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9-12-27喻志东汪晓华曹晶晶胡明生华小军
喻志东 汪晓华 曹晶晶 胡明生 华小军
摘 要:该文围绕粮食安全和稻米效益,对我国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稻米产业发展理念和发展对策,论证了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对提升稻米产业的重要性,以及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创建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稻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米产业;发展对策;区域公共品牌;创建
中图分类号 F32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2-0037-02
稻米是我国主要口粮,占总口粮的60%,全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消费量每年1.88亿t左右,稻米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突显,导致种粮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水稻面积缩减现象。本文分析了稻米产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讨了破解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产业发展策略。
1 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后劲乏力
1.1.1 农村劳力紧张 农民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紧张,青壮年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种地的普遍是老人、妇女,农业后续乏人令人担忧。
1.1.2 资源约束趋紧 耕地数量减少、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品使用过量、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资源约束日趋紧张。
1.1.3 科技支撑不强 主要表现在农科教脱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增产与增效、高产与绿色技术结合不紧密、农机农艺发展难同步,尤其是水稻机插裁培仍然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瓶颈。
1.2 产业化水平不高 经营规模不大,经营主体还是以小农户为主[2]。2018年江西省3.33hm2以上规模种粮大户有4万户,经营耕地面积43.33万hm2,占全省水稻总播面的12%。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转化增值能力低,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大,加工龙头企业对稻农带动不力[3]。企业、合作社及农民三者之间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一二三产融合不深,价值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产业效益提高不快[4]。
1.3 稻米市场行情低迷 由于我国国产粮食价格高于进口粮食到岸完税价格,导致出现洋粮入市、国粮入库的现象。2016年我国进口8000多万t大豆、3000多萬t谷物,总量接近自产量的1/5。2017年进口粮食13000多万t,稻米和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受进口粮和北粮南运影响,江西等稻米产区的粮食外销市场受到冲击,托市粮库存压力增大,市场行情低迷[5]。
1.4 经营效益不高 稻谷种植效益和加工效益偏低是普遍现象。据统计,每种植1hm2水稻,一般农户纯收入6630元,种粮大户2880元。由于国家调低保护价,加上不利天气的影响,近2年种植效益更差,许多农户出现亏损[4]。大米加工行业普通不景气,稻谷加工毛利在7%左右摇摆,纯利在2%上下浮动。近2年,相当一部分粮食加工企业亏损,有些企业甚至停产息业。
2 有利形势
2.1 国家政策支持 为有效防止“谷贱伤农”,从2004年至今,国家实行了粮食保护性收储政策。政策的执行,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但不利品种结构调整,国家收储点不分品质优劣,一律同价收购,优质不优价,阻碍了优质稻发展。针对这个问题,国家政策开始进行适度调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情况下,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和粮食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促进优质稻发展。
2.2 产业基础坚实 江西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多年来,江西粮食在总产、播种面积和贡献程度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省近年粮食平均播种面积366.67万hm2,粮食总产在0.22多亿t以上。江西以约占全国1.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的粮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地向省外调出粮源的仅有的2个省份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2.3 优质大米市场空间较大 据专家预测,目前国内市场的高档优质米需求量为2000万t,中档优质米需求量为4000万t。目前,高档优质稻品种的生产,我国仅占10%左右,高档优质米不到700万t,中档优质米仅为2000~2500万t。江西省高档优质米和中档优质米分别占总产的3%和30%左右,叫得响的品牌大米更少。普通大米无利可图,而高档大米、特色大米效益非常可观,据调查,高档优质大米纯利可达到15%以上,比普通大米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6]。
3 发展对策
稻米产业发展必须顺应政策导向,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升级相匹配、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业措施,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增强稻米市场竞争力[8]。
3.1 转变发展理念,确立“稻米产业”发展思路 长期以来,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政策侧重于粮食产能,忽视了市场和效益,导致粮食产业一直处于低水平运行。如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稻米产业经营效益,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将稻米作为一门产业来经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稻米产业才有发展前途[8]。国家应尊重市场规律,制定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创建为核心的粮食产业化发展政策,明确支持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产业,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9],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大力推进绿色生态、优质高效稻米产业的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2 整合优势资源,创建“区域公共品牌” 依托生态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加快稻谷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优质稻、有机稻、绿色稻,强力推进稻谷精深加工,开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稻米区域公共品牌[10-11]。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个公用品牌、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建立以品牌为引领、以品种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规模经营为基础、以订单为抓手,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标准化生产为依托的产业发展体系。
3.3 强化技术支撑,提高种植水平 以“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实效性”为技术标准,以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应用为抓手,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打造一批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应用基地,为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1 以创立绿色、有机品牌为产品定位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选定优质品种,制定技术路线,确保良种与良法配套,技术与目标衔接,实现以技术保障产品质量目标。
3.3.2 以绿色栽培为方向 根据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由单纯推广高产技术向绿色生态集成技术和模式拓展,把绿色贯穿到栽培技术的每个环节,把绿色作为技术集成和攻关的基本要求,实现以技术保障绿色生态目标[12]。
3.3.3 以节本增效为目标 根据粮食增效要求,加大制约效益提升的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力度,推进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的技术模式应用,实现以技术降成本、增效益目标。
3.3.4 以简便实用为途径 根据种粮大户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需要,推进适合规模化生产、全程式作业的轻简、实用技术应用,加快技术熟化进程,简化技术操作程序,增強操作性,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实现高效技术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方武.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促进水稻高产[J].四川农业科技,2011(2).
[2]李文明,罗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模效益、产出水平、与生产成本—基于1552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5(3).
[3]白美清.中国稻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1(1).
[4]余艳锋,彭柳林,刘晓斌.江西稻米产销困境与出路——基于种粮大户的调查[J].新疆农垦经济,2018(02).
[5]徐春春,纪龙.2018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19年展望[J].中国稻米,2019(2).
[6]张新民,魏娜.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状况动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7]洪彬,黄秋香,汪慧蕙.推进湖南稻米品牌战略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2007(06).
[8]李可.粮食产业经济的生动实践[J].中国粮食经济,2019(03)
[9]李国祥.深入推进稻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粮食经济,2017(05).
[10]刘常珍,成春枫,龚抒.镇江市稻米优质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分析及对策建议[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02).
[11]徐春山,戴耀峰.强力推进链式开发 做大做强稻米产业[J].中国[J].中国粮食经济,2017(05).
[12]庞乾林,阮刘青,林海.安全、环境友好稻米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06(03).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