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规避

2019-12-28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误区美丽农村

李 铜 山

(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郑州 450001)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成美丽乡村,是亿万农民憧憬和向往的神圣蓝图。被认为是实现美丽中国基石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来全国农村普遍开展的积极探索。从笔者调查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实践,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难题。尤其是,一些地方在思想认识、内涵理解、发展观念、建设指导、实践行为、发展模式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误区。要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给予及时提醒,提早规避这些误区。

一、思想认识上的刮风跟风

(一)误区所在

一方面,有约56%的人认为还是“刮风”,即像原来号召建设生态村、文明村等那样,“刮一阵风”就过去了,于是就按惯常的“刮风手法”办。

另一方面,有约90%的人认为不管是“真风”还是“假风”,只要“跟着风潮走”,“不掉队”就行了,于是就按惯常的“跟风方式”做。但无论是按照“刮风手法”或“跟风方式”操作,其实质都是一样的——不动真格的,仅“做敷衍文章”。表面上,也在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啦,也在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啦,也在喊美丽乡村建设口号啦,但马虎行事,“雷声大雨点小”,糊弄老百姓,没有多少实际行动,“风一过”,一切恢复原样,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了假大空的听风声、跟风向,毫无意义。

(二)误区规避思路

其实,美丽乡村建设,既不是“刮风”,也不能“跟风”,而应求踏实、扎实。不可否认,以前号召建设生态村、文明村等,由于国家无法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多留于宣传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风动式政治口号”的嫌疑。但此一时彼一时,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3—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连续对建设美丽乡村做出重大部署,已经充分说明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民生等问题的大事,既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也是亿万农民翘首期盼的,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胡乱“刮风”或“跟风”,而是面目一新了。

目前国家号召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新的起点——财力雄厚的基础上,已经从号召或政治口号变成了使农村“美起来”的实际行动。因此可以说,这次的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已经下定决心,要“真刀真枪”地改变农村面貌和发展质量。为此,各地的美丽乡村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内容一定要做实,思路一定要具体,措施一定要得力,力求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二、内涵理解上的浅显漏缺

(一)误区所在

一方面,有约55%的人浅显地把美丽乡村等同于美丽环境。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就按照美丽环境去建设,尤其是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人的感官能够察觉的环境情况看的很重,认为只要把当地的空气变新鲜了,把当地的水变清澈了,把当地的街道变洁净了,把当地的房屋外观变美丽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另一方面,有约45%的人漏缺地把美丽乡村建设等同于新农村建设。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仅仅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二十字方针”去规划、去建设,虽然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健身路径、墙体粉刷等不是不可去做,但毕竟“跑偏了”。更有甚者,个别已经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村子,认为本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已经完成,无需再进行建设,于是开始洋洋自得、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二)误区规避思路

其实,美丽乡村建设既不能浅显,也不能漏缺,而应该深刻、全面、准确。因为美丽乡村不是单一的美,而是综合的美;美丽乡村不是片面的美,而是全面的美。浅显地把美丽乡村等同于美丽环境,有些太肤浅了;漏缺地把美丽乡村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有些太容易满足了。因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非常宽泛,既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大文明”建设,又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素质现代化等“三个现代化”建设。

可以讲,建成美丽乡村的基点,是一个乡村集美丽、文明、富裕、和谐于一体。如果对美丽乡村的内涵系统地、综合地加以归纳,其既包括“外在美”,又包括“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美和村容庭院美,“内在美”主要体现在生活富裕美、乡风和谐美、文明素养美。

而在具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多种“美”应兼顾发展,缺一不可。但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可以暂时以“一美”为主,其发展速度可以适当快些,“其他美”的发展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些,但绝对不能忽视,否则,既不应该也不能“一美遮百丑”,更不能算是真正建成了美丽乡村。

三、发展观念上的偏激偏颇

(一)误区所在

一方面,有约62%的农民偏激地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虽然是好事,但终究是由政府提出来的,是政府行为,要做就由政府去做;我们农民没有先提出来,就跟自己没有关系,也就可做可不做,不仅明显地缺乏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而且“等、靠、要”上级支持的思想也比较严重,政府一动员建设美丽乡村,张口就要拿钱物来,否则就免谈,主动参与的热情并不高。

另一方面,有约20%的基层政府干部和村组干部偏颇地认为既然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主体应是农民,自己既可以多参与,也可以少参与,参与不参与随我自愿。于是,有的地方政府和村组干部不作为,有的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有的不动脑筋、找不到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有的耍小聪明,留于“建盆景”“贴名片”等“面子工程”。

(二)误区规避思路

其实,美丽乡村建设既不能偏激,也不能偏颇,而应该得当、得体。因为建设美丽乡村虽然是中央政府提出来的,但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广大干部的引导、指导和支持。

就广大农民来说,要明白毕竟自己才是美丽乡村的最终受益者和享用者,是自己的“份内之事”,只有自觉培养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三性”,积极主动、欣然规往地参与进来,切实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得力主体和主力军,踏踏实实地开展建设工作,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当然,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请求政府部门提供帮助,但决不能极致地完全依赖政府。否则,就无异于“等天上掉馅饼”。就基层政府和广大干部来说,千方百计地帮助广大农民建成美丽乡村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绝对不可袖手旁观,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实际绩效的好坏,以及广大农民的评价优劣和跟随度,均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乃至成败。

因此,基层政府和广大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大有可为,也一定要大有作为,着力在政策层面找准方向和定位,在操作层面找准突破口和抓手,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形成有效的技术手段,强力当好“宣传员”“服务员”“护航员”等“三大员”,发力创造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有利环境,在政府有效引导、支持和帮助下全面唤起广大农民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使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得以有效推进,并形成“输血性”引导与“造血性”再生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

四、建设指导上的重硬轻软

(一)误区所在

一方面,有约78%的地方重视硬环境建设,对高速公路、电网、电信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非常重视,好像物质环境完善了,美丽乡村就建成了。

另一方面,有约22%的地方忽视软环境建设,对公民素质、服务质量、政治制度、社会舆论等软件设施建设不够重视,好像精神环境可有可无或无关大局。

(二)误区规避思路

其实,美丽乡村建设中硬环境、软环境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而是不仅要软硬“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这是因为: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无论是哪个方面存在短板,就不可能真正建成美丽乡村。

硬环境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硬指标和硬形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家首先注意和感兴趣的就是硬环境,如果一个地方的硬环境建设很落后,就无法为美丽乡村建设“强身健骨”。

软环境建设是硬要求和硬规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家越来越关注和在乎的就是软环境,其作用甚至超过了硬环境建设。因为硬环境建设的缺憾,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修补;而软环境建设的缺憾弥补,却远非一日之功。如果一个地方的软环境建设很落后,就无法为美丽乡村建设固化其魅力所在。比如:如果某些乡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居住条件上乘,但村里存在比较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或赌博陋习,就会与人们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形成极大的反差,就会被大家所诟病。况且,软环境是需要硬环境支撑的,因而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必须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并举,双管齐下,监管并重。

五、实践行为上的双料模仿

(一)误区所在

一方面,有约45%的人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就应该把乡村模仿着建成城市,让村民享受着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住在高楼中,用着和城市一样的煤气水电。于是开始像城市那样集中人口、建设高楼,即搞所谓的乡村全面城市化。更有甚者,即使是在一些平原农区,也开始不切实际地大搞村庄合并和大拆大建,开展所谓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运动,一个乡镇规划出几个大的所谓新社区,硬性规定不在新社区的村庄整体搬迁到新社区,不仅在新社区占用了大量的基本农田,而且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造成老村无法全部按期搬迁和土地复耕,新村无法提供基本服务和各种保障而无法正常运转,出现“两个半拉子工程”。其结果,很多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景观不见了,变成了“城不城,村不村”的“不城不村”。

另一方面,有约30%的人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就应该模仿国外的美丽乡村建设,即搞所谓的乡村全面外国化。于是,有些地方开始打着学习国外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旗号,借机出国考察、观光游览,接着视地方特色于不顾,机械地把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因地制宜的做法,不合实际地“拿来”,急急忙忙地要建新别墅,慌慌张张地要造景观林。其结果,当地农村的古朴、典雅、恬静等美好景象不见了,变成了“中不中,外不外”或”土不土,洋不洋”的“不中不外”“不土不洋”。

(二)误区规避思路

其实,美丽乡村建设既不应盲目模仿城市建设,也不能盲目模仿国外美丽乡村建设,而应该自我创新、自成一体。这是因为:

其一,城市有城市之美,农村有农村之美。中央之所以要倡导建设美丽乡村,一方面是出于建成美丽中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突出农村之美的需要。美丽乡村建设如果一味地全面模仿城市,就会出现“千村一城”或“千村一面”的结果。乡村有着与城市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和居住环境,即使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应该保留农村这些独有的特色,尽最大可能地彰显风光“乡村化”和服务“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而不能简单地把美丽农村建设成美丽城市。

其二,国外农村有国外农村之美,中国农村有中国农村之美。中央正式文件中之所以没有提示学习国外美丽乡村建设做法,就是害怕盲目对外崇拜,生拉硬套地“克隆”。中国农村有着与外国农村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和审美理念,即使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应该充分挖掘和凸显中国农村独有的特色,而不能武断地照搬照抄国外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不顾及国内农村的特色和优点,盲目模仿地“洋为中用”。

六、发展模式上的武断推崇

(一)误区所在

一方面,有约10%的地方武断推崇“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的一些做法,比如全面“嫁接”浙江省安吉县“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目标及“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的支撑,也要形成“优雅竹乡、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层次的美丽乡村大格局,觉得国家都树为标杆了,当地完全可以“比葫芦画瓢”。

另一方面,有约85%的地方武断推崇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等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觉得权威部门都发布和倡导了,学习并紧跟绝对不会有错。

(二)误区规避思路

其实,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的不是模式推崇,而是模式创新。这是因为: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贵在因地制宜,绝对不能简单地归类为几种模式,而应该坚持不懈地求新。

我国真正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时间还不长,要探索成功成熟的发展模式尚需一些时日。已有的所谓的发展模式充其量只是找到了某一局部区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仅仅是对外在表象进行了描述,而对其深刻内涵还没有高度概括,严格地讲,离成为真正的模式尚有不小的距离。

况且,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生活习惯等迥异,加上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等特点,根本难以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如果不加思辨地武断推崇和依照别人的模式,不顾及当地乡村的特点,只会使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陷入不科学乃至不合理的窘境,最终会画虎类犬,不仅没有获得原有期待的效果,还会失去自身特色。

管理学上“只有永恒的问题而没有永恒的答案”这句话提醒我们,美丽乡村建设中要重视独到特色,即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尤其要慎言普适模式,注重不断创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果忽视特色模式创新,不愿意或者不会很好地处理模式、特色与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就难以做到打破已有模式,全力开创全新的模式。

话说回来,已有的一些所谓模式并不是没有一点可学之处,如果要学,笔者建议学习成功者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精髓——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而不要学习其做法的外在皮毛——那些只适合当地的产业及途径。只要全力把当地最大、最好的优势用足用好,就可能会创造出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如果视自身优势不顾而盲目地跟随他人,就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误入歧途,甚至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猜你喜欢

误区美丽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