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煤和15#煤联合开采防灭火技术研究
2019-12-27潘小波
潘小波
(山西晋煤集团沁秀公司岳城煤矿,山西 晋城 048006)
1 引言
15#煤层由于硫分高,一直是井下煤层自燃火灾的防范重点。目前井下常用的防灭火技术有注浆防灭火、阻化剂防灭火以及惰性气体防灭火等。注浆防灭火技术是通过浆液隔离煤氧接触,工艺成熟简单,但高位火点效果差,覆盖不均匀,易跑浆脱浆,影响煤质。阻化剂防灭火是通过惰化煤体表面活性结构,阻止煤炭氧化吸热降温,但该技术工艺复杂,对设备有很大腐蚀性,不易长期保持防灭火效果。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通过注氮方式降低氧浓度,阻止煤氧复合,环境影响小,但降温效果不佳,灭火周期长,火区易复燃,且对现场密闭性要求高。因此需要对三种技术综合应用,保证最佳灭火效果。束管监测系统是煤矿常用的防灭火监测系统,能够对不同煤层、不同区域的煤体温度、CO等指标气体浓度及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传输,实现数据的初步处理和现场响应。采用“束管监测+综合防灭火技术”相结合,已成为井下防灭火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2 现场概况
岳城煤矿为晋煤集团下属矿井,生产能力1.5Mt/a,目前正在开采9#、15#煤层。9#煤与15#煤层间距28m,工作面采空区易连通。9#煤瓦斯成分中甲烷含量占到88.78%~97.43%,全部处于甲烷带,经测定瓦斯含量为4.25~11.31m3/t,残存瓦斯含量为3.72m3/t,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为自燃。15#煤瓦斯成份中CH4占75.05~86.25%,全部处于甲烷带;15#煤瓦斯含量为6.71~10.91m3/t,残存瓦斯含量为4.60m3/t,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为自燃。综合以上数据可知,该矿煤层有自燃倾向,采空区和尾巷是防火重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9#煤、15#煤联合开采防灭火技术研究,确保防患于未“燃”。
3 研究内容
确定以CO作为自然发火的气体指标体系,提出采用“以煤层自然发火光谱束管监测预报为依托,9#、15#本煤层开采时以黄土封堵煤柱与采空区喷洒阻化剂为主,上覆9#采空区封闭注氮为辅”的自然发火防治总体技术方案,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结合试验模拟数据可知,煤样自燃过程中共计产生CO、C2H4、C2H6等多种气体,其中CO产生的临界温度为60℃,C2H4产生的临界温度为170℃,C2H6为200℃。拟采用CO作为标志气体,其他炔烃类气体为辅助指标,来预测煤自然发火特征。
3.1 束管铺设方案
束管监测系统即通过多路束管在指定区域抽采气体,并汇总后经气相色谱进行分析,实现抽采气体的定量检测和在线预警。如图1所示。
图1 束管监测系统配置图
研究项目涉及9#、15#两层煤,对97306工作面、153302工作面采空区实行束管监测。针对监测工作面的布置特点,本项目选择使用同一套光谱束管监测系统进行布置。如图2所示。
井下光谱分析仪安置于15#煤一五三盘区变电所,153302综采工作面监测束管由153103巷沿153302工作面顺槽布置于采空区;9#煤97306工作面监测束管可由9#-15#煤间通过钻孔穿束管的形式或沿南翼倾巷实现9#煤采空区束管引入15#煤一五三盘区变电所,接入井下光谱分析仪,然后接入光纤通往地面监测室,实现一台设备同时监测两层煤的效果。分析系统井下安装在15#煤三盘区变电所,距153302工作面最远监测点1600m左右(布置一趟2000m,PE-ZkW/10×4型束管),距97306工作面最远监测点2200m左右(布置一趟3000m,PE-ZkW/10×4型束管)。
图2 光谱束管系统联合布置方式
4 现场监测
在每个工作面设置3个采样监测点,如图3所示。
图3 监测地点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回风巷距切眼150m处布置监测点,间距30m,并对监测点采用钢管保护,待进入采空区后采用三通将探头与底板保持在1m距离。其测点的保护方式如图4所示。
图4 保护套管测点处设置图
当1#采空区束管监测点埋入采空区15m后,即开始进行持续束管监测。当工作面推过2#点约20m时,如1#点氧气浓度已低于5%,则断开,如仍大于5%,则应继续使用直至氧气浓度低于5%。或3#监测点埋入采空区15m后,再断开1#点,然后重新布点,依次循环,直至工作面推采至距离停采线30m前都采用此种方式布置。
5 联合防灭火
5.1 煤柱遗煤封堵
鉴于9#、15#煤形成的独特的遗煤方式,采空区遗煤自燃的防火重点在于9#煤煤柱遗煤在二次受力垮落过程中封堵及15#煤本层开采时煤柱遗煤破碎自燃。研究中拟采用黄泥封堵,即在9#、15#煤开采过程中在工作面后方沿煤柱堆铺黄泥,与采空区内喷洒阻化剂相结合。当煤柱破碎后与黄土融合,特别是当15#煤采过,9#煤煤柱下行垮落时会随同黄土一起下沉15#采空区,这样就会在9#煤柱周围形成黄土包裹,阻隔氧气,达到防火目的。如图5所示。
图5 工作面煤柱帮背黄土示意图
5.2 采空区汽雾阻化
汽雾阻化是对液态阻化剂进行加压雾化,使雾化的阻化剂最大面积的覆盖到采空区的漏风面,从而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如图6所示。
图6 工作面喷洒阻化剂工艺示意图
如图6,将阻化剂储液箱和阻化泵安装在进风巷,通过管路与采空区的雾化器相连,雾化器喷头安装自动过滤装置防止煤尘堵塞喷孔。首先对工作面采空区进行风阻测定,根据漏风量和漏风方向确定雾化器引射风量,然后将阻化泵压力调制2.5MPa左右,产生的阻化汽雾经自然风流进入采空区,达到灭火的目的。
5.3 采空区封闭注氮
该项目采用封闭注氮,即当9#煤工作面开采结束后,构筑防火密闭封闭采空区,预留观窗孔和注氮孔,并敷设注氮管路,向采空区进行注氮。注氮量要根据防灭火惰化指标、15#煤开采时上隅角空气质量共同确定。
6 效果分析
本项目2017年4月开始在岳城矿南回风大巷进行了现场试验,对1#、2#两个束管系统监测点的CO浓度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3#数据为0,不参与分析),得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采空区CO浓度变化曲线图
由图7可知,采用煤柱遗煤封堵、汽雾阻化和封闭注氮综合防灭火工艺后,采空区CO浓度开始上升。这是由于喷洒阻化剂和注入氮气后,CO的体积空间缩小,造成单位区域内浓度瞬时增加,随着时间增加CO逐渐排出,曲线变缓。经过一个月的试验,采空区内1#测点CO浓度由1185×10-6变成181×10-6,2#测点CO浓度由833×10-6降至0,说明该工艺能够有效降低采空区CO浓度并长时间保持采空区密闭。
7 结论
(1)CO产生的临界温度值为60℃,可作为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C2H4产生的临界温度为170℃,C3H6为200℃,可采用炔烃类气体作为辅助指标,来预测煤自然发火特征。
(2)提出采用“以煤层自然发火光谱束管监测预报为依托,9#、15#本煤层开采时以黄土封堵煤柱与采空区喷洒阻化剂为主,上覆9#采空区封闭注氮为辅”的综合防灭火措施。经过现场检验,采空区内CO浓度能够显著降低并保持在200×10-6以下,满足矿井防灭火的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