”。因此,“本科职业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当前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讨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议题,并从90年代末就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试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今这种试点已经得到国家默认。笔者推测,如果本科院校应用转型依旧迟缓的话,很可能就为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提供了可能。稍微了解高职教育发展史的人都知道,21世纪初中国通过“三改一补”方式扩大高职教育规模时,“一补”最终事实上成为了规模扩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不仅仅是“补充”。

(三)非均衡发展策略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是一部穷国办大教育的进程史,如果一味采取均衡发展策略,其结果很可能是谁也得不到发展,这个经验教训是我们通过历史实践得出来的。建设示范和优质高职院校,并通过示范引领发展,最终带动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的策略,是中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优化选择。10多年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优质院校建设,确实大大加深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改变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精英教育观念,增强了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底层力量的持续推动

20世纪80年代职业大学的创立,是为了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地方向中央清楚地传递了底层信息和价值诉求——国家向地方分配的专门人才不足以支撑其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邢台、深圳、成都、广州、九江、无锡、包头、郑州、株洲、上海、杭州、北京等地重点中专学校试点高职教育,移植探索出了中国高职职业能力教育模式的雏形。21世纪以来,在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处处可见教育部先发现地方典型,然后再逐步推广典型的经典实施案例。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身体和四肢”的创造力和推动力并不亚于“头部”。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