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装饰性技巧对二胡风格形成的影响论述
2019-12-28刘健
刘健
摘 要:我国处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大众在艺术方面的追求也在逐渐提高。表演艺术中尤为突出的便是二胡演奏,二胡演奏的艺术的表现能力极强。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受这种差异的影响,在演奏二胡过程中,演艺风格不同,呈现出形色各异的艺术学派。具有陕西风格二胡曲目,其表现方式极具特别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从中感受美的意义。为了将二胡曲目独具的陕西风格特点有效呈现出来,我们对秦腔装饰对二胡风格的形成及影响做出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活 秦朝领地 二胡
我国土地广大,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各式各样,层出不穷。不同地域的形成及发展与当地的风俗人情、风俗习惯紧密结合,进而产生了独特的音乐文化,它不仅彰显出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呈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
陕西位于黄河中游一带,也是古代秦朝领地。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唐朝往前看,十余个朝代定都于此,为当今陕西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所处地理环境较于特殊,陕西人民性格坦率、爽快且淳朴的语言文化,集所有特点于一体融入音乐文化中,进而成就了陕西音乐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秦腔作为戏曲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演艺方式,它不仅融入了诗歌与舞蹈,还融入了音乐与技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二胡在伴奏乐器中属于从属乐器,它在此处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刘天华先生出处于此,并伴有一代宗师的威名,他的出现,推动了二胡由从属地位到主体地位的转变,肩负起独奏的重任,基于此,二胡有了全新的发展领域。
一、秦腔与琴派二胡之间的关系
(一)秦腔
不同的流行区域成就了不同的秦腔流派,在关中东部渭南一带盛行起来的是同洲梆子,属于东路秦腔,也可以稱为东路梆子及老式秦腔;在关中西部宝鸡一带盛行起来的是西路梆子,属于西路秦腔,也可以称为西府秦腔;在汉中一带盛行起来的是南路秦腔,也可以称为桄桄戏及汉调秦腔;还有在西安一带盛行起来的称为西安乱弹。由于种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如人文风情、坊间音乐、地理环境以及当地语言等,不仅音乐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语音曲调与唱腔风格也随之改变。近几年来,中路秦腔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甚至全国各地都渐渐大范围流行起来。
(二)琴派二胡
秦派二胡不同于其他的演艺风格,其自身具有清晰、明确且独到的音乐风格,与陕西一带戏曲的演艺形式合为一体。秦腔的旋律高于基调,又与戏曲的节奏、打板的变化巧妙融合在一起,划分不同的节奏,在此同时,为满足乐曲节奏和旋律情绪的需求,利用相关辅助工具比如散板、带板、尖板及滚板等营造曲折离奇,情感震荡的演艺效果,不仅促使音乐中情境的真实性,也使音乐中演艺形象更具鲜活性。
二、秦腔对二胡风格形成的影响
陕西地区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新风格的出现,加强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秦派风格的形成与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表现方式以及呈现状态都是息息相关的。独具陕西地方格调的音乐形式代表了秦派二胡作品的风格,秦腔具有唱腔、润色及润腔的演艺特点,借助这些突出的特点和板胡的演奏方式,有效促进了演奏二胡曲风时技巧的掌握程度,进而秦派风格由此诞生。
(一)音律存在的特性
由于受到地域特点及戏曲唱腔形式等因素影响,在陕西及其西北地区一带产生了较于特别的音律,在秦派二胡的演奏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欢音及苦音。欢音独具骨干音呈现出开朗、明亮且快活的积极情绪,较于符合西北人民的特点;苦音则与之相反,其独具的骨干音呈现出悲哀、愤怒且哀伤的消极情绪。欢音与苦音的骨干音的演奏形式不同于其他音律,由于其过于效仿戏曲中较为突出的润色、润腔特性,音律的高低呈现存在转移性。欢音与苦音在呈现方式上形成鲜明对比,将地域特性融入秦派曲调的演艺中,不仅表现出细腻的演艺形式,也突出了悲壮的情感色彩。
(二)上、下滑音
在二胡演奏过程中,人们往往利用滑音进行装饰。二胡中上滑音的演奏形式是低音逐步滑到高音,就滑音的力度也要合理掌握,下滑音则与之相反。在针对独具特色风格的地域演奏时,首先要与演奏曲目内容相结合,把控好滑音力度。作曲家们以现代作曲技巧为入手点,完成整理编制,去除污点,留其精华,以积淀的文化遗产为基础,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演奏曲风,有效拓展了秦派二胡的发展空间.
三、结语
就当前陕西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二胡在艺术领域的迅速发展,演奏曲目也在不断更新,演奏形式的多元化。二胡在演艺过程了灵感来源于浓厚的秦腔风格以及秦腔韵味。应适时激发人们的探究精神,勇于钻研,针对祖国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特点应积极探索,通过聆听感悟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意识展现形式,促进中华民族艺术更加丰富,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邬治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探索特色音乐风格——二胡协奏曲《西秦王爷》创作风格探微[J].音乐创作,2019(04):103—109.
[2]周霞.润腔艺术在秦派二胡与江南二胡中的体现——以《秦腔主题随想曲》与《姑苏春晓》为例[J].当代音乐,2017(22):52—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