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2035发展愿景
2019-12-27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高新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创业式创新的新技术革命发展道路。当前,人类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我国科技创新也进入并跑与领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在长时间学习西方经验做法之后,必须打破惯有思维方式,用新的思想和新的模式引领未来的领跑。要树立未来思维,谁能把握未来,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把握更大的主动权。要树立生态思维,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生态是新经济的本质,硬科技“独角兽”场景是新经济生态的独有现象与核心标志。
国家高新区未来20年要继续探索新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研发领跑性技术、转化原创性成果、打造变革性产业方面下更多的功夫,走出一条原创发展之路,而原创发展的目标就是走向引领,去塑造人类的未来。要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生态,以持续的创造力引领科技创新;要鼓励以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主体的硬科技创业,大力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要大力发展共同经济,创建人类未来新生活新应用的场景,承载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要全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科学新经济新社会的研究中心、创造中心、场景中心,以持续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聚合力助推中国崛起。
1 全球发展形势综合预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面重塑人类社会。未来20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以新技术新产业为代表的生产力将重新定义生产关系(图1),社会劳动生产率将大大提升,个体劳动强度将大大降低,日常工作生活方式被重新定义,将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城市空间、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1.1 技术预测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崛起,以计算機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逐渐接近尾声,世界即将进入智能时代。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平均分布)”——威廉·吉布森(科幻文学家)
智能时代来临,大数据向各行各业全面渗透,“数据核爆”的局面加速形成,各类技术相互嫁接融合,新技术价值持续引爆激发,技术发展呈现出群体性、融合性、颠覆性、硬异性4大特征。
群体性: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
融合性: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交叉汇聚的现象,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全社会多领域大数据跨界链接,带动技术与技术、虚拟与物理、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嫁接融合,进而引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
颠覆性:在“颠覆性技术创新”之外,系统创新、网络创新、模式创新等多种类型的颠覆性创新爆发式涌现,单纯的“技术颠覆”正在被“创新颠覆”取代。
硬异性: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核心的生物技术革命将对生物的物理本体产生深刻影响,人类机体得以全面优化提升。
综合分析国内外主流智库研究成果,人工智能、空间技术与工程、自动驾驶汽车、细胞研究、先进材料、再生能源、节能技术、物联网等8大技术领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是未来世界各国科技创新战略必争的重点领域(图2)。
1.2 产业预测
跨界融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颠覆性技术+新市场需求”促使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规则、新制度为新兴产业成长提供沃土。“商业模式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扁平化是传统产业发展新趋势。区域之间、技术之间、产业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不断催生“N+X”新兴业态(见表1)。
未来产业发展将呈现出3大趋势:一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未来15~20年的首位产业,为构建万物智能互联的超级智能社会起到关键支撑作用;二是经济发展更加关注“人与地球的关系”,生命健康、新能源等与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可持续相关的新兴产业成为焦点领域;三是人类开始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太空,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仍是各国的重点布局领域。总的来看,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健康、自动驾驶、航天航空、新能源、智能芯片、先进材料、3D打印、混合现实等10大新兴产业将在全球创新高地爆发(图3)。
1.3 生产方式预测
新经济使劳动力、生产资料、资金市场等基本生产条件发生剧变,生产活动将延伸到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的每个角落,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难以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因此,新经济势必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未来大部分国家将进入新经济建设阶段,全球将基本完成新旧生产方式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换场思维”将起到引领作用,而硬科技、独角兽、场景是未来生产方式换场的3大标志。
“硬科技”是新经济的核心引擎(图4)。围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开展“硬科技”创业是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将成为全球创业新趋势。
“独角兽”是新经济的引领者。“创业—瞪羚—独角兽”将取代“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大中企业—规上企业”的产业组织形式,成为国家生产方式先进性的直接体现。
“场景”是新经济创新创业的重要源头。“场景”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将取代传统实验室,成为新一代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在场景中,将集聚多种类型企业,实现促进跨界融合创新,形成新技术的价值网络,支撑产业的跨界融通和商业模式创新。
1.4 生活方式预测
当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全面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当智能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将再一次带来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智能生活、零工经济、体验经济成为未来重要的工作及生活方式,人们将享有高效便捷的生产生活、自由灵活的职业选择、丰富多样的休闲体验。
智能生活,高效便捷的生产生活。在社会生产中,智能机器人全面接管低端劳动,形成高效智能的基本生产体系,促使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日常生活中,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全面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数据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促使人类生存环境趋于个性化、精细化和定制化。
零工经济,自由灵活的职业选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助力实现个人能力和企业需求的快速精准匹配,促使工作时间、地点灵活性强的“零工”模式成为主流,自由职业者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形式,个人创造意愿被最大限度的满足,高概念化、高感性人才得以发展,人才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充分结合。
体验经济,身心合一的休闲体验。人们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之余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和满足,甚至自我超越。公益活动、体育健身、闲暇旅游、游戏娱乐等休闲活动将更受关注,体验性消费和人性化消费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城市空间预测
到2030年,世界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6%,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2015年的40亿增长到63亿。伴随着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未来城市发展将呈现出智能化、无界化、网络化3大特征。
智能化:“城市大脑”成为未来城市标准设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以城市为载体互相嫁接融合,民生、交通、环保、公共安全等城市基本功能实现全面数据化、智能化,推动更高级社会结构和生活形态加速成型。
无界化:城市发展有边无界。技术发展推动城市向更高能级跃进,创新、交流、知识、信息等各类生产生活要素在城市之间无界流通,城市发展不再受地理空间界限限制,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网络化:城市网络取代单体城市。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城市的发展已经跨越了自身界限,高速网络将各个城市及其设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即“城市网络”,城市网络将取代单体城市成为城市存在的空间范式,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1.6 社会治理预测
未来20年,数字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市场,导致传统工作将逐渐被自动化程序替代,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传统生产生活形态被颠覆。个体将获得更多的商业自由度,大多数劳动力将从事教育、娱乐、文化创意等智力服务行业,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从忙碌“割裂状态”转向一体化,人类在物质精神自由上有了更充实的选择,开始由“经济人”回归到“自然人”。
伴随着人类生存状态转变,传统社会治理方式不再适用,依托数字化技术开展微治理将成为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数字化技术将社会和个人高度解析至微粒化,现行制度、法律、科学与科学方法等被解体与重构,人类进入“微粒社会”时代,人类的需求欲望被准确预测和满足,“精准预测、技术治理”的社会微治理模式逐步形成。
2 2035年,中国迈入强时代
根据Rand Group预测,2035年中国GDP预计达到238万亿元,届时经济体量将稳居世界第1,人民币将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之一,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关键作用。中国作为强经济体,国家实力将迈入“强时代”,以首位创新、产业融通为特征的“强实力”成为主要彰显,以共同经济、和谐治理为特色的“强内涵”成为国际新声。中国预计将在新经济、原始创新、思想市场3大领域(图5)引领全球,构建强时代的话语体系。
2.1 新经济引领
中国的新经济和场景应用趋于成熟,成为世界新经济主导国。伴随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飞速发展,数据和信息成为新经济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以大数据、云计算、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数据驱动下,分享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方兴未艾,为中国经济注入持续动力,中国有望实现变道超车,在新经济赛道上引领全球新一轮发展。凭借科技和先驱者的想象力,新经济将与传统产业、消费升级深度结合,营造出良好的新经济应用场景,重构产业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等一批平台企业、独角兽企业将持续引领全球场景革命。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消费提档升级为代表的生活型场景,以服务实体经济、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为典型的生产型场景,以人力资本协同、科技创新创业、绿色低碳发展为体现的渗透型场景等新经济场景将在中国不断成熟,形成发展新经济的文化氛围、技术氛围和规模效应,奠定中国在新经济的主导位势。
2.2 原始创新引领
中国将不断涌现世界级的原始创新和科技企业,“中国创”成为新旗帜。在美国《财富》周刊颁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上中国企业数量逐年攀升,与美国的差距日渐减少,预计未来20年有望在数量上超越美国。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在一些著名的商业或科技媒体中崭露头角。腾讯、联想荣登汤森路透公布的“全球100大科技领导企业”榜单,腾讯、今日头条、大疆等中国企业入选国际商业媒体《快公司》的“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自2010年以来,世界新创立独角兽企业中超过1/4出自中国,预计未来中国将在原始创新和科技创新领域涌现出更多独角兽企业,培育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依托科技型企业的更迭发展和国内科研机构的夯实积累,中国发明专利及国际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拥有量,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技术创新贡献率超过40%。预计到2035年,中國将出现更多引领世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产出一批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在若干重要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中国创”将惠及世界经济,彰显首位创新实力。未来,中国将进入持续性领跑的新阶段,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
2.3 思想市场引领
国内思想市场繁荣成熟,共同经济惠及全球,中国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得以彰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认为中国未来30年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建立起“思想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备重燃百家争鸣之境的文化基因。君子贵和尚中、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君子文化,尚贤使能、敬重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尚贤文化,以个人和家庭为基础、以忠孝为纽带、把家国天下联系起来的忠孝文化,儒家仁者爱人、崇德重义、仁爱胸怀的人本主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并沉淀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仍将不断借鉴和吸收自由革新、批判辩证、量化求证等西方思想,持续丰富趋时求新、多元包容的本土海派文化,逐步实现国内思想市场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兼容的思想市场,为中国发挥软实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深化南南合作”等倡议,已经进入世界的视听,作为一种真正“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理论创造和价值追求,走上全球治理舞台。孔子学院作为对外汉语和文化交流的平台,遍布全球各地。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烙印的文化创意产品越来越多的被海外市场接受,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以更加自信和从容的姿态走向全球。中国思想文化市场将逐步与世界接轨,开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经济”新征程,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3 立足未来,国家高新区要肩负新时代的历史担当
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高新区要承载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013年,习近平考察大连高新区工作时,提到“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2篇文章做实做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新区要肩负起领跑“高质量”发展,引领“新经济”时代的重大使命。面向未来,高新区要通过构建爆发式生长的新经济形态、平台化融合的自组织生态、绿色高效的超级智能社会、开放多元繁荣的科技文明氛围、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环境,努力成为新科学新经济新社会的研究中心、创造中心、场景中心。
以全球化视野实现5大定位。高新区要通过聚焦首位创新,以持续的创造力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原始创新的引领区;聚焦新经济,以持续的爆发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全球前沿新兴产业的原创区;聚焦人本,以持续的包容力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成为率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善区;聚焦协调发展,以持续的辐射力带动区域发展,成为区域平衡协调的增长带;聚焦共同经济,以持续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助推中国崛起,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先行区。
4 面向2035年的国家高新区重点工作
4.1 超前培植面向未来的前沿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未来崭新的产业价值链的业态集合,在未来5~15年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具有跨界融合、非线性成长、科技型和数据性等特征。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全球产业竞争愈发激烈,高新区要加快发展即将进入爆发期的新兴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量子通信、5G通信等。着重发展对整个产业链有关键带动作用的大装备产业,如高铁装备、大飞机、IC装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集中发展对产业有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性新兴产业,如IC芯片、超级计算机、先进材料等。推动发展以场景和数据驱动的新兴产业,如新零售、共享服务等领域。高新区要在新兴产业生态培育、多维产业跨界、新兴场景应用3个层面培植前沿新兴产业,通过紧抓硬科技、“独角兽”、数字经济等未来潜在爆发点,以产业选择倒逼形成产业生态;通过组建跨界实验室、鼓励平台企业进行生态建设,营造多维跨界生态空间和环境氛围;通过搭建“AI+”制造、医疗、政务等多功能场景,建设超级智能社会,推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
4.2 重点培育彰显中国原创的首位创新
所谓首位创新是指以“首位思维”为引领,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组织开展全面开源开放、多元主体联合的创新创业。“首位思维”是创新创业生态思维的高级形态,强调将创新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将充分激发大科学装置、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各类要素的双创活力作为一切工作的“首位”。
在“首位思维”中,大科学装置是开展前沿科学领域探索的基础设施,要对国家在前沿领域实现“先发制人”战略发挥支撑作用;高校院所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技计划的主要载体,要在原创性技术研发、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成为供给“源头”;龙头企业是创新创业生态的领路人,要在把握技术市场形势、承担技术原创风险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引擎,要对整合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起到串联作用;创新人才是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水平人才团队对一切创新创业活动起到决定作用。
高新区要提升首位创新能力,要在激活突破性大科学装置、搭建世界级新型研发机构、构建高层次未来实验室3个方面同时发力,全力培育彰显中国原创能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激活突破性大科学装置,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高校院所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探索市场导向的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将大科学装置作为原创技术生成和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构建设施共享、技术输出和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世界级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实行市场化的人员薪酬制度和工作考评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搭建高层次未来实验室,以探索人類未来为目标,集聚多领域高端人才,开展“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的无疆界创新,形成若干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促使人类认知、交互、逻辑产生变革,探索人—机—物三元融合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应用,构建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加快孵化培育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
4.3 提倡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引领的硬科技创业
随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硬科技”加速普及,全球已进入“硬科技”创业的新阶段。“硬科技”创业的本质是通过创业将科学家能力与企业家精神高度融合,进而孵化出影响世界的领军企业。从创业企业的层面来看,“硬科技”创业呈现科学家深度参与、技术商业化突破、资本持续注入、人才跨界集聚等4大特征。
科学家深度参与是“硬科技”企业发展关键要素。科学家作为创业者或者科技顾问参与“硬科技”创业过程,是“硬科技”企业打破技术和知识壁垒、得以发展的关键。技术商业化突破是“硬科技”企業发展必经之路。“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实际是其核心技术逐步成熟,厚积薄发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技术不断地得以突破,转化成商业价值,实现企业爆发式成长。资本持续注入是“硬科技”企业发展强大推力。“硬科技”企业成长过程就是从技术积累到商业转化、再到产品迭代过程,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外界资本支持。人才跨界集聚是“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硬科技”成果同市场需求结合度一般不高,参与人员也多属于技术型达人,但若要加快其商业价值的实现,则需要“硬科技”企业人才团队的多元化,帮助企业完成科研—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的三级跳,跨过科技和商业间的鸿沟,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高新区要鼓励和培育科学家和企业家引领的“硬科技”创业,重点打造适合“硬科技”企业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包括敏锐的科技媒体、懂科技的孵化器、有洞见力的资本、有影响力的科普和强有力的新经济政策。敏锐的科技媒体对“硬科技”创业有发现、传播两大价值。高新区要积极搭建媒体与企业的沟通平台,引导科技媒体成为新技术知识传播渠道和对硬科技企业观察窗口,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曝光。懂科技的孵化器为“硬科技”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扶助。高新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于科学家创新创业孵化器,引导发展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专业孵化平台。有洞见力的资本对“硬科技”创业起到支撑作用。高新区要积极引进知名天使投资机构,为“硬科技”创业提供孵化服务和风险投资,消除科学家创业的资金瓶颈。有影响力的科普能增强大众对“硬科技”认知,吸引更多人参与创新创业。高新区要积极推进未来开放实验室建设,专注于最前沿科技的开放式研发,举办或承办未来科学论坛,运用指数型科技以及联系全球领导者来影响世界。强有力的新经济政策为“硬科技”创业提供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高新区要加快完善以支持“硬科技”创业为重点的新经济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业、包容失败”的氛围,培育有利于“硬科技”创业的软环境。
4.4 大力扶持爆发式增长的“瞪羚”“独角兽”
“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将取代“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大中企业—规上企业”成为主流的产业组织形式,高新区要主动及时转变理念,更加关注企业的爆发式成长,全力开展“瞪羚”“独角兽”等爆发式成长企业的培育和引进,打造高成长企业集群栖息地。
在“瞪羚”企业培育方面,高新区要从出台瞪羚计划、打造品牌活动、加速“瞪羚”蜕变3个方面着手。出台“瞪羚”计划。制定瞪羚企业筛选标准,确定瞪羚企业及准瞪羚企业扶持专项政策。设立“瞪羚”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建立投资及贷款风险担保机制,对培育对象及培育成功企业的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等给予资金奖励或补贴。打造品牌活动。组建“瞪羚”企业俱乐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创业者、知名投资机构参与交流分享,举办项目路演、头脑风暴会等“瞪羚嘉年华”系列活动。成立“瞪羚”企业联盟,开展资本推介、项目展示、经验分享、创业辅导、政策宣讲、网络评选等活动,增强“瞪羚”企业市场拓展力和影响力。加速“瞪羚”蜕变。鼓励优秀“瞪羚”与知名平台型企业开展生态圈合作,为多方提供商业会谈、合作平台,加速“瞪羚”企业规模扩张。加强“瞪羚”企业与“独角兽种子企业库”对接,关注优秀“瞪羚”企业成长需求。
在独角兽企业培育方面,高新区要在挖掘潜 在“独角兽”、制定“一企一策”、育成“独角兽”、链接搭建独角兽生态圈等4个方面发力。挖掘潜在“独角兽”。建立“独角兽种子企业”储备库,发布高新区准独角兽企业榜单。将持续总结典型独角兽企业案例,通过多渠道推送、宣传推广,吸引社会资源扶持企业成长。制定“一企一策”。开展“独角兽企业”调研,制定独角兽企业创新型支持政策及针对每个准独角兽企业的个性化支持方案,将专项资金支持、投融资体系保障、机制改革、模式打磨、创新能力提升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加快“独角兽”育成。支持园区企业加入大企业平台生态圈,获得渠道、技术、流量等资源,实现爆发成长。对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解决企业人才紧缺问题。链接国内外创新高地,吸引独角兽企业落户。打造链接全球创新高地的独角兽生态圈。实时追踪硅谷、特拉维夫等创新高地的独角兽企业发展动态,开展资源高端链接,建立独角兽企业对接交流渠道。
4.5 推进落实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深刻转型,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发生巨变,社会观念日趋多元化,有效的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趋势。在动态社会中,社会治理理念已从管理走向治理,倾向于用一种温和理性方式替代强硬压制手段,有效消除和转化社会平衡系统中不利因素,进而达到社会的动态稳定。社会治理的体制已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根本上坚持依法治国,探索和尝试改进社会问题解决机制。社会治理的主体已从政府到全民,鼓励并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强大的社会参与和自主能动性。社会治理的方法已经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社会治理的效率提高。
高新区要在理念层、基础层、应用层、目标层4个层面加快社会治理创新体系建设。树立以技术治理为核心的治理理念,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推进建设量化治理系统。将超越传统分工治理模式的云治理作为实现技术治理的有效手段,提高社会各领域交叉治理的效率。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开展精准捕捉和处理小微社会问题的技术微治理;推动建设“企业公民”自治和服务体系的主体微治理,在高新区率先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全面创新治理新格局。
4.6 积极构建惠及全球的共同经济
新时代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舞台上日渐深入人心,其内蕴——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义利相兼的新型义利观、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兼顾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为地区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持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开创区域合作新模式,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持续发挥影响。
高新区作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应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探索解决方案,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先行区。通过发布全球园区共创共同经济倡议,发起新经济发展合作倡议、新兴产业合作倡议、文化交流倡议等3大倡议,加强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领域的产业合作与文化交流。建设“一带一路”新经济产业合作联盟,积极开展海外科技园区合作,面向沿线国家推广创业服务,协助“一带一路”国家借助中国经验和资源发展自主高新技术产业,为新经济产业开辟国际市场。出台新经济企业国际化行动计划,成立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强化高新区企业走出去政策引导,搭建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加强与海外商会团体的交流合作,建设对外经贸合作园,探索与海外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产业合作园,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式出海,将高新区打造成为中国参与世界治理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