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章钜《长乐诗话》文献价值探讨

2019-12-30李灵燕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长乐诗话诗作

李灵燕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州 350007)

梁章钜(1775—1849),字宏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年自号退庵。梁章钜生前位极人臣,相继担任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等重要官职,还曾四次兼署两江总督,但他在做官之余仍然笔耕不辍,勤于著述,一生都致力于学术创作。挚友林则徐在为梁章钜撰写的墓志铭中评价他 “自弱冠至今手不释卷,盖勤勤于铅椠者五十余年矣”“仕宦中著撰之丰无出其右”[1]。

梁章钜一生著作等身,尤其对诗话的编纂有着极大的兴趣,他编纂的诗话多达十几部,如《长乐诗话》八卷、《南浦诗话》八卷、《东南峤外诗话》十卷、《三管诗话》三卷、《雁荡诗话》上下二卷、《闽川闺秀诗话》四卷等。有学者曾这样评价梁章钜对诗话的贡献,“其诗话著述之富,有清一代,世罕其匹。上述诸多诗话,虽然质量不一,但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2]。《长乐诗话》是梁章钜创作地域诗话的一次尝试,诗话中共辑录62位诗人的诗作,其所收录的诗人有许多文采不凡,有的是福建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晚唐八闽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林慎思、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敖陶孙、明代福建著名文史学家谢肇淛等。《长乐诗话》辑录的长乐县诗人及其诗作,为后人研究长乐县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一、《长乐诗话》的创作缘由

梁章钜一生编纂诗话颇多,从时间上看,《长乐诗话》作于梁章钜早期。但无论梁章钜编纂《长乐诗话》是因为个人原因还是受时风影响,都与长乐地区逐渐兴起的区域文学有密切联系,长乐诗学的兴起为梁章钜编纂《长乐诗话》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个人原因

梁章钜的祖籍地为福建长乐县江田里,清朝初年梁章钜祖父带领全家移居福州城。梁章钜在《退庵自定年谱》中曾云:“丙寅,三十二岁,家居,辑《长乐诗话》八卷,自为序。”[3]此时梁章钜因积劳成疾而自京师请假回籍,在福州调养已有一年,因而梁章钜编纂《长乐诗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对家乡长乐县的怀念与追思之情。不过对于《长乐诗话》最主要的编纂目的,可以从卷四“陈亮”条的按语中总结出来。

章钜谨按:闽中十子诗,今惟林子羽,高延礼,王安中,有专集传世。余则均在显晦之间。而陈景明,郑孟宣,所存尤仅。《长乐县志》仅载陈诗两首,郑诗一首,而《全闽诗话》遂至不能附列一条,今就王应山《闽都记》所登,全录于右。《闽都记》亦藏书家所鲜有。故甄采尤不厌其详,亦表微阐幽之意云尔。[1]

从以上按语看,梁章钜在编纂过程中坚持“甄采尤不厌其详”的原则,其目的有“表微阐幽”之意:一方面在著述过程中态度严谨,不轻易放过细微之处;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更全面地展现《长乐诗话》中所列诗人的事迹及创作活动,使长乐县的诗人能够留名于史,而不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二)时风影响

《长乐诗话》的论诗对象与范围仅限于长乐县的诗人,属于地域诗话中范围更小的区域诗话。地域诗话直至明代才开始出现,如明晚期郭子章的《豫章诗话》、曹学佺的《蜀中诗话》。而到了清代地域诗话才开始兴盛,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规模逐渐扩大,而且在撰述体例上也有所创新[4]。这种开始自觉关注地方诗学思想与创作状况并逐渐形成一派的意识当从江西诗派兴起,清人更是将其发扬光大,陈鹏年曾曰:“余东吴旧吏也,缅风流于一行,发潜德之幽光。所不能辞也。 ”[5]

从清顺治至道光年间,闽人编纂的诗话有十余种[6],如郑方坤的《全闽诗话》、杭世骏的《榕城诗话》、陶元藻的《全浙诗话》,郑方坤的《全闽诗话》无论是内容、篇幅还是体例都可谓是福建地域诗话著作的标杆。梁章钜受此影响,自觉搜罗整理乡邦文献,关注地方诗学,创作了《长乐诗话》《南浦诗话》《三管诗话》《闽川闺秀诗话》等一系列区域性诗话。《长乐诗话》是梁章钜回籍修养期间所作,也是梁章钜编纂区域诗话的一次尝试,诗话所录62位诗人均是长乐县籍,相较于《全闽诗话》而言所录范围更小,仅限于一县之地,但搜集更为详备,是梁章钜所作区域性诗话代表作之一。

二、《长乐诗话》的编纂体例

《长乐诗话》在编纂体例上,采用了以时为序、以人为目、因人存诗和所记人物之行迹与诗事并行的体例[7]。

(一)以时为序

以时为序,即诗话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长乐诗话》共分八卷,卷一至卷六记录了长乐县自晚唐林慎思起,直至清朝林鼎复、吴文焕等诗人的生平轶事或创作活动,后两卷单独命名,分别为“闺秀”和“方外”。《长乐诗话》的卷一至卷六按照长乐诗人生活年代早晚进行排序,辑录了晚唐至清长乐较出名的诗人的相关资料:排在前列的为晚唐诗人,分别是林慎思、卓云、陈转;其次为宋代诗人林嗣复、陈毅、陈烈等,共18人;再次为明代诗人高棅、王恭、陈亮等,共25人;最后为清代诗人陈骝、林鼎复、林豫吉等,共4人。此外单列“闺秀”一条,分别辑录晋朝张氏、宋代申屠氏、清代曾如兰等3位闺秀生平之事。“方外”一条则辑录自唐李头陀至清代梁章钜先曾祖砥峰公之事。《长乐诗话》以时为序进行编纂,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让人一目了然。

(二)以人为目

以人为目,即所存长乐诗人只要有资料记载于文献之中,无论有无诗作传世,《长乐诗话》均将其人单列一条目收录其中。《长乐诗话》中有的诗人资料详备,如“陈烈”条,不仅辑录其诗作,还录入其为官期间的轶事;“潘牥”条,不仅有多首诗作辑入诗话,有的诗作还附带其创作缘由;“谢肇淛”条的资料更为详实,着墨尤多,其参考资料有《列朝诗集》《小草斋集序》《长乐县志》等共计15种,不仅有诗人生平简介和诗作文集,还将其为官经历、他人评价、交游往来等资料一并收入。有的诗人可能因为资料有限,收集困难或已佚等原因,所录内容十分简略,如“卓云”条,仅从《长乐县志》中搜得其籍贯、官职、诗作名称,此外无更多信息,整条内容不超过50字。“林嗣复”条仅录其一首诗作。“子耶”条更简单,只从《三山志》中摘得两句诗。梁章钜编纂《长乐诗话》时,以人为目,只要有长乐诗人出现于相关文献中,不论资料详略,单列一条,悉数辑入,从而避免了有诗人资料错漏的情况出现。

(三)因人存诗

因人存诗,即《长乐诗话》中每记录一位诗人,则将与之相关的资料尽可能辑录于内,或是诗人的一些诗歌作品,或是诗人生前有代表性的趣事轶闻,或是诗文及生前事迹。从诗文作品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学识素养及诗文风格,有些甚至反映了诗人的行事风格与高洁品质。《长乐诗话》记载北宋“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的事迹,“元丰中,刘待制瑾为守。元夕,不问贫富,每户科灯十盏。陈先生烈,以诗题鼓门大灯笼云:‘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瑾闻,罢而谢之”[1]。不仅反映陈烈的才学,更表现陈烈不平则鸣的刚直性格以及陈烈敢为民发声、体恤百姓的高尚品质。此外诗话还载有陈烈赴宴、游鼓山等所作诗文。又如“潘牥”条,所载诗文颇多,有潘牥赴宴所作,有为赞官妓毛诗诗不屈于叛贼所作,有游寺与赏梅所作,另有佳作数首。由此可见,《长乐诗话》因人存诗,如有诗作便收入其中,使长乐诗人的佳作得以保存,不致失传。

三、《长乐诗话》辑录的诗作内容

《长乐诗话》辑录晚唐至清长乐县诗人作品120首,还有一些摘取的零散诗句。辑录的诗作内容题材多样。

(一)关注民生,不平则鸣

《长乐诗话》中,一些长乐诗人较为关注国家时事与百姓的生活,比较典型的如南宋著名学者、诗人兼诗论家敖陶孙。他的诗深受江西诗派影响,是江湖派诗人之一,为人品格高尚。其所作的《次韵冯孔武雪中简闻人簿乞炭》开头一句“君不见朱门煌煌多近臣,豹胎煮蘼蜡为薪”[1],深刻揭示了权贵们的奢靡生活,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揭示社会贫富悬殊。宋理学家陈烈,为人耿直,为官正直清廉,关心百姓,对于那些为官严苛或不体恤百姓的官员敢于作诗讽刺。其所作《三山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1],意在讽刺宋天章阁待制刘瑾在元丰年间当太守时,不顾民情,强制每户百姓不分贫富,在元宵节期间点灯十盏以庆佳节。刘瑾听闻此诗后,撤销元宵节点灯规定并感谢陈烈的警示,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二)称赞气节,感情真挚

《长乐诗话》中有一些诗是长乐诗人为赞扬那些有气节的人而写。有的哀悼为国捐躯的将军,如林慎思的《哀林虔中》、陈公榮的《挽老成》;有的惋惜贤臣遭贬,如敖陶孙的《赠朱文公》;有的赞扬官妓因不屈服于叛贼而死的精神,如潘牥所写 “淮海艳姬毛惜惜,娥眉有此万人英。恨无匕首学秦女,向使里头真杲卿。玉骨花颜地下土。冰魂雪魄史间名。古今无限腰金者,歌舞筵中过一生”[1]。此类诗感情真挚,表达作者的赞扬或惋惜之情,深刻感人。

(三)游寺赏景,怡然自得

《长乐诗话》中有一半左右的诗是写景,蓝天碧水、梅兰竹菊、翠山绿林均入诗。另有约四分之一的诗与寺庙有关,大多为诗人游寺所作,大都写寺庙及其周围的景物,可以看出长乐县佛教盛行,以及长乐诗人对寺庙的偏爱之情。此类诗中有的赞景物之幽静,有的表达对僧人闲适之状之羡慕,也有的叹其人烟稀少、有负美景,如林诰的“何处遇幽景,当阳绝顶寻。云霞千古态,松竹四时阴,岫列天边嶂,泉鸣涧底琴。高人不游此,应负爱山心”[1]。此类诗语言清新淡雅,自然深隐,隽永有味。

(四)怀古咏史,喻意深隐

《长乐诗话》中还有一小部分是怀古咏史诗。此类诗大都用典,借景抒情,表达长乐诗人的情怀抱负,如宋代潘牥的《过曹娥江》,明代闽中十子之一王恭的《书李白问月》《书李白观泉》《书王孙射雁》等,诗风哀婉,喻意深隐。诗话中还辑录一些诗人与友人的唱和赠别之作,如宋代黄榦的《答曾伯玉借长编》、明代陈全的 《送陈廷器归长乐》《送叔韬兄归长乐》、林慈的《送人之广陵》等,情真意切,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此去经年、路途遥远的担忧之情。

《长乐诗话》除了辑录以上几类诗歌以外,还辑录一些诗人生平趣闻轶事,使诗话更为生动有趣。但梁章钜在编纂诗话之时尚未形成完整的诗学思想,因此未在诗话中加入个人诗文评论。从入选的诗作来看,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大都语言自然淡雅、不饰雕琢,真实反映长乐县诗人的人格修养、情感状态与活动轨迹,也可以看出梁章钜在选录诗人诗作方面,注重诗人品性——诗人要敢于为民发声,诗作要反映真情实感。

四、《长乐诗话》的治学风格

学术发展至清代,逐渐形成了学不废文、文不废学、学术与文学相互渗透的学术风格[8]。梁章钜受清代这种学术思潮的影响,在诗话创作中体现出乾嘉学派的治学风格。梁章钜在编纂《长乐诗话》时其所列诗人虽然仅限于长乐一县,但紧紧围绕长乐诗人的生平交游与事迹进行编纂,考证详实,旁征博引,通于方志,出处详明。

(一)精于考证,客观求实

梁章钜在《长乐诗话》中所辑录的诗人资料相当广泛,为了将诗人客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梁章钜尽可能搜集各个诗人的相关资料,旁征博引,录于诗话。如卷三的“高棅”条,引用了《四库全书总目》《唐诗品汇序》《列朝诗集》《静志居诗话》《明诗综》《闽书》《说诗啐语》《小草斋诗话》《香祖笔记》等十几部著作材料。高棅的生平著作,有的引自《四库全书总目》“《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明高棅编。宋之末年,江西一派,与四灵一派,并合而为江湖派……杜常,胡宿之类,或误采宋人,小小瑕疵,尤所未免,卷帙既富,核检为难,第观其大概可矣”[9];高棅的诗文举例,有的引自《闽书》“林真士长乐人,工山水,与高棅友善。棅题真士画云:‘楚云天外数峰青,春水桃花满洞庭。落日楼台明镜里,欲停瑶瑟候湘灵’”[10];他人对高棅的诗文评价,有的引自《明诗综》“俞汝成云,漫士意兴俱佳,而歌行尤胜。李舒章云,廷礼如制锦善手,颇有尺度。顾元言去,翰籍才识特达,惜文多意少,且乏新兴。至拟古诸作,颇擅雕虫。往往有责于蓝者”[11]。

梁章钜这种全面客观、不掺杂个人主观臆断的治学态度与考证方法不仅在 《长乐诗话》中得到体现,在其他的一些诗话著作中也得到体现,如梁章钜后期所作的《南浦诗话》。

(二)通于方志,互为补充

历史上许多诗人若是名气不足,便无法名列文学史,这样就需要从地方方志或是其他诗话中寻找相关资料。《长乐诗话》中引用了大量诗话内容,如“谢肇淛”条,共引用13部著作材料,引自《长乐县志》的有“谢肇淛字在杭,号武林江田人。父汝韶,司教钱塘,置侧室,生肇淛故名与字皆志所出也……曰鼓山志,曰支提太姥志,方广岩志,长溪琐语,史考,史测,史觽,礼考,诗话,麈余,五杂俎,文海披沙,家食时所搜讨也”[12]。另有多条资料引自《小草斋诗话》《随园诗话》《榕城诗话》等诸多诗话。《长乐诗话》还广泛引用地方方志,如“陈毅”条资料引自《三山志》《长乐县志》,“林嗣复”条资料引自《闽都记》,“陈烈”条资料引自《三山志》《弘治通志》《长乐县志》。其他诗人引用的方志还有《高邮州志》《晋安逸志》等。

《长乐诗话》也弥补了《长乐县志》之不足。蔡镇楚先生说:“许多无名诗人乃至名气不大的诗人,不仅正史无传,连地方志亦无立足之地,他们的诗名早已湮没无闻,而在地方性诗话的字里行间,却能见其人而闻其声。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低下,即便是大家闺秀、扫眉才子,也很难进入正史与地方志的历史王国,然而诗话给予她们以一席之地。”[13]《长乐诗话》单列“闺秀”一条,记录了张氏、申屠氏相关事迹与诗文,较早关注区域女性诗学的发展,也为今人研究福建长乐地方女性诗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遗漏之处,另行补疑

梁章钜深受乾嘉学风影响,在编纂过程中除了从不同著述中搜集资料,还对这些资料进行考证,如有遗漏之处,梁章钜都会在其后做按语进行补充或是加入自己的一些看法。卷一的“林希”条,梁章钜在引自《豹隐丛谈》的资料后做了如下按语,对林希籍贯进行补充说明。

章钜按:林希林概之子,省府志并作福清人。《太平环宇记》云:长乐县元和三年省,以地并入福堂。(福堂即福清,或沿此而误欤)。然《直斋书录解题》云:《神宗实录》,朱墨本,莆田蔡卞元度,长乐林夕子中重修。(上言莆田,不言兴化军,则下言长乐,亦指县名可知。)又云,林氏野史,长乐林希子中撰。(同卷有中兴会要云,晋江梁叔子撰。有晋江,不言泉州,清源,则亦指县名可知。)是林希实曾家吴航也。今据之。[1]

又如卷四中“李骐”条,梁章钜先是摘录了《长乐县志》中李骐的两首诗作,后又在结尾处做了按语,对李骐身世进行考证,解疑补缺。

章钜按:俗传马铎、李骐为同母异父兄弟。铎之母,初适马氏,生铎。再适李氏,将生骐。梦其故夫,遂名以马。及登第,胪传日,成庙怪其名,遂以马旁加其,今乡党犹艳称之。王世贞史料,何乔远闽书,俱载其事。按沉景倩野获编言,尝考两家志铭,铎之母为卓氏,骐之嫡母为叶氏先亡,继母黄氏,俱封安人。然则,两人固风马牛不相及也。周栎园闽小纪亦云尝属长乐令访其邑中前辈,俱云无之。而两家后人,亦云世俗谬传,绝无影响,且当时亦无增马为骐之事。即一母所生,方且为母讳,何至以前夫之姓马名,公然暴母之短。然弇州传闻失实,容或有之。而何氏以吾闽人作闽书,岂宜不加详考,而承讹若此乎。[1]

梁章钜在摘录内容后做按语之处不只以上所举两例,另有“林希”“敖陶孙”“王恭”等条也都有梁氏按语,或为评论,或为另参诸作进行考证。这些都反映《长乐诗话》力求为我们全面呈现长乐历史上那些无名诗人的生平事迹,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悲与欢、哀与愁。

五、《长乐诗话》的文献价值

清代地域诗话创作繁盛,郑方坤的《全闽诗话》作为福建地域诗话的标杆,其他的诗话已很难超越它。梁章钜便在其基础上拓展出一条新路,由地域诗话创作转向范围更小的区域诗话,从更小的地域出发,进行更深入专一的资料汇集,使《长乐诗话》成为研究长乐文学发展状况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一)保存长乐诗人之诗作诗事

蔡镇楚在《中国诗话史》说:“地方性诗话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地域性,论诗的对象与范围只限于一定的区域之内……二是通于方志,或以诗存人,或以人存诗,使数以千百计的地方诗人特别是无名诗人及其诗歌赖以仅存,为编辑地方人物志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宝贵资料……三是博于诗事,寓诗旨的探求于考述诗事之中。”[13]蔡镇楚所说的地域诗话特点在《长乐诗话》中均有体现,《长乐诗话》所辑录的对象范围虽然仅限于长乐一县之诗人诗事,却展现了长乐一县诗学的历史发展。《长乐诗话》在体例上以人为目、以时为序、诗人行迹与诗事并行,记录了长乐县史上许多文采不凡的诗人。《长乐诗话》共辑录长乐62位诗人的诗歌创作活动,因人存诗或以诗存人,让这些诗人及其资料可以流传后世,为后人研究长乐地方人文历史提供重要文献。

(二)补方志文集之缺

《长乐诗话》中所辑长乐诗人资料来源甚广,广采众多方志、诗话、文集,许多诗人资料在《长乐县志》记载简略,甚至都不曾辑录。《长乐县志》仅载卓云、陈毅等几句诗文,陈转、林嗣复、陈合、林诰等人《长乐县志》无一字记录。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张东皑收藏的《长乐县志》稿本,上海图书馆存有《长乐诗话》手抄本,长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1999年据上海手抄本排印出版《长乐诗话》,均成为了解长乐县诗人及文化创作的重要资料。学术界之前普遍认为《长乐诗话》是梁章钜创作的第一部诗话,后有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蔡莹涓考订,第一部诗话应是编撰于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四年之间的《补萝山馆诗话》。《补萝山馆诗话》已散佚,未见传本[14]。《补萝山馆诗话》虽已散佚,但其中部分资料散见于《长乐诗话》之中,使《补萝山馆诗话》不致全然失传。可以说,《长乐诗话》所载诗人诗作,不仅记录了诗人的诗作,某些诗作中还记录了地方风俗名胜,弥补了《长乐县志》《补萝山馆诗话》等资料的不足,为后人研究地方文献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从家族诗歌创作角度编纂诗话

《长乐诗话》关注家族诗歌创作史,探究长乐家族诗学人群,视角独特。梁章钜通过对长乐某些家族诗学的资料汇整,间接反映长乐诗学发展之盛。长乐县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且很多都出自书香世家,《长乐诗话》将不同家族的诗学传承展现出来。如谢氏家族,《长乐诗话》先介绍祖父谢杰出使琉球及奉使册封所作诗文,后记录其孙谢肇淛《游燕集》二卷、《小草斋稿》一卷、《小草斋诗集》三十卷等文集,还辑录他人对谢肇淛文学创作的高度评价,而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谢氏家族深厚的家学渊源。梁氏家族,《长乐诗话》介绍梁氏十世祖梁行慤,诗文不饰雕琢,自然深隐;介绍九世祖梁仕荣,不求闻达,仅有几句诗文留世;辑录八世祖梁汝春的两首诗作;对七世祖梁天佑、六世祖梁春晖等也有介绍。《长乐诗话》一直记载至梁氏三世祖,对今人研究梁氏家族文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除了谢氏、梁氏家族外,《长乐诗话》还辑录陈氏家族陈转及其后世子孙陈烈的相关文集。《长乐诗话》从家族诗歌创作史的角度来编纂诗话,反映了长乐诗学发展繁盛的状况,创新了区域诗话创作,为地域诗话的编纂拓展出一条新路。

综上,《长乐诗话》是梁章钜编纂地域诗话转向编纂区域诗话的一次尝试。梁章钜在编纂诗话过程中,文不废学、学不废文,以考据入诗,夹杂个人议论补充,为文严谨,秉承“以学入诗、诗以言教”的原则,选诗讲求诗歌反映现实、为文要雅等。还创新性地从家族文学创作角度论诗话,关注区域家族文学,对后世研究梁章钜诗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

猜你喜欢

长乐诗话诗作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长乐姑娘陈佼怡 新晋欧洲华姐冠军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新诗话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长乐未“羊”准妈妈节日期间注意事项
衔月楼诗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