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处、生死与爱:读张敏华诗所感
2019-12-29荣光启
■ 荣光启
一
2018年春,我收到张敏华寄来的诗稿,一切诚如他自己所说“在低处生活”。这种持续的谦卑、殷勤与努力的品质,使他在写作上不断地收获。
“这菜新鲜,味美,价格也不贵。”
“现在的收入也自费得起。”
在一家日资饭店,半敞开式的包厢里,
我们喝荞麦茶,吃日本料理。
……
我们不约而同地凝视火锅里幸存的土豆,
在翻滚的漩涡里看到了暗礁,
气若游丝的命运,和未卜的生死。
这首诗的主题是一次饭局时两个人的谈话,叙述的是平凡人生、市井生活。张敏华所言的“低处”,首先是日常生活,是一个普通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但更是一个优秀诗人必有的一种品质:把自己放在生活的最底层、时代的最深处,观察纷繁的世相,同时审慎地思索自身的存在与迷失。时代是沸腾的,而他却是冷静的。这是一个优秀诗人必须具有的潜在素质。诗歌,成了他生命的组成部分,也赋予他观察大千世界的“天眼”,让他看到了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洞察了沸腾下的喧嚣与泡沫,从而使他捕捉到了生命、生存的真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我看来,境界和心界相通。无心界就没有境界;而经历是构成境界的主要部件。作为王国维嘉兴同乡的张敏华,在诗歌创作中,很注重营造“境界”。这些“境界”,不单单是他一次次工作调动的经历,更是他心灵历程的流露。他说:“每一次身份的改变,从生存的层面上说,都让我步入生命的另一种状态。对我而言,这只是‘另一种状态’的继续。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我开始在心里反省,如何在‘另一种状态’下,‘更好地保持内心的激情’。”于是,诗歌写作在他的生活中担负了极为重要的功能。在他看来,文学写作是个体的独立性的反映,它从个体心灵的真实状态出发,寻求一种更本真的生活、表达更内在的生命渴望。这让敏华的生命中有了一种平衡,使他不至于太沉溺于现实事务而造成个体心灵的失重;或者是保持了对“歌与诗”的原始热情。在诗歌写作中,他不断吐露心灵的语言、追问意义、寻求自我,进行了心灵探索:“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因为生活在“低处”,他也自然窥见了许多自我与世界的真相,这也使他的诗作成了一种“承受”之诗:
黑暗中的那个人,将烟点燃/然后又在自己的掌心/将烟掐灭/黑暗中的那个人,让无辜的烟/去承受生活中/某些不可言喻的痛楚。
张敏华的秉性是忧伤的,但他不想沉溺于这种忧伤,不想在忧伤及激昂之间徘徊。于是,他的写作呈现出一种悲剧的气质:在怜悯与恐惧之中,在忍受与书写之中,有一种情感上的纯净与语词上的清洁。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人气质”,这种情绪比较明显地在《椅子》中流露出来:“我出生的时候,椅子已近不惑/现在我人到中年,椅子到了/风湿性的年龄——/夜晚坐在椅子上,我能听到它/木质的忏悔。”这把一直陪伴他的椅子,在空旷的夜晚,代替他沉思,“木质的忏悔”,一个极有意味的意象,使“椅子”有了生命,更使“忏悔”有了质感。他是一个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普遍事物转化为绝妙意象之人。
二
一个沉潜在生活低处的人,写作最大的资源可能就是对自我生存状况的自觉与审视:“我”是谁?在时代的激流中,“我”已经被冲刷成怎样的形象?在命运之剧的席卷中,“我”将会成为什么?这是诗人一直在追问的。张敏华的诗,一个特别动人之处是那种不懈的关于自我的叙述、那个诗中凝望世界、返观自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那个不断思忖“我”之存在状况的叙述对象。
午夜醒来,关掉空调,打开窗,
凉风一丝丝袭来。
不惑之年,竟然兴奋得像个孩子,
望月亮,数星星。
……
没有人知道,我又一次失眠,
没有人能想象,我和童年之间
只隔着一个夜晚。
光阴似箭,几十年的时间倏忽过去,在不惑之年与孩提岁月之间,其实只隔着一个夜晚、一个失眠的夜晚。这个夜晚虽然失眠,但记忆翻涌、许多人事浮上心头,却是逝去的时间重新复活的时刻。那些亘古不变的日月星辰,照耀着我们的童年也照耀着现在,只是,有的人已经不在,有些画面已经难以再现。写作使记忆被唤醒、沉睡的经验被搅动,生命得到更新、早已逝去的时间片段得到复活,人在此瞬间仿佛窥见了永恒。这种感受是令人激动的。
但更多的时候,这种对自我的审视与神思,是令人沮丧的。因为有一个关卡我们不能越过,这就是死亡。当我们的思忖到达死亡的环节,心灵就变得没有力量。很多的写作,到了这里不能不结束、不得不委顿。古往今来,多少文学作品,最后都不得不以一个虚无的人生观、生命观结尾。不是作者刻意如此,而是除此之外,似乎无他路可寻。
一方面,人“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另一方面,“若是人只看见这尘土的一生,人生自然毫无意义,一切都是虚无”,敏华在诗里,言说了他对“生死”的思忖。
三
从目前的写作状态来说,张敏华的诗作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境界,他有相当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诗在叙述性,细致,有趣味,经常在看似不经意的场景描述和人物对话中寄寓深意;而抒情诗,更是他的擅长,他心地善良、目光细腻,在自我审视中寄寓着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怜悯与感叹。
人在高处,常常可能过着浮泛的生活,并不能进入生命的内里,而在“低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具体的爱的行为之中,有可能“承受”一些真实的东西、一些更有价值的生命体验。“低处”,是卑微之人的本然,是自我对生命姿态的一种认同,因为有敬畏,它带来“承受”,也带来祝福。我喜欢张敏华这样的诗人,生活在“低处”,却拥有一颗仁慈之心来守护心中的一点梦想,向世界传递出爱和悲悯。
附:张敏华的诗(二首)
需 要
天气离奇的热,以致蝉失去了耐心
席子留下新的折痕,我躺下
唯一能做的,是等待——
像在医院候诊:B超,心电图,胸透……
似乎想从这些诊断中找到答案
三天前渴望阳光,现在却渴望雨水
人类从地球上取走
太多的东西,窗外的紫外线
过于强烈,戴上墨镜
让目光渐渐黯淡
窗外传来鸟声,没有猎枪,也没有网
鸟比人自由,有一览无遗的天空
还有大片的湿地和原始山林
不像我们,被钢筋和水泥裹挟到这里
给自己安上防盗窗,变成鸟笼
但这个世界需要瘦下来,需要
清肠,排毒,去湿除寒
像现在需要一场暴雨,一次淬火
又像铁匠,需要汗水和伤痕
以铁坯、镰刀和传奇现身
出门安检,为你们,他们,也为我
一切都可以解释,但安检仪
发出的声音,不同于窗外的鸟声——
我躺着,翻了个身,这是另一个我
终于离开了一家陌生的医院
因为爱
因为爱,她的体内藏着风雨,
明月,山川,河流。
因为爱,她情窦初开的梦显得真实,
片刻中她剥落自己。
骤雨初歇,她身上的菜花
开始结荚。
因为爱,在乱花飞絮中,
作为短暂的恨,她捂住隐隐作痛的心,
原谅了那个男孩的无理与傲慢。
相爱就是为了千年等待,
完成一生的折磨!
仿佛爱不曾来过,仿佛
她坐上了一趟通向死亡的火车,
但在中途,因为爱——
火车,突然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