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文化的简素和崇物

2019-12-27孙雄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9期
关键词:日本文化

【摘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日本社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混血、多元的后现代特征,其文化精神也变得扑朔迷离。为了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本论文拟以日本当代思想家冈田武彦的理论为基础,对日本文化中的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简素”和“崇物”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文化  冈田武彦  简素  崇物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008-02

一、日本文化的简素精神

(一)简素的意义

简素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所谓简素,就是表现受到抑制,而原有的内面精神则变得愈加丰富、充实以致深化,这就是简素的精神,这就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基本世界觀和审美观。”简素并非冈田的首创,但以往关于简素的论述大都限于日本文化的某个面向,没有上升到世界观和审美观的高度。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日本向来都是以此为根本,积极地将外部先进文化“简素化”,也就是日本化。其中,徘句是最为简素的文体。冈田引述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水音响。”并将其与杜甫“伐木丁丁山更幽”以及韦应物“空山松子落”等诗句相比较,认为芭蕉之句更加言简意赅,也就是更加简素,他认为芭蕉的“简素”综合了传统的物哀、幽玄、静寂、轻微、余情、细腻等范畴,又不仅仅局限于审美领域,在内涵上更加还原,在外延上更为超越。

越是要表现深刻的精神,就越是要极力抑制表现并使之简素化,而且越是抑制表现而简素,其内在精神也就越是深化、高扬和有张力这就是所谓的简素精神。

(二)简素的精神表现

1.埴轮的心境

日本列岛开始使用陶器大约是在一万二千年以前,这正是绳文时代开始的时候。那个时代的陶器种类非常多,并且被刻上各种纹样。绳文陶器浓重而执拗,富有超自然的过度装饰性和猎奇性;奇特而神秘,具有魔术般的想象空间;既热情饱满,又滑稽可笑。

进入弥生时代,由于实用性的关系,许多陶器没有了装饰性,变得简素清晰起来,而埴轮则更加趋于单纯化。埴轮是一种黄土色的土偶,足部成圆筒状,而样姿则被制成直立型的,反映出被日本风土熏陶出来的素直而温和的民族性。埴轮这种土偶,爽直得给人一种儿童般天真烂漫的感觉,其造型艺术超越了客观性和写实性而极富印象性,因而是极其简素的东西。而这种简素,不能不认为是对单纯装饰性的否定。应该看到,这正是当时的装饰文化走向集约,人工上回归自然的必然结果。本文所谓的简素,其真意就在于此。

2.日本文化的特质

通观日本文化之全体,说日本文化始终贯穿着简素之精神,恐怕并不为过。这里面蕴含着日本文化的特色。若比较一下日中文化在日常生活态度上的表现,就不能不承认两者的明显差异。

中国的建筑物一般在色彩上是豪华绚丽的,中国的烹饪具有浓厚的人工味;与此相反,日本的建筑物是清纯而质素的,日本料理是品味鲜活而淡白的。

中国人擅长理知性的论辩,这已在古代思想里表露无遗。比如古代中国人就写出了《周易》那样的不朽著作,用消极和积极的阴阳二极,根据交错、往来、循环、相生相克、调和等对立因素,诠释了世界的全部现象,而且在古代就已提出了类似于西洋形式论理学的学说,产生了与古希腊时代同样的诡辩派,出现了记述秘密克敌制胜的权谋术策那样的著作。

即使立足于超越神秘主义的道家思想,例如《庄子》的《齐物论》篇,读了后也会对其缜密的思辨性和超克的论理性惊叹不已。而这些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几乎看不见。

二、日本文化的崇物精神

(一)崇物的精神

与简素相表里,作为“日本思想文化的根本理念”的崇物,源于自然崇拜的民族心理。神、人、自然三位一体,神话、历史一体两面。日本文化具有极大的通融性,既能无碍地受容外来的文化,也能轻易地完成让外人费解的自我转变,比如“二战”时期从全民立誓“一亿玉碎”到天皇一声令下无条件投降。日本人的“暖昧”之处,不妨从崇物神道的角度去理解。

(二)日本崇物精神的表现

1.制物与崇物相互作用

西方的民族性因自我主张型而趋于理知化,日本的民族性因自我抑制型而趋于情绪化。西方人具有制物的思维方式,而日本人具有崇物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原因大致可以到两者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中去寻找。

(1)自然原因

具有绵长海岸线的、锯齿形的日本列岛,本来与大陆是相连接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出现断裂,从此气候变得温暖多雨,森林繁茂旺盛。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予日本人的恩惠。日本的国土,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极富雅趣。所以,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恩惠怀有深切的感激和崇敬之心,于是便产生了自然崇拜和万物崇拜的民族性。

(2)历史环境

①日本人属同一民族,且使用相同的语言,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容易相通,没有必要特意用论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②日本民族与欧洲大陆民族不同,没有经过与其他民族的殊死战争,这种特有的被恩赐的自然人文环境,对保持日本的民族性无疑具有极大的帮助。

正因为此,日本人往往视自然与人为一体,而西方人则往往把它们看成是对立的关系,他们是为了控制自然才去探求自然的法则和原理的,由此而产生了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思维定式。也就是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制物的,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崇物的。

2.物是灵的存在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认为物是有尊严的、有灵的存在,就像人有人格一样,物也是有物格的。同样,如果把人格视为有尊严的存在,那么也就不能不说物格也是有尊严的存在。而且日本人还把这种尊严称为神。所谓神,当然不是西方文化那样的一神教之神,也不是多神教之神。这是因为,物本身是有灵的,所以物本身即是神。而且日本人尤其尊崇灵性这一纯粹之物、伟大之物,将它作为极其敬畏的东西来崇拜,并把它作为祭祀的对象。

3.“崇”的意蕴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说,“崇”若被解为崇敬,则类似于中国宋代程朱学派所谓的“居敬”。按照朱子的说法,“敬”有以下三层意义:一是“心中不容一物”,此为尹和靖之说;二是“整齐严肃”,此为程伊川之说;三是“常惺惺”,此为谢上蔡之说。

在上述三种意义中,朱子重视的是程伊川之说。这是因为,朱子是高远的理想主义者,所以为了达到伊川之“敬”那样的境界,他便视物之理为整齐严肃的存在。而且朱子还把“敬”贯穿于动静之全过程,并以静坐为入手之功夫。

但“崇物”与“居敬”,却是貌合实不合。朱子学所谓的“居敬”,是为了探求物理,强调的是穷理之学,所以以知之学问为先,以居敬实修为后。因此,在朱子学那里,作为物质要素的气与理是被分开的,理即气之法或说原理,穷理就是要究明知性之理,而“居敬”不过是对理的实修。

而崇物论,由于是直接对物本身的崇敬,所以不同于朱子学的“居敬”说。具体地说,也就是与朱子学把气与理分开,把敬作为理之敬的理知型做法不同,崇物论是对物本身即物之灵的崇拜和崇敬,故而属于宗教式和情绪式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简素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基础则是崇物。

崇物论与儒、释、道相比,对物的态度既有积极面,又有消极面。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佛、道皆主张超脱,故而对物的态度是消极的,儒教以经世为目的,故而对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而崇物论所强调的自我抑制型的修行功夫,虽亦可称作“退步思量”,但较之儒教,崇物论对物的态度要明显积极得多。真正的崇物论,是主张物各得其所的,用儒教的话讲,就是使其“物各付物”。但与儒教带有明显的理知倾向不同,崇物论所凸显的乃是活泼和情意。

参考文献:

[1]冈田武彦.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徐静波.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孙雄燕(1978.08-),女,汉族,云南省保山市人,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

猜你喜欢

日本文化
从日语的语言表达特征看日本文化
日本动漫治愈系现象学分析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第二外语日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