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鼠骨骼肌浸渍液电导率及其化学物质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2019-12-27郑哲翟仙敦夏志远李永林赵琳琳刘慧丽莫耀南

法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尿素氮氯离子骨骼肌

郑哲,翟仙敦,夏志远,李永林,赵琳琳,刘慧丽,莫耀南

(1.河南科技大学法医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2.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3.河南科技大学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一直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根据尸体温度下降的规律推断PMI是法医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在死后12h以内效果最佳,24h以后意义较小[1]。而根据晚期尸体现象的变化推断PMI所得结果误差较大。近年来,法医学者对PMI推断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2-3]。由于尸体腐败极其复杂,且研究条件具有局限性,寻找准确、快速、实用的PMI推断方法,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

前期研究结果[4]发现,大鼠死后骨骼肌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与晚期PMI显著相关,提示EC用于推断PMI方面的良好前景。从EC形成机制的角度来说,是由溶液中多种带电离子的导电作用综合而成[5-6]。因此,本研究将测定骨骼肌组织中常见的水溶性化学物质的含量,探究骨骼肌浸渍液的EC及其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分组、处理及保存

健康SD大鼠40只(由河南科技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并通过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雄性,体质量(300±20)g,采用颈椎脱位的方法将其全部处死后随机分成8组[死后即刻(0d)、1d、2d、3d、4d、5d、6d和7d],每组5只,保存于25℃左右的密闭环境中。

1.2 主要实验仪器

基础型台式电导率仪(FE30K,上海上天精密仪器有限公司),ZY-12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Milli-Q超纯水机(美国Millipore公司),Discovery电子天平(美国OHAUS公司),KFR-26GW变频空调(珠海格力有限公司),RC-5 24小时动态温度监测仪(浙江易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3 骨骼肌EC及化学成分的测定

分别于死后即刻(0d)、1d、2d、3d、4d、5d、6d和7d,每只大鼠提取5g双下肢骨骼肌,置于研钵中并用剪刀剪碎、研磨,将骨骼肌组织与超纯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匀制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匀浆浸渍液[7]。在研磨过程中,不间断地测定EC值,直到EC值达到最大不再增长时,即为本次研磨的终点。随后将浸渍液进行过滤,用基础型台式电导率仪测量滤液EC值并记录(电导率仪温度补偿系数设定为α=2%/℃)。所有上述滤液样本均使用ZY-12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无机磷、尿酸、尿素氮、肌酐9种化学物质含量。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美国IBM公司)进行统计分析,每组实验数据以表示,对各个化学指标不同时间点的原始数据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大鼠骨骼肌浸渍液EC及各生化指标数值为自变量(x),PMI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PMI随各指标变化的一次、二次、三次回归方程,以校准R2值最高者为最佳拟合方程。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骨骼肌浸渍液EC与PMI的关系

表1显示:大鼠死后7d内,其骨骼肌EC值随PMI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其中0~1d,EC增长不明显,处于平台期;2~7 d,其EC值迅速增大,处于快速增长期。对不同时间点的EC值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建立EC(x1)与PMI(y)的二次回归方程:

表1 各组骨骼肌电导率(n=5,±s,μS/cm)

表1 各组骨骼肌电导率(n=5,±s,μS/cm)

注:1)与相邻上组相比,P<0.05。

死亡时间/d 电导率0 1 2 3 4 5 6 7 1397.63±18.45 1431.02±45.54 1718.08±232.871)2115.44±232.171)2748.67±543.921)3088.00±593.101)3504.09±661.231)4308.07±669.721)

2.2 骨骼肌浸渍液化学成分含量与PMI的关系

2.2.1 尿酸、尿素氮

表2显示:大鼠死后7d内,其骨骼肌浸渍液中尿酸、尿素氮的含量随PMI的延长而逐渐增多,两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在1d内均无明显增长,而在2~7d内开始快速上升,其整体变化规律均与EC大致相同,对不同时间点的尿酸、尿素氮的测定值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建立尿酸(x2)及尿素氮(x3)与PMI(y)的二次回归方程:

2.2.2 无机磷、镁离子

无机磷的含量随PMI的增加而逐渐增多,镁离子的含量则逐渐下降,但两种化学物质在0~7d内的整体变化幅度均较小。对不同时间点的无机磷、镁离子的测定值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建立无机磷(x4)及镁离子(x5)与PMI(y)的回归方程:

表2 各组骨骼肌浸渍液生化指标 (n=5,±s)

表2 各组骨骼肌浸渍液生化指标 (n=5,±s)

注:1)与相邻上组相比,P<0.05。

尿素氮/(mmol·L-1)0.68±0.14 0.69±0.08 2.22±1.341)2.82±1.361)4.16±3.221)6.55±2.231)8.12±2.661)12.19±3.641)0 1 2 3 4 5 6 7 15.60±6.43 17.20±3.03 27.00±8.631)46.40±31.901)75.00±56.001)128.60±43.501)138.21±43.031)235.62±35.731)4.26±0.25 4.27±0.281)4.40±0.141)4.50±0.181)4.64±0.181)4.73±0.141)5.01±0.261)5.45±0.351)1.82±0.04 1.83±0.061)1.70±0.141)1.63±0.151)1.67±0.131)1.48±0.121)1.23±0.321)1.19±0.191)9.62±0.45 8.78±0.70 8.60±0.40 8.24±0.50 8.22±0.42 8.15±0.42 8.66±0.39 8.45±0.35 0.17±0.02 0.22±0.02 0.26±0.03 0.23±0.05 0.25±0.04 0.19±0.08 0.17±0.12 0.11±0.10 9.20±5.63 37.80±4.38 42.40±22.48 80.40±56.88 58.00±47.11 34.20±47.25 68.60±82.81 16.20±18.14死亡时间/d 尿酸/(μmol·L-1)无机磷/(mmol·L-1)镁离子/(mmol·L-1)钾离子/(mmol·L-1)钙离子/(mmol·L-1)肌酐/(μmol·L-1)

2.2.3 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肌酐

对不同时间点各组的钾离子、钙离子及肌酐的测定值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钾离子(P=0.922)、钙离子(P=0.086)和肌酐(P=0.152)3种生化指标随PMI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钾离子在测定区间0~7 d内其含量始终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波动,基本保持稳定;钠离子、氯离子在0~7d内均检测不到其浓度值;钙离子、肌酐虽然在0~7d内均能检测到,但在此测定区间内两种物质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MI的相关性不佳。

3 讨 论

食品科学在评价肉类新鲜程度及货架期方面有较为成熟的指标,如EC、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丙二醛的含量等[8-9]。在这些指标中,EC的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食品卫生等领域。其基本原理为:随着肉制品的腐败变质,其组织内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在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降解为低分子导电性物质,因此,其导电小分子越多,EC值越大,肉制品的腐败变质程度越高[10-11]。法医学中死后尸体的变化规律与肉类的腐败变质类似,在腐败菌群及腐败微生物的作用下,尸体组织发生类似降解,随着腐败的进行,导电小分子物质不断积累,其EC值亦会逐步增加。

夏志远等[4]的研究结果发现,EC值与晚期PMI显著相关。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部分EC相关性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测定了大鼠骨骼肌中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等9种常见的化学物质的含量,分析单个具体的生化指标随PMI的变化规律,探究EC变化机制的同时通过对多指标的分析提高PMI推断的准确性。本研究选取骨骼肌为研究对象,因其血供较少,且由皮肤包绕,在死后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整体来说较为稳定,是用来研究PMI的最佳选择[12]。选用去离子水与骨骼肌样本混匀可以避免外界离子对EC形成的干扰,达到对EC研究的最佳效果。前期实验结果[4]表明,组织浸渍液温度每增加1℃,其实际测定的EC值增加约2%。因此,我们将电导率仪的温度补偿系数设定为2%,不同温度下所测定的溶液EC值按照2%的补偿系数自动补偿至25℃下的标准值。

本研究测定并研究了包括骨骼肌浸渍液中EC及9种常见的化学成分,实验结果显示:大鼠骨骼肌EC值随PMI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与PMI的相关性较好,死后1d内EC增长不明显,处于平台期,骨骼肌腐败不明显;1d后随着腐败的发展,EC值开始逐渐增大,进入快速增长期。这与前期实验结果[4]相符合,同时也证明了EC在用于PMI推断方面的稳定性。

随着尸体腐败的进行,蛋白质、核酸等逐渐降解,产生的碱性含氮类物质逐渐增多[13],尿酸与尿素氮为腐败的主要产物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0~7 d内大鼠骨骼肌浸渍液中尿酸、尿素氮的含量随PMI的延长而逐渐增多,两种物质的变化规律类似且与PMI的相关性均较好。其中0~1d,两者的含量均无明显上升,处于平台期,说明在1d内大鼠骨骼肌腐败不明显;而1~7d,随着腐败的充分发展,两者的含量随PMI的延长而快速增加,其整体变化趋势与EC保持一致。尿酸及尿素氮的含量变化某种程度上代表蛋白质、核酸等的降解程度,其变化规律不仅可以印证EC的变化机理,同时也可以辅助EC对于PMI的推断。

大鼠死后0~7d内无机磷的含量随PMI的延长而逐渐增多,其原因可能为死后细胞逐步发生降解,细胞基本结构被破坏,其生物膜中的磷被释放出来而导致磷的含量逐渐增多[14];而镁离子的含量则逐渐降低,其原因可能为死后镁离子与某种化学物质结合成络合物难以分离,因而其含量逐渐降低。无机磷与镁离子两种生化指标与PMI的相关性均较好,但两者的整体变化幅度均较小。在死后的特定时间段内,两者的变化规律仍可以辅助推断EC的变化趋势。

大鼠死后0~7 d,骨骼肌浸渍液中钾离子、钙离子、肌酐的含量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三种化学物质的整体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晚期PMI推断方面意义较小;而钠离子、氯离子两种物质均在仪器最低检测限之下,其原因可能为两者均存在于细胞间质,本研究虽对组织细胞进行破坏,但其胞内钠离子、氯离子的含量较低,导致其离子的总含量仍较低,检测含量仍在标准曲线最低检测限之下,亦不会随PMI的增大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此两者同样不适合用于晚期PMI的推断。虽然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和肌酐5种生化指标与PMI相关性不佳,但其测定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大鼠死后不同间隔时间骨骼肌浸渍液中EC及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等9种化学物质含量的测定,在分子变化的基础上探究了EC随PMI的变化机制,其中尿素氮、尿酸等与PMI的相关性极好,在联合EC推断PMI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研究价值,为多指标联用推断PMI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死后腐败变化极其复杂,多种影响因素(温度、湿度、氧分压等)综合作用下EC的变化规律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尿素氮氯离子骨骼肌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不同氯盐溶液中钙矾石与氯离子结合的研究
毛蕊花苷对递增负荷运动小鼠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海洋水下区纤维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扩散性能
超高性能混凝土基体中氯离子结合特性的研究
8-羟鸟嘌呤可促进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骨骼肌细胞自噬介导的耐力运动应激与适应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尿素氮在白浆土中转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