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重庆地区275例儿童感染沙门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9-12-27景春梅
曾 莉,景春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沙门菌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病原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主要引起胃肠炎、肠热症和菌血症[1- 2]。沙门菌感染每年会引起全球9 300多万人口患胃肠炎[3]。虽然并非所有沙门菌感染都需要抗菌药物治疗,但对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患儿和小于3个月的婴儿等高危儿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挽救生命。因此,监测儿童沙门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能为研究儿童感染性腹泻和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就诊于本院(本院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性儿童医疗中心,患者主要来源于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的患儿,收集各类临床标本培养出的沙门菌,剔除同一患儿相同部位的重复分离菌株。
1.2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药敏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读。质控菌株为鼠伤寒沙门菌ATCC14028,购自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5.6分析沙门菌的耐药性,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沙门菌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分布、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率等计数资料均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平均耐药率用算术平均数计算。采用趋势χ2检验(χ2检验)分析2017-2018年耐药率有无变化趋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沙门菌在不同年龄患儿的分离率 2017-2018年共分离沙门菌275株,<3岁患儿检出的沙门菌最多(205株),占74.5%;≥6岁患儿检出的沙门菌最少(30株),占10.9%,见表1。
表1 分离沙门菌在不同年龄患儿临床标本的构成比
2.2沙门菌标本来源分布 2017-2018年共分离沙门菌275株,分离自大便标本231株,占84.0%;30株分离自血液标本,占10.9%。2017年共收到1 199份大便培养标本,其中检出72株沙门菌,检出率为6.0%;2018年共收到1 600份大便培养标本,其中检出159株沙门菌,检出率为9.9%,2017-2018年大便标本沙门菌平均检出率为8.2%。沙门菌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见表2。
表2 沙门菌在不同临床标本中的分布
-:无数据
2.3沙门菌血清学分型 用玻片凝集法对275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鉴定,共检出20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最多,2017、2018年的构成比分别为51.6%和47.8%;其次是肠炎沙门菌,2017、2018年的构成比分别为14.7%和11.7%。沙门菌血型学分型结果,见表3。
表3 275株沙门菌血清分型
-:无数据
2.4沙门菌药敏结果分析 未检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5.6%、20.7%、17.1%、14.5%、5.1%和1.1%。沙门菌对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经χ2检验,只有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其余受试药物的耐药率均有明显改变(P<0.05)。275株沙门菌对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4。
表4 沙门菌对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 讨 论
2017-2018年本院共分离275株沙门菌,沙门菌在大便标本中的平均检出率为8.2%,高于曲梅等[4]报道的4.6%。小于3岁患儿检出的沙门菌最多(占74.5%),低于文献[5]报道的89.1%。分析3岁以下患儿检出沙门菌高的可能原因:婴儿出生前在子宫内处于相对无菌的环境,其肠道内是无菌的,出生后不久肠道内就有大量细菌定植,但其微生物稳态的建立是逐渐完成的动态过程,婴幼儿时期肠道菌群平衡还没有形成稳态;此外,部分抗菌药物的使用破坏菌群结构,其重建更是延迟了肠道菌群稳态的形成,故更容易感染。275株沙门菌中84.0%由大便标本分离得到,其次为血液标本(10.9%)。这符合沙门菌感染的特点,其感染以消化道感染为主,以引起患儿急性肠胃炎、腹泻、便血等为主。其次可以通过侵袭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引发宿主全身感染,出现败血症和菌血症。275株沙门菌共检出20种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分别占49.1%和12.7%,优势血清型与黄莲芬等[6]的报道一致,与张新等[7]的报道不同。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从2017年的4.2%上升到2018年的29.4%,低于王红梅等[8]对深圳地区的报道;头孢曲松耐药率从3.2%上升到20.6%。这些耐药率的快速上升,可能是由于临床增加了这些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虽然沙门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很低,但是其对儿童软骨发育有潜在危害,所以儿童和18岁以下青少年应慎用。沙门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低于王庭庭等[9]的报道,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 12],但由于容易导致机体二重感染,并不适合作为沙门菌治疗的首选药物,仅适用于严重感染或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三代头孢仍是儿童沙门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次为复方磺胺甲噁唑,但是应密切监控其日益上升的耐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