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贫困县的教育“蜕变”

2019-12-27安蔚

决策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利辛县蜕变学校

安蔚

一个2019年甩掉贫困帽的皖北县城,为什么要斥资16亿元给教育?在这个举动的背后,又透露着基层教育的哪些短板和希冀?

汪振峰与往常一样,站在学校的操场边,看着学生们绕着塑胶跑道一边喊着口号一边跑步,这是利辛县程家集镇张老庄小学的课间操时间。今年是汪振峰作为校长来到这个学校的第九个年头,而这儿也是他小学教育的启蒙地。从这里的学生变成这里的校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都是那般熟悉。

“原来就是一个4800多平米的四合院,现在整个学校有2万多平米,之前学生大概只有300多人,发展之后,最多的时候在校生有570多人。”汪振峰口中的“发展”,是2010年利辛县开始的教育振兴工程。这场工程让利辛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咬牙拿出了十几个亿,“我们一年花了利辛县过去几年花的钱”,利辛县副县长周静和记者算了一笔账,“2014年到2018年‘全面改薄工程,改建241所学校。2017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学校项目488个,总投資16.06亿,全都投入到教育里了。”

一个刚刚甩掉贫困帽的皖北县域,为什么要斥资16亿元用于教育?

穷县办出了大教育

从利辛县城乘公交大约40多分钟便到了于庄村村口,一路上,楼房变成旷野,秋日的黄绿相间是皖北独有的颜色。走过一段危桥,进了村口,沿途多是几层的小栋楼房,大门紧锁,鲜有年轻人的身影,依稀几个老人闲坐在楼房前。

走了近半个小时,隐约听到孩子们的喧闹声,田地间突兀出几栋两层楼的水泥房——西潘楼镇于庄小学。在这所于庄村唯一的小学教学点,记者见到了副校长杜春晓,过几年就要退休的他,在这所小学已经待了几十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里面更有他自己的儿女。

杜春晓将我领进学校的阅览室,里面陈列着六排书架。“这些都是每年上面派发的书,我们每周五开放,让学生们借回家去看。”杜春晓向《决策》介绍道,“前几年实行村小建设,学校开始修路修操场,之前都不是水泥路,各方面都非常简陋。现在音体美各个功能室,班班通多媒体等都配齐了,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变化不仅在小学,同样也发生在初中。阚疃镇金石中学前身是一所由意大利传教士在1944年建立的教会学校,在学校的宿舍楼边,现在还完整地保留着当时的教堂,每年开学,新生们都从这里认识学校。“现在是学校国学经典讲堂所在地,里面还有一间书法教室,”学校副校长徐广生自豪地告诉《决策》,“学校少年宫目前有舞蹈室、手工室、音乐室、美术室等,每一个功能室都配有专业老师,我们学校今年还获得全省健身操的特等奖,这在农村中学里是很不容易的。”

一切变化都得益于“均衡”。2012年,国家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利辛县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由于历史原因,教育摊子大、底子薄、基础差,如何实现均衡?如何“改薄为实”,让薄弱地区的教育资源真正“厚起来”?改善办学条件是第一步。

“包里装着方便面,车上带着白开水。”利辛县人民政府总督学、县教育工委委员戴春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488个项目同时施工,6月份开工,10月份验收,四五个月的时间建成一批校舍,当时都觉得是不可能的,想都不敢想。”

彼时,利辛县教育局所有人马全部沉在基层一线,利辛本县以及周边的建材和工人都被抽调一空,所有基建价格和工人工资翻了两倍。“我们当时的确顶着巨大压力,从征地到施工,投了这么多钱,每天都担心资金链,担心用工荒、建材荒,没日没夜,凌晨一两点开会都是随叫随到。”

到2017年底,利辛新建中小学校28所,新征教育用地2064亩,建设校舍55万平方米,运动场65.7万平方米,488个学校项目全部完成,几乎全县所有的学校都得到了新建,一大批乡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最美的地方是学校,国家评估专家评价为“穷县办出了大教育”。

无法躲避的流失痛

张老庄小学新建教学楼时,汪振峰将村里唯一一棵千年桑树移栽到了校园里。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他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要忘记家乡,忘记了“根本”。如今,最让他发愁的就是人的问题。

“生源和师资的流失是大趋势,城区学校规模扩大,农村到城镇买房的人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肯定都把学生往县城和城市里带。”汪振峰觉得,一方面这是重视教育的好现象,而另一方面也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学校的流失痛。“师生都往更好的地方和学校去,我们也要尊重老师和家长的选择,很无奈。”

即使像金石中学这样有历史底蕴的名校,也同样无法躲避时代大势。“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国家对教育加大了投入,这让我们感到欣慰,但是农村遗留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徐广生对《决策》说,“县城的教育资源以及周边居民的素质等相对农村来说,确实要好一点,这些都会导致老师向城里流动。虽然国家每年给乡村教师一定的补贴,但是一些城市对于优秀骨干教师的政策更加优厚,是我们给不了的,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优秀教师的缺失。”

事实上,张老庄小学与金石中学的流失现象已经不算严重。于庄小学目前学生只有100多人,教师7人,每个教师都承担着好几科的教学任务,而学生也在逐年减少。“学校现在没有一个专业的音体美老师,英语目前只有一个应届实习生,学生的音体美课程有时候是依靠走教老师,有时候就是语数外老师带一下。”为了老师的事,杜春晓非常焦虑,“我们是个教学点,教师名额在上面都分配完了,到我们这基本都没了。设备器材我们都有,但是没有专业的教师,比如体育课,走教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玩玩。”

除了缺老师,教师老龄化和年轻教师水土不服也不容忽视。在于庄小学的正式教师中,最年轻的40多岁,有两个老师已经接近退休,杜春晓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教学要求信息化,很多老教师只会开关电脑,其他都要慢慢去学,老教师更多的是经验教学。”杜春晓做了几十年的语文老师,深刻体会到如今教学方式的变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年轻教师来到农村,大多会出现水土不服,他们不了解农村孩子现状。”

杜春晓口中的“水土不服”让王芳深有体会。王芳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小教专业的她,毕业实习学校就是于庄小学。大学生的身份,让她成了这里唯一的专业英语教师。“最无奈的是,我说的他们听不懂。”王芳一边批改着作业,一边说,“很简单的英语对话,今天说了,可是第二天再问,还是不会,而这些对话,县城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会了,我只能‘使劲教。”对于是否会留在于庄小学,王芳显得有些迷茫。

把人留住

今年高考,金石中学高中部38人达到本科线,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作为一所农村中学,这样的成绩已然是一种辉煌。徐广生对这样的结果十分满意:“家长和社会从根本上还是看成绩,教学质量过硬,学生留下的意愿就会强烈,家长也会放心把孩子放在学校,老师也会有动力教。”

为了留住人,利辛县一直在做着各种努力。据统计,近三年,利辛县新招聘教师2978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部分配到乡村任教,采取双向轮岗机制,教师必须到鄉村执教达到一定年限,才有职称评定资格,而对乡村教师则采取上挂政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持续提高乡村待遇,2013年开始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2015年开始发放乡镇教师工作补助。“我们各类补贴都是按照离县城距离的远近进行划分的,最偏远学校教师每月可以多领取各类补贴1170元。”利辛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张建军介绍,利辛县还投资4228万元,建了874套教师周转宿舍,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稳定教师队伍。

除了物质补贴,还有教育情怀的传递。在汪振峰眼里,新来的教师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样,手把手教他们备课讲课,将自己的经验一一教给他们。“年轻老师刚步入社会,要包容他们,给他们以尊重。”用心留住人,是汪振峰一直坚持的理念。“学生家长要找就来找我,不要找老师,什么问题我来解决。”

汪振峰有个习惯,假日总爱到校园走走,看看电看看水,修修水管,甚至有时会扫扫厕所。“年轻老师家里的事情多,能不打扰他们就不打扰,一般周末和节假日都是我来,这样也让老师们能够兼顾生活和工作。”而对于外地老师,汪振峰则会时不时把他们拉到家里,给他们下一碗手擀面。“人都是有感情的,对他们用真心,他们都能感受到。”

“解决午餐是利辛县的一项大举措。”戴春明告诉《决策》,2012年,利辛县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全县381所学校、12.9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供应营养午餐,每个学生每天4元钱标准。“自从实施了营养午餐计划,开始出现生源回流现象,外地的学生不断返乡,解决了学生午餐和无人看管的问题,全县每年从县外回流学生达到4000多人。”

变化依然在继续,或许道路艰难,但努力不可停止。“我们下一步还是会在保障优质义务教育上下功夫,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同时扩大城区公办学校学位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要进一步提高,加大补充力量,在保证本县师资队伍培养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县优秀老师回乡任教。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让教学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张建军分管教育规划工作,对利辛县教育下一步怎么干,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

年底,于庄小学打算建一条塑胶跑道,张老庄小学正在扩建一个幼儿园,金石中学想去县城征一块地办一所分校。摘掉“贫穷帽“的利辛,也将开始新的一年。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猜你喜欢

利辛县蜕变学校
教育学视阈下基层党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实现路径——以毫州市利辛县委党校为例
“微”体验:因“生”动而生动
正本还需清源
学校推介
利辛县医院与北京大学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正式启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