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多尼斯 整个世界都是我的面具

2019-12-27李乃清

南方人物周刊 2019年39期
关键词:阿多人物周刊尼斯

李乃清

闪亮地生活,创作一首诗;

前行,增加大地的宽广。

——《风中的树叶》 最后一个短章

图/王寅

在世界诗坛享有盛誉的旅法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自2009年首部中文版诗选《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出版以来,赢得中国大批诗歌爱好者的青睐。2019年秋冬,阿多尼斯携他的首部中国题材长诗《桂花》,开启了第八次中国之行。

“桂花树,我要向你表白:你崇高而珍贵,普通又特殊,但又混杂于众树之间:这恰恰是你的可贵!”

11月3日下午,年近九秩的阿多尼斯现身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诗歌朗读交流会”,五百多名诗歌爱好者从全国各地赶来,从中小学生到退休老人,从都市白领到城镇商贩,人们聚精会神围坐现场,聆听这位阿拉伯大诗人的朗诵。当天恰逢“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七周年纪念日,分享会结束,民生美术馆馆长甘智漪推出精美的大蛋糕,邀请阿多尼斯来切,老人拿起半米长的小刀,瞪大眼睛开了个玩笑——“这件‘武器让我有些紧张”。

“你看,我来自这样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在吞食着被炖烂的往昔和夹生的未来。每一个城市都是一只被屠宰的绵羊,每一个屠夫都声称自己是天使。只有蛀虫在克尽厥职。”

在阿多尼斯的诗作中,不只有“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的曼妙诗情,也有“我的焦虑是一束火花”的批判意识。在当今阿拉伯文化界,他是极少数堪称“多重批判者”的知识分子。他既批判专制、无能的政权,也指摘阿拉伯传统文化中的沉疴积弊,并揭露打着各种幌子谋取私利的西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他对大众、人民也从不无原则地附和,在纷繁喧嚣的历史关头拒绝随波逐流。当“阿拉伯之春”运动方兴未艾之时,他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叫喊着“阿拉伯之春”的人,正在“从刀剑、权力和金钱中觅取生活之道”。他对这场运动的质疑,曾引起阿拉伯世界和西方许多人的误解乃至谩骂。

“我和诗歌的关系让我感到幸福,但我和世界的关系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也反映在我的诗歌中。我愿意牺牲我和世界的关系来换取我和诗歌的关系。”

分享会现场,阿多尼斯调侃道,诗人太过颠沛流离,在阿拉伯没人愿意将女儿嫁给一个诗人。“但人们遇见诗歌,就像男女之间的爱情,火花何时燃起无法解释。可以肯定的是,倘若没有诗歌,我的人生就没有意义。”

阿多尼斯虽然常年生活在法国,但他颇受阿拉伯文化传统中对中国正面、友好的集体想象的影响。此前几次圆满的访华经历,也加深了他对中国的友好感情。长诗《桂花》由50首相对独立的诗作构成,记述了阿多尼斯2018年9、10月间的中国之行,尤其是皖南和黄山之行的印象、感受和思考。在黄山,他看到“怀孕的自然”和“长有翅膀的石头”,听到 “孔子之铃的余音”和“宇宙的呐喊”,在他笔下,“每一个词语,都长出一簇有声的花儿。”阿多尼斯对中国自然、文化和友人的深情厚谊在诗中溢于言表。

1980年,阿多尼斯以黎巴嫩作家的身份首次到访中国,撰写了两篇文章,记述他对当时的中国的印象,记忆中那是“一个沉闷、封闭、伤感的中国”。三十多年后,他眼里的中国,“不是线条的纵横,而是光的迸发”;他心中的中国女性,是“云翳的队列,被形式的雷霆环绕,由意义的闪电引导”。

逗留上海期间,阿多尼斯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穿考究的灰格呢西装,颈项上系一条红围巾,满头蜷曲的银发给人以躍动的印象。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锐敏地审视着这个世界,他像儿童一样感受,像青年一样爱恋,勇敢而自由地分享。采访临近尾声,阿多尼斯狡黠地笑笑,留了个悬念——“中国在我心目中还有更加具体更加私密的一种情感,我还没动笔开始写呢!我对中国的女性有种独特感受,也许今后会写关于中国女性的组诗。”

我的诗歌不是一两条线,而是一个网络

人物周刊:去年10月你登游了黄山,这次在民生美术馆朗诵诗作,你选的第一首就是《我和黄山在傍晚的对话》,诗中反复写到“阴影”这个词,你还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影子不跟我们相似,而是我们跟影子相似?”说说这个隐喻?

阿多尼斯: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涉及到一个世界观、哲学观的问题。一个东西和它的影子是什么关系?应该是影子从属于事物。为什么我们跟我们的影子相似,跟一种从属物相似?为什么我们是从属于别人的?跟影子相比,事物的本源更重要,因为影子是虚无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像这种虚无缥缈附庸于别人的东西,它有批判意味。

人物周刊:同样在这首诗中,你建议阿拉伯人重新审视“登高”的含义,对于登高这一行为,你有何特别感受?

阿多尼斯:阿拉伯很多人认为最高境界的登高就是升天,但在我看来有比这更伟大的攀登,正如我在诗中所写的:“我建议:天空应该去探望大地,尤其是阿拉伯的大地。可是,那是一块无所事事、只会空谈的土地。”可能因为我是个阿拉伯人,我们位于东西方交汇之处,从地理和文化上来说,这种交汇非常复杂。作为今天生活在阿拉伯世界的一个人,又与古代和未来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我们阿拉伯的传统文化是一元的,我曾在诗里写道:“你满脑子想着拥有天上的乐园,就不可能同时拥有大地的诗篇。”从我思想成熟开始,就拒绝这种一元论,甚至拒绝二元论,我主张多元论,我的诗歌不是一条线或两条线,而是一个网络,所以看待事物时,我不仅看到东方,还看到了西方,不仅看到天空,也看到大地,我的视野更开阔。我的理解是要把大地转变成天堂,建设大地,而不是建设虚幻的东西,此外,人在精神上不断完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登高。

人物周刊:提及登山,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知你听说过吗?对于山和水,你个人有何偏好?

阿多尼斯:山和水恐怕是一个两难选择,因为离了水的山没有意义,离了山的水也不美了,通常我选择一样东西,意味着它是更好的,但在我看来选择可能往往带来一种贫乏,它抹去了事物本身的这种矛盾和辩证。比如说有人问你更喜欢白天还是黑夜,在我看来,有时候黑夜比一切白昼都更明亮,有时候白昼比一些黑夜都更黑暗。又比如说,在叙利亚内战时期,有人问我,你选择叙利亚政权还是反对派?我两者都不选,对我来说这两者都是坟墓。

人物周刊:《我和黄山在傍晚的对话》这首诗作末尾,你最后发问:“我的故友只喜欢他的类似物。黄山,请告诉我:在这样的苦难中,人如何能够生活?”

阿多尼斯:苦难是什么?正如前一句所谈到的,“我的故友只喜欢他的类似物”,这里的苦难指的是雷同,在我看来,机器跟机器都不应该是一样的,更何况人?最大的苦难就是人的独特性被扼杀了。

人物周刊:你曾说,“这是一个糟心的时代,它的脸上长满疙瘩。”面对苦难和这个“糟心的时代”,你觉得人应该如何应对?

阿多尼斯:人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我认为人应该改变时代,使这个时代无论多么现代化,都更具有人性、更具有人道。只有通过爱才能让你更完善。在我看来,爱集欢乐和忧伤于一体,一个人快乐到极致可能会哭泣,爱就是这样的瞬间,欢乐往往是短暂的,忧伤是长驻的。爱,并不意味着一种治病的良药,而是不断冒险、不断追求。爱会让你痛哭,让你伤心,但爱也会让你快乐,让你感到幸福。

在我看来,女人更具有革命性

人物周刊:我们都听说过你的传奇经历:13岁时梦到自己给总统读诗,对总统说想进学校学习,后来美梦成真,终于进了学堂。人们说,诗人有预见未来的能力,你怎么看?你最近做的最奇异的梦是什么?

阿多尼斯:我不认为自己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如果说能比别人更早地意识到某些问题,这个是有可能的。我很少做梦,我的实际生活就是一场不断持续的梦,因为我老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梦中,我就没有再去做梦中的梦了,也可以说我13岁那个梦到现在都没中断过。

人物周刊:在你那首诗作《祖国》中,有一句“为那像云彩一样绿色地死去/脸上还张着风帆的父亲”,阿拉伯世界认为绿色是吉祥的颜色,这背后有何寓意?

阿多尼斯:绿色确实是阿拉伯人喜欢的吉祥色,我父亲离世时可以说没有受太多折磨,这里“绿色地死去”也许有一层吉祥的意味,另一方面,我认为父亲应该活更长时间,但他没有活更长,离世时正值壮年,就像春天一样“绿色地死去”。

人物周刊:你曾说过,“红色是代表生命的颜色”,我发现你特别喜欢戴红围巾,红色是你最喜欢的颜色吗?

阿多尼斯:哦,如果一定要让我说喜欢什么颜色,可能是黑色(用力地指指地面),因为黑色是万物的本源,所以,当我说我喜欢黑色时,实际上也指我喜欢一切颜色。戴红围巾是因为我戴了黑帽子,有时我觉得要跟原来的老相好黑色角斗,表达下我对红色的热爱。我一直戴帽子,哪怕再年轻些的时候,我老觉得身体别处不怕冷,但我的脑袋怕冷,上了岁数以后,我觉得必须要戴个帽子,否则脑袋会着凉。

人物周刊:你刚刚提到了父亲,可否也介绍下你的母亲,她是怎样一位女性?她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

阿多尼斯:我的母親名叫哈斯奈·里雅希,2014年去世,她活了107岁。她和我父亲不一样,父亲教我读《古兰经》等等,我的母亲是文盲,不会读写,但她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母亲在我眼里就是自然的缩影,我现在回忆母亲,就联想起山、水、森林和星辰。她很少说话,但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她的眼神,在我看来,父亲教授我文化,母亲则是自然的一部分,她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道光亮。

人物周刊:我发现你经常引用苏非派大师伊本·阿拉比的名言:“一切没有阴柔之气的地方都不值得留恋。”阴柔之气关乎女性气息,你似乎是一名女性主义者?

阿多尼斯:这个问题我有两方面的思考。首先,我反对父权文化,父权文化中几乎都有共同说法,认为女性是万恶之源,是原罪,我彻底反对这样的宗教文化传统,这种观念是对世界的歪曲。如果说女性的子宫是万恶之源,怎么会生下先知和圣人?所以这种观点我是完全拒绝的。再谈一下我对世界的认知,世界由男女构成,男女是完全平等的,有人说男的某些方面比女的强,但这跟一些男的比另一些男的强、一些女的比另一些女的强一样,不能就此认为男的就比女的强,女的应该成为男的附庸或处于从属地位。男女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源,所以,我强调女性,是对父权主义或男女不平等的反驳。

人物周刊: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妇女以铁的手腕维持着世界的秩序,男人以狂热鲁莽的行动闯荡世界推动历史,你怎么看两性的历史作用?

阿多尼斯:我觉得他这样说不对,因为这好像是说妇女只会维持秩序,不具备革命性似的,但历史上多少伟大的革命妇女证明了这个话是不对的。相反,我感觉男性可能更反对革命,更主张维持现有秩序。在我看来,可能女人本性上更具有革命性。首先,女性,无论东西方,在传统中都受男权文化的压抑,所以她一直在冲破主流文化,更具备革命性。第二,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比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更紧密,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更好的未来,她可能对现状更不满,更要去努力创造未来,这就意味着革命。我有时会想,今后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有朝一日,世界或许可以没有男的,但不能没有女的,因为可以有人造精子,但没有子宫就不会有人类。现在可以预知女性生下来是男是女,将来有可能因为男的老打仗,就不要了。

人物周刊:你对当前极速发展的高科技怎么看?

阿多尼斯:首先我是支持的,我乐意看到科技的进步,无论进步到什么地步,这都表明了人类具有巨大的创造能力,我不害怕任何科技的进步,但我担心的是科技进步的目的是什么?是一切机械为人服务,还是人变成了机械的奴隶?这是我一直担心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希望人利用科技来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谋福利,而不是有朝一日人自己也异化成了机械,甚至成了机械的奴隶。

莎士比亚最富真理的话语,都借疯子之口说出

人物周刊:你一直在世界各地旅行,旅行对你的诗歌有什么意义?

阿多尼斯:我很喜欢旅行,因为“旅行让身体的四肢连接起天际的四肢”,旅行意味着你去到不同空间,去了解那些空间中所隐含的秘密,这让你的人生和诗歌经验得到更新,也让你更了解自己之前的各种人际和社会关系等等,“真理总是与启程者同在”,总而言之,通过旅行让你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也会激发你更多的求知欲,旅行是进一步了解世界和人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你旅行去过很多国家,有些国家去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的愿望,另一些国家,你每次去,都会产生更强烈的再去进一步接触这个国家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中国,还想再来,每次都能了解到新的东西,而且让我产生更多了解它的愿望。

人物周刊:在早期诗集《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中你自比米赫亚尔,2017年你参照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样式完成新作《阿多尼亚特》,以阿多尼亚特之名写就诗歌体文化自传,说说你诗人的面具?你有多少个分身?

阿多尼斯:你问我有多少个面具?整个世界都是我的面具。你提问,我回答,你成了我的面具,但这种面具不是遮蔽,而是赋予人更多说话的勇气,也让人以更多不同的方式和可能性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比如我写诗时,以一位女子和以一位男子作为面具说出的话是不同的,借哲学家和借乞丐的面具说出的话也是不同的。不光是我,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都擅用面具,比如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富真理的那些话语,都是借疯子之口说出来的。疯子就是莎士比亚的面具。

举个例子,我两年前出版了一个诗剧《女人身体上撕裂的历史》,我借用了一个面具:亚伯拉罕之妾夏甲。亚伯拉罕原配是撒拉,夏甲是她的使女,撒拉生不出孩子,让夏甲生了孩子,但夏甲后来被抛弃了。我那本诗集以夏甲的口吻来表达我的批判和不满,你看,夏甲就是以一个女革命者形象出现的,我借这个面具表达对世界的认知,有英国剧作家正尝试把它编成一个现代音乐剧。

人物周刊:你一生的创作都在重新审视阿拉伯传统文化和诗歌,在此基础上建立阿拉伯新文化、新诗歌,你理想中的阿拉伯新文化是怎样的?

阿多尼斯:阿拉伯语里“理想”在前方,理想的新文化永远在前方,没有完美,完美的东西永远在你前方。说到阿拉伯文化,阿拉伯社会实现进步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政教分离,把宗教视为纯粹的个人体验,个人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但作为国家、社会和政权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既不代表宗教,也不代表教派。第二,所有阿拉伯人在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国家应该实现法治,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素,必须实现,阿拉伯文化才能发展。

人物周刊:我看近两年你的一些采访回答,感觉你对未来不太乐观,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阿多尼斯:我平时不太喜欢用悲观或乐观这种说法来形容自己,對我来说,悲观主义者可能认定人是无能的,这点我并不同意,乐观主义者对当前实际情况则缺乏一个实事求是的看法。我更主张人有一种现实意识,对这个世界和人有冷静的认识。在我看来,人在本能上既具有进步、创造的本能,但也有霸凌的本能,我希望人能够发挥追求进步的创造的本能,总体来说,我相信人作为世界的中心,作为对自己对世界负责的存在,他还是有能力让未来世界变得更美更丰富的,我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员,我的一生,还有我的许多同道者也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人物周刊:“愤怒出诗人”,什么事会令你愤怒?耄耋之年,你还愤怒吗?

阿多尼斯:愤怒,但不恨。我不是有时愤怒,而是一直在愤怒,我首先是对自己愤怒。对一个诗人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愤怒,必须始于对自己愤怒,因为我无法实现我的许多梦想,为什么我做不到?我为之愤怒。如何处理或对抗这种愤怒?写诗。

(感谢薛庆国先生的现场翻译;实习记者杜莉华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阿多人物周刊尼斯
本期人物:费尔南多·梅尼斯
“江湖情义”让他中毒太深
轩尼斯门窗
阿多尼斯是一棵桂花树
阿多尼斯的风
阿多的深蓝色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