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西安电影产业发展综述
2019-12-30康弘哲王旻
文 / 康弘哲 王旻
一、大数据+影视创作
2018年是我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一年,全国电影银幕总数位居世界首位,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同时,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8亿,手机网民也接近了8亿,成为了“互联网+”文化传播的巨大市场载体。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数据成为了电影创作的重要指导性手段,电影制作方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电影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从而降低影视创作的前期成本。
在2018由陕文投集团举办的“以大数据驱动影视产业发展变革”主题活动中,对推动“互联网+电影产业”深化发展,发挥大数据在电影制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具体如“剧医生”“统筹宝”和“影视大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等大数据产品,为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中关键节点提供了新的桥梁。“剧医生”是一个专业的剧本评估工具,它结合了剧本内容质量检测与大数据技术,通过文本分析和数据挖掘,量化数据结果可直观地显示每个剧本不同维度的情况,这对修改剧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统筹宝”是一个专业的统筹流程管理系统,它通过剧本数据标识的算法分析,将剧本标识模板与大数据相结合,为拍摄和统筹管理提供支持。
“影视大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为专业导演、制片人、监制和演员等人提供数据平台,为影视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持。
二、本土IP+改编重制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多元化模式中,陕西文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区域分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产生了众多的本土作家,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他们的作品在反映新中国的发展变化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反思。例如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得了众多的奖项。路遥的另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也曾被多次进行影视剧改编,获得了丰富的奖项。作家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在2012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西影集团、陕旅集团、陕西白鹿原影业等公司联合出品,获得了柏林电影节多项提名。在2017年,《白鹿原》又被改编成为电视连续剧,在引起了热烈反响的同时获得了诸多奖项。2017西影集团经典电影《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在时隔22年后再度登上全国各大院线、7000余块大银幕,上映一个月累计票房近1.8亿元。2018西影集团巅峰之作《红高粱》在全国院线重映。
三、互联网+衍生产业
2018年,在西影成立60周年期间,电影圈子·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正式落成。园区建筑面积共20万平方米,包括12个主题区域。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就在此举办,这体现了对电影节和电影人的充分尊重。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作为一个陕西本土的重要文化标志,为“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提供了一个文化沟通的桥梁,使丝路精神、丝路文化能够更好地被发扬光大。曲江影视集团于2017年专门成立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有限公司全心投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运营业务。通过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城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为契机,搭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世界各地影视文化合作交流平台,落实《丝路沿线国家电影合作共同宣言》,电影人才培训等活动,建立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陕西)永久会址等。
综上所述,通过“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协同发展,使2018年陕西省的电影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并有多部电影获得了众多相关奖项。“互联网+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西安电影产业的产销能力,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导传统电影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从而有效促进了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利用电影与互联网的媒介,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