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审美与网络文学叙事的融合
——评李枭《无缝地带》
2019-12-27聂怡颖
聂怡颖
《无缝地带》是网易云阅读大神作家李枭(真名李鹏飞)最新一部以抗战时期大连地区为背景的谍战小说,被誉为“最接近纯文学的网络谍战小说”,全网点击量过亿,荣获首届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综合影响力巨大。该部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骨架,加以出色的虚构,无论是情节构思、角色刻画还是对历史资料的出色驾驭,均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
在传统文学创作中,反映地下斗争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也十分优秀。从早期的《一只绣花鞋》《梅花档案》到90年代、20世纪初的《解密》《风声》等作品,都曾经拥有极高的传播热度。在将近70年的时间里,谍战小说长盛不衰,乃至在网络上仍拥有其一席之地,和玄幻、修真、都市等题材共存。个中原因,和这一类型小说本身情节节奏快、变化多端、天然具有阅读快感和“爽”文特质,适应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市场各阶层读者口味要求是分不开的。
《无缝地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兼具传统文学的审美性和网络文学的叙事特性,它建筑于真实世界基础上的故事及故事中体现的正向价值观,发挥出无穷魅力。
一、真实世界里的虚构叙事
近年,现实题材的网络小说创作逐渐成为热点。区别于修仙玄幻,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故事背景真实、主人公身份真实、衣食住行真实……除了情节虚构,其他一切都建筑在真实存在之上。《无缝地带》作品属于典型的此类“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模式,使阅读体验更具体、形象,从审美上,去小白化的语言和基于现实的真实感,使其回归传统文欣赏的品读、沉思,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而在真实背景上构筑故事,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真实背景引起读者代入感,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又具备天然的厚重。从故事开始,作者抛出了“无缝地带”这一名称的由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占领的大连地理位置优越,各方势力均对其虎视眈眈,日本侵略者盘踞其上严防死守,使该地被称为零间谍的“无缝地带”。作品中真实存在的地名、组织;随处可见的东北方言、俗语;书中人物殖民地特色的风俗习惯等真实细节极富有地方特色,宛如30年代大连风情画在作者笔下徐徐展现,带领读者走进书中去。
其次,真实背景使故事真实可信,剥开《无缝地带》的现实题材外衣,作品讲述的其实也是一种“爽”文,加入了多重组织的中共特工林重在大连地委机关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返回故乡大连进行潜伏的故事。他孤身一人完成包括保护残余的党组织成员、安排他们安全撤离、组织放火团执行破坏任务、收集情报等多项高危工作,他身上承担着创造历史的使命,其复杂的身份设定及波谲云诡的情节,结合真实历史背景,使故事充满张力和传奇色彩。
第三,真实背景上的合理虚构符合网文阅读快感需求。朱自清曾经说过:“中国人一向以志怪传奇为主。①”谍战小说中与平常生活充满距离感的情节,充分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在真实历史背景中的无名英雄故事又满足了读者对未知历史中对英雄人物的想象。《无缝地带》中身份复杂智勇双全近乎无所不能的主人公、曲折离奇复杂谲诡的情节、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等虚构部分都很戳网文读者的“爽点”,令小说在网络平台上一炮而红,短时间内创下点击率上亿的成绩。
第四,虚实结合的精巧架构给予作品迥异于一般网络文学的审美性。不同于现在流行的大长篇,《无缝地带》全书仅30 余万字,在动辄数百万字的网络文学世界中属于短篇作品。较短窄的篇幅让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去雕琢文字、雕琢细节,形成首尾合一的耐品读的文学作品,在《无缝地带》故事结束时,作者以壮烈的结局消融了网络文学的娱乐性,以部分牺牲网络文学阅读快感为代价,换取整个故事主题的升华,这可以视为作者虽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却受传统文学影响甚深的具体体现,同时,这种故事内部的颠覆性保障了作品的文学性,使其在或皆大欢喜式、或虎头蛇尾式结局的网络文学世界中区别开来,具备了独特的辨识度。
总之,在真实世界上虚构作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成功,其好处也显而易见。本书作者李枭认为“最重要的是确认故事发生的历史时点,这个时点一般都是某个历史事件,有了这个核心,再将时间轴前后延伸,大的舞台摆设成型,里面就可以安插合适的主人公了。②”在此观念下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融合惊险、动作、悬疑、奇情等诸多元素,让作品经受住市场的检验。
二、天使、恶魔和女人,无缝世界中的极限人性
一部作品失去了鲜活的人物,就失去了一半的活力。无论文学作品中的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构,都需要对角色进行细致刻画。谍战小说中,故事人物经常需要被推进极端情况下进行殊死抉择,这是谍战小说的一大看点,也是其角色人性体现的关键。
李枭的《无缝地带》《刺杀》讲述的都是抗战时期地下工作者执行特殊任务的情报战故事,在纷繁众多的登场人物中,如何处理好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使人物结构能支撑起整部小说,是一部作品能否被称为优秀的重要标准。
《无缝地带》中出场的人物众多,其中既有确实存在于历史上的角色,也有虚构人物,本文仅讨论虚构人物。故事开始在日本投降,准备撤离大连的时间节点上,以倒叙的方式安排人物登场,先采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构筑敌我人物关系,以此为基础,逐步完成对各方势力登场角色的交代。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着力刻画三类人物,即恶魔、天使和女人。
早在1907年,鲁迅先生在其论文《摩罗诗力说》里就明确提出文学中的恶魔性概念,并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对其加以指认。当代学者王迅曾经指出:恶魔性(daimonic)的概念源自西方。其含义一是邪恶、残忍,具有反面意义;二是指力量和智慧超人的,非凡的天才式人物③。
林重、神谷川等天才,都可视为恶魔性人物,出色天赋成为他们有别于普通人的显著标志。林重细心谨慎、直觉敏锐、智力超群,这种与生俱来的资质使他在特务工作中游刃有余,其本人出于身份桎梏本能地对光明向往,不止一次主动到教堂去接近神职人员,可视为神性和人性相互激荡的自然反应。神谷川和傅剑凤也是如此。反派一号神谷川本身是高材生、剑道高手,他一出场就把身藏秘密名单的林重置于险境。他推理能力极为出色,也是唯一一个由始至终对林重保持戒心的敌人。若非他本身性格过于神经质的弱点,故事走向鹿死谁手依然是个未知数。傅剑凤出场次数不多,她对于技术的执着和敏感使其极有辨识度,数次成为改变故事走向的关键人物。恶魔性人物构成整部作品的底色,支撑起故事主干。
天使,文学中原无天使这一概念,在宗教中本意指上帝的使者,具有非常的神性。天使只为了一个目的服务,那就是爱和为别人奉献。在此笔者借用此含义,描述作品中始终充满正能量,意志坚定不动摇的人物。《无缝地带》中天使型代表人物是约翰神父,他在宗教力量的驱使下来到日本人高压统治下的大连,他心怀大爱,行善好施,人性中毫无瑕疵,最后牺牲自我拯救百姓,具有耶稣献祭式的悲壮。章鲁是林重的下线,出身底层,表面看来粗陋无文,实际上忠诚耿直、聪明勤奋,能够为工友出头对抗日本人,也能够在认识自己不足之后努力学习化工知识执行任务,最终成长为放火队的领导者。章鲁除了文化素质欠缺之外,品德方面几乎毫无瑕疵,也是一个天使型的人物。这些人物不是作品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但为灰暗的作品基调增添了色彩,使作品群像更为丰富纷繁。
女人:在男性角色主导的谍战、战争题材中,女性角色通常处于从属地位。难得可贵的是,李枭在作品中对女性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并没有因为题材和背景原因对女性角色加以限制。作者以同情和欣赏的心态,在作品中呈现了一系列个性迥异鲜明的女性角色。如娇憨活泼、爱恨分明的柳若浓,开头十分迷恋“林重哥哥”,称他是自己心目中的拿斯索斯,在误会林重投诚日本人后立即改观,立场鲜明,最后出国投入抗击法西斯的大潮中。林重身边的两个女人,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贤惠明理、睿智大方的结发妻子童娜,在组织撤离上海,林重安排她先行离开时,她宣称自己住在码头上(第一部,第1 章),她由始至终没有怀疑过丈夫的正义性,到抗战胜利来临之前却在流言困扰和林重的故意刺激之下放弃,留下终身遗憾。倒在最后一公里的悲剧安排丰富了这个女性角色,使其鲜活更惹人同情。集聪明和美貌于一身的女主角、林重的红颜知己柳若诚,坚守原则与道义,并没有刻画成花瓶美人,她拥有自己的成长路线。故事开始,柳若诚仅仅作为林重上峰和前女友的存在,忠实执行共产国际指令,其时她尚带有傀儡的气质。随着情节发展,柳若诚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主动执行任务。在能够安全撤离的时候毅然选择留下。被捕之后的柳若诚遭受酷刑宁死不屈,临死前设计协助林重越狱脱险,完成其壮烈的一生。直到故事结尾,这个女性人物才彻底完成她的蜕变和升华,在那一瞬间,她和林重的地位是平等的,从男人的附庸成为优秀战士。可以说,林重和柳若诚两个人物,构成全书作品最光彩夺目的两支奇葩。
很明显,作者对上述三类人物的塑造都有其强烈的意图,即还原战争年代人的极端状态,同时,也带有个人色彩的投射。他说:“我把我自己的特征分成若干份,把积极的部分赋予正面人物,把阴暗面放在反面人物身上。④”这种人物创作处理方式,具有鲜明的网络作家创作代入感强的特点。
三、网络小说的正向价值观
《无缝地带》是李枭完成的第9 部作品,也是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在创作《无缝地带》之前,他已创作包括《刺杀》《信仰》《禁城一号》在内的多部同类型题材小说。在不断深挖同一题材的过程中,李枭逐渐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并且在《无缝地带》里得以全面呈现。
“正义”是作品价值观里的第一个关键词。谍战小说里,主人公需要执行任务,往往需要潜伏到对手内部,想方设法得到对手的信任。随后利用建立起来的关系网和信赖之情进行情报工作。在此前提下,有悖忠诚、友爱、团结的行为必然发生,这种情节架构固然是谍战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然而也往往让主人公带着读者陷入“是”与“非”的判断两难中。在《无缝地带》里,每个角色都有基于自己立场的正义。翟勋心狠手辣,但在追杀沈颢后能给予对手尊重,在活埋革命后代时发出抗议,对于翟勋而言,“良心”即他的正义。山野凉介坚持为韩记者查出真相还其清白,“法律”即他的正义。诸如此类的闪光点散布于作品各处,这些角色在各自的逻辑里自圆其说着,站在各自立场产生冲突,使小说避免了简单的情节堆积,丰富了人物描写。在乱世中坚持自我正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枭小说里不乏因此付出代价的人物,《刺杀》里肖汉青法官为了伸张正义把8 个流氓判刑,最终全家惨遭活埋;《禁城一号》里的无名墓碑里埋葬着为了正义牺牲的众多地下工作者;《信仰》里宁死不屈的廖敏等。《无缝地带》里,作者借主人公林重说:“我们不是不能拥有正义感,而是这个职业决定你应该把它藏在心里,一旦它从你心里跳出来,损失的绝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生命。⑤”又道出了间谍多面人维持自身原则和正义感的艰难之处,这种无奈中对正义的坚持更突显人物崇高的使命感,使读者对人物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崇敬和认同。
“牺牲”是作品价值观里的第二个关键词。革命不是请客吃饭⑥,必然有流血牺牲。在《无缝地带》中,作者赋予“牺牲”这个词更加丰富的内容。在作品中,牺牲不仅仅指付出生命,还包括传统道德范畴内中国人重视的荣誉、贞节、手足之情等。无论是柳若诚的失贞还是林重被唾弃成汉奸,按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看来,这种名节上的牺牲远远比单纯死亡更难以忍受。而作者利用这些牺牲的情节,把作品氛围愈发沉郁厚重。尽管读者知道牺牲并不是无意义的,然而终究不是什么愉快的阅读体验。尤其放在讲求三章必须填坑、两章报复仇人的快节奏网文世界中,这种牺牲尤显沉郁。但是,这么做并非全无好处,牺牲能够把事件关联起来,推进剧情矛盾激化之外,丰满人物、提高思想,这里显示出作者高明的艺术手腕。
“爱”是作品价值观里的第三个关键词。在李枭的作品中,从不缺乏心怀大爱的角色。《刺杀》里的肖汉青,《禁城一号》里的严智浩、《无缝地带》里的林重和约翰神父。在他们的价值观中,爱即信仰。这种爱不分种族、国界、敌我,是一种无私的爱。在《无缝地带》故事开始,面对被无辜杀害的韩记者,与韩记者素不相识的约翰神父主动上前为死者做祷告,为此不惜被神谷川枪击失去一只耳朵。主人公林重直接说“信仰爱就够了”⑥,他也一直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信仰。在对下线章鲁诸多不满的情况下,柳若诚催促他们执行放火任务,林重对柳若诚提出抗议和质问,“章鲁的命就不是命?⑦”相对讽刺的是,视章鲁牺牲为应当的柳若诚在此之前不久还对敌人的狼犬表示怜悯。在此,柳若诚的小爱和林重的大爱形成鲜明对比。
这三个关键词构成了全书正向的价值观,通过价值观的接赎,打通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割裂状态。网络文学也能传播传统文学承担的文以载道重任,传统文学也能够向网络文学积极靠拢,形成一种殊途同归,统一在大的文学世界中,统一在同一道德信条之下。
四、结语
阅读李枭的《无缝地带》,不妨从他早期的《刺杀》《禁城一号》入手比对阅读。会发现作者的写作技巧日趋娴熟,同时其叙述方式、故事结构也逐渐向简单明快的网络文学特点靠拢。不变的是作者依然坚持立足现实的立场,使《无缝地带》始终具有现实特质。在当今网络文学篇幅越来越长,充斥个人欲望的现状下,《无缝地带》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称得上“短小精干”,作品中的传统文学基因,使其成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走精品化的代表性作品。
注释:
①汤哲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出版社,1999(1):212.
②李广宇,李鹏飞.用谍战故事表达自己.东北之窗, 2012:6(51).
③王迅.极限叙事与黑暗写作——麦家小说论.作家出版社,2015:177-178.
④左莹.“谍战高手”李鹏飞:在写作中成就“英雄梦”.大连法制报,2014:3-28.
⑤李枭.无缝地带上部:戾焚.金城出版社,2018(7):168.
⑥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6):17.
⑦李枭.无缝地带上部:戾焚.金城出版社,2018(7):103.
⑧李枭.无缝地带上部:戾焚.金城出版社,2018(7):180.