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哇扬,指尖上跳动的生命
2019-12-27覃颖敏
覃颖敏
印度尼西亚是个没有国教的国家,却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是目前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穆斯林的认知里,万物只有真主可以创造,因此他们不祭祀神灵,不使用咒术,更不崇拜偶像,也不描绘动物和人,这从伊斯兰教风格建筑和各种用具的几何图形中可知一二。
然而在这样一个信仰森严的国度里,偶戏却十分盛行,那是一种需要描绘人脸、模仿人和动物的艺术表演,早在公元6世纪,印尼人就开始借助木偶来讲述印度教的故事了。
皮影戏在印尼的发家史
在印度尼西亚,不论是画卷戏、木偶戏、影戏,还是由人扮演的戏剧均称为哇扬(Wayang)。在爪哇语里,Wayang表示影子,“Wa”是爪哇语前缀,意为“神圣”,“Yang”是词根,意为“影子”。
关于哇扬的起源,由于缺少相关的记载,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中。印度尼西亚有60多种不同种类的哇扬,主要集中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喜欢讲故事,有讲民间神奇传说的,有宣扬惩恶扬善的,故事内容当中取材最多的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因此不少人认为哇扬是起源于印度。
在印尼60多种哇扬里,历史最悠久且在现代社会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是皮影戏(Wayang Kulit),又称“人扮皮影”(Human Wayang),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傀儡”。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说法:哇扬是在北宋时期从中国经由马来半岛传入印尼的,因其与中国皮影戏的表演形式极其相似。
与中国用以取悦民众、主要在民间流传的皮影戏不同,哇扬的主要受众是宫廷里的皇家贵族,在11 世纪至15 世纪东爪哇的许多宫廷文学作品中,如《阿周那的婚姻》里就曾多次提到“哇扬”。由此可证,早在一千年以前,哇扬就是爪哇宫廷中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
还有专家学者根据零散的资料拼凑猜测,哇扬最初很有可能是从印尼曾经的王室据地、爪哇文化艺术发源地——日惹传出来的。
首次搬演此剧的人可能是日惹王子公主,皇家贵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皇室尊严,不可能随意去亲身搬演一个社会地位较低的剧种,这暗示了皮影戏在印尼的尊贵性。其次,在当地能够让皇室去模仿、高于皇室的,唯有神,故而日惹皮影戏在初创时,还有可能具有娱神的性质。
就这样,印尼哇扬以“高贵”“高雅”等象征意义盛行了一千多年,随后才逐渐向周围岛屿扩散,几乎遍布全印尼,即便是到了今天,哇扬依旧是印尼高雅艺术的象征。
印度史诗,皮影戏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最常被搬上皮影戏舞台的可能是《三国演义》,在印尼则是爪哇的各种传说,这些传说多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关。
皮影戏在古爪哇时期曾被看得很神圣, 这与爪哇人的宗教信仰有关, 20世纪60年代美国音乐家、民族音乐学开拓者曼特尔·胡德 (Mantle Hood)说过:“对爪哇和巴厘艺术形式的最大促进因素, 以及对它们的延续与发展的激励,是印度教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文学。”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以王子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篇幅宏大、情节繁杂,且穿插着大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对印尼、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家影响极深,被称为东南亚文学艺术之河的源头之一,该史诗同样是印尼皮影戏取之不尽的丰厚精神源泉。
首先在偶具外观上,要根据《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角色穿戏装,涂画彩。在形式上,来自巴厘岛的皮影艺人在表演之前都要先念咒语,请求神灵保佑演出顺利成功,不要因为表演中有与宗教不符之处而降怒。所以每一个场景结束前的第一句话都是:“伟大的苏刹曼陀罗神(Suksmantara)就是这样讲的。”此外還要举行一些净化仪式。
操纵着皮偶的演艺人被称为“达朗”(Dalang),他们需要牢牢记住印度史诗的内容,背诵许多古老的叙述和诗歌,并用自己的方式,在表演时把虚幻的影子世界带到现实生活中,并赋予它新的意义。
中国戏剧史家周贻白曾说过,傀儡是模仿真人而来的。而现实中人倒过来模仿傀儡的案例也有不少,日惹戏剧就是其一。在2014年中国—东盟戏剧周里,印尼日惹国立艺术学院到广西南宁给观众表演了戏剧《金鹿》,该剧就取自《罗摩衍那》中的一段。
演员舞蹈的身姿以平面造型来舞动,张手屈腿之间都以关节为轴心来前后摆动,行走时常以左右脚弯曲交错前进。他们手脚的舒展和扭动,在冥冥中似乎总有一根命运之线牵制着。
这部《金鹿》在讲述戏剧情节方面比较朴素,没有念白,演员的表演又重在仪式感而非叙事性,仅靠一次观看,观众是很难明白其中的故事内容及意味。想看懂这部《金鹿》,就必须在观看之前预先具备关于《罗摩衍那》的相应文化知识。
Tips
目前,印尼最完整的皮影舞只在旱季时(五月到十月之间),在以印度教遗迹普兰巴南三位一体神庙为背景的露天大舞台进行,超过一百个舞者和甘美兰(Gamelan)配乐师参与表演。
甘美兰(Gamelan),传统印尼锣鼓合奏乐团的总称,印尼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族音乐形式,常常在宗教仪式和各种庆典应用,也常常用来伴奏舞蹈和皮影戏。
是他们,给了皮偶生命
五月到十月的旱季夜里,当明亮的月光洒在普兰巴南寺庙,印尼历史悠久的皮影戏舞蹈在观众面前尽情舒展,傀儡也有了灵魂。幕布前,艺人带着皮偶上台,灯光一打,乐曲一奏响,映在屏幕上的影子立刻活灵活现,口传的神灵降世故事也有了形象,就像孤魂找到肉体附身。离开了聚光灯的皮偶,在工匠的手上,也是一个生命体。
印尼的这一位家族世代雕刻皮偶的师傅,暂且称呼他为“记述”吧,他家里世世代代以雕刻皮偶为生,不知道从第几代起成为了皇室御用皮偶雕刻师。
之所以称呼他为“记述”,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很奇妙的音符,曾经有一位拜访者问过他名字的含义,他说是记述。拜访者反问:“怎么会是记述呢?您又不是作家,我还以为是雕刻呢!”师傅淡淡地回复:“无论是写作,还是雕刻,终究都是说故事呀!”
是呀,每个皮偶都是故事的表演者,那每一位皮偶雕刻师,应当是用巧手赋予皮偶故事的匠人呀!用水牛皮制成的皮偶,各路神仙英雄在他的刻刀下,慢慢地,有了手脚可以奔跑,手上还舞着刀剑,甚至衣带飘飘,庄严英伟,肌理丰润了起来。
他还有一个习惯,皮偶的脸一定要留到第二天早晨再雕刻。拥有了脸部表情,尤其是有了眼睛和嘴巴的线条,皮偶就像是活的。所以要选在清晨,把心静下来的时候,储备内在的力量,才能给皮偶注入生气。
水牛皮制的皮偶寿命很长,制作时有很多禁忌规矩,经年累月的使用,沾染了人的汗水和油渍,仿佛真的有了自己的声音和气息。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旧城区的法塔西拉广场上,有一座荷兰风格的建筑,1640年建成时用作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教堂。1975年8月13日,更名为哇扬博物馆(Meseum Wayang),收藏着来自印尼、中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法国、印度等国大大小小的木偶皮偶、哇扬绘画、爪哇面具等一千多个。
若是在星期天参观博物馆,会有哇扬皮影戏的演出,可以选择坐在后台位置,去更清楚地观看达朗是如何操纵皮偶、甘美兰乐队是如何与达朗默契配合的。再稍加留心可能还会发现一个规律:在戏剧开始前,代表好人的皮偶通常会摆放在右边,代表坏人的则在左边。
音乐响起,树木、高山、森林、宫殿等轮番出场,暴风雨、大火等自然灾害逐个上演,当象征着宇宙万物的高山、树木等退场后,皮影戏才正式拉开帷幕,借由达朗们的巧手,皮偶再次活了过来。
Tips
3月21日是世界木偶日
2003年,印尼哇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哇扬博物馆地址:Jalan Pintu Besar Utara, No. 27 Jakarta Barat, Indon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